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12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2019年經濟工作,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2020年經濟工作。會議有哪些內容?中央對明年的經濟工作又作了怎樣的安排?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邀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進行解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
“穩經濟”就是要確保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中國網: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期略有提前,是否跟當前比較嚴峻的經濟形勢有關呢?會議也提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下行壓力加大的這個“大”字,您是怎麼判斷的?大到什麼程度呢?主要困難在哪些方面?
張立群: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時間確實比去年要早一些。我想,這也是基於對形勢的分析和判斷,基於黨中央和國務院對未來形勢的估計。現在來看,經濟形勢確實有非常嚴峻的一面。第一,我們現在處於“三期疊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這個“三期疊加”階段,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第一季度6.4%,但是第三季度降到6%了,第四季度就目前形勢看很有可能掉到6%以下,這一下行壓力確實比較大。
從外部環境來看,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動蕩源和風險點明顯增加。世界經濟現在也是(處於)總體下行態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2020年國內外經濟形勢比今年更為嚴峻。明年是我們“第一個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關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關之年,而且要開啟第二個百年的大幕,要開啟“十四五”的新起點。在這樣一個關鍵歷史時點,面對這樣一個非常嚴峻的形勢,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還是做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對形勢的嚴峻性有比較足夠的估計。
中國網:這次會議提出要堅持“穩”字當頭,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第一次加上了“保穩定”,也第一次提出“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您如何理解這個“穩”字?又怎麼看這些具體的保“穩”措施?
張立群:2020年,經濟工作要分成兩個戰線。第一個戰線就是你説的這個“穩”。這個“穩”在明年的經濟工作當中居於非常重要的位置,主要是剛才談到的形勢嚴峻性和明年經濟工作的重要性和關鍵性。所以明年首先要保“穩”,“穩”字當頭。如果沒有這個“穩”,如果經濟增長繼續下降的話,比如説脫貧攻堅,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發展作支撐,包括通過經濟發展形成的財力增長來支援脫貧,這些難度都會顯著加大。所以,打好脫貧攻堅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經濟發展。
另外,從化解重大風險角度來看,比如金融風險,如果實體經濟困難非常多,企業銷售回款短缺,還款能力持續下降,銀企之間的債務關係肯定會惡化,這對我們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從明年來看,確保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對三大攻堅戰非常重要,對高品質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企業開工率每況愈下,財務收支困難越來越大的時候,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來的時候就,它就沒有條件去考慮提質增效,沒有條件去考慮節能減排,所有這些方面的工作都會停頓下來。所以,“穩”是給“進”提供非常必要的前提條件。所以明年我們要把收關之年的硬仗打好,首先要保穩。
“穩”具體表現在“六穩”。“六穩”,這次中央經濟會議用了一個單獨的段落,對確保“六穩”、確保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做出了特殊的説明,可見中央對這個問題的高度重視。在這一背景下,明年堅持“穩”字當頭,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這對做好明年的經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
圍繞這個基本原則,我們還是要把圍繞短期經濟運作的突出矛盾,包括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到的,要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完善經濟治理的方式,要提高全局觀念,在多因素當中實現動態平衡,就是要把明年干擾年度經濟運作動態平衡的突出因素、主要矛盾找出來、抓準。這些方面就涉及到我們怎樣判斷中國經濟目前的合理增長區間,以及持續下降的基本原因。
實際上中國經濟增速下降主要是需求方面的原因,從2010年以後中國的出口增速和投資增速是持續顯著下滑的,都是從20%以上或者30%以上持續降到負增長或者降到很低的增長率。比如投資今年1到10月份是5.2%的增長率,需求的持續下降,訂單的大量減少是企業開工率下降,包括經濟增速下降的基本原因。針對這個問題,從年度經濟運作來看,最突出的矛盾是需求不足,是比較普遍的産能過剩供大於求的矛盾。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
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這裡面也做了很多的安排和部署,包括了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和消費、投資、就業、産業、區域這些方面的政策結合起來,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都能受益、乘數效應比較明顯的領域,包括民生,包括基建的短板方面進一步聚焦。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解決企業目前市場銷售的困難和産能過剩的問題。
明年做好“六穩”的工作有很多的選項,但是我們要下決心,要把這些方面的工作,要把“六穩”和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的這樣一些相關措施進一步完善,力度要進一步加強。
貫徹新發展理念要落實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上
中國網:會議確定了明年的六大重點工作,排在首位的是貫徹新發展理念。那麼,所謂的新發展理念,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張立群:新發展理念是我們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來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用這五個理念。這五個理念和過去僅僅圍繞GDP增速的理唸有很大的不同,這也是在經濟發展實踐當中,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對中國社會生産力進一步解放內在規律認識深化的結晶。新發展理念對指導當前經濟工作非常重要。當然,新發展理念(的貫徹)是在各個方面不斷完善、不斷深化、不斷落地的一個過程,所以也不能期望在一個短時間內新發展理念就能夠使我們各個方面的發展面貌出現煥然一新的感覺,這個是需要有時間的。新發展理念的貫徹最主要要落實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上。堅持新發展理念,但新發展理念核心還是發展,當然我們是用新的理念來抓發展,抓經濟建設,但核心還是要抓發展、抓經濟建設。而抓發展抓經濟建設,也是解決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最根本的一個途徑。
現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最主要的體現是現在接近14億人口,去年每人平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4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我國已經是中高收入國家。高收入國家大概是1.26萬美元,我們距離也不是很遠。按照這樣一個平均數來看,中國可能很快要進入高收入國家。
大家可能會很受鼓舞,但我們看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接近14億人口,低收入群體和整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佔總人口20%的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準在2017年時只有5890多元,全部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總量佔到居民收入總量的比重只有1.2%;高收入群體的數量比較少,但是在收入中佔比比較大。所以,很多人的感受是收入是被拉高的,説每人平均GDP達到多高,他感覺到他的收入沒有達到這個水準.。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説明我們的發展不平衡是非常明顯的。比如2018年我們的基尼系數是0.468,一般從國際來看,基尼系數超過0.4是警戒線。包括現在的城鄉之間的差距,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在2018年的時候是農村居民的2.69倍;區域之間的發展差異,比如像江蘇省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是甘肅省每人平均的4倍以上。這些差距是多個方面的,我們要解決這些差距就要靠發展。
這個發展不是造就更多的高收入群體,最重要的是讓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準能夠接近發達國家目前的水準。比如我們到2050年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不能帶著這些問題進入現代化強國。要實現這一點,至少要達到美國現在低收入群體的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美國在2017年佔全部總人口1/5的低收入群體,每人平均年收入是789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大概在5.2萬人民幣左右。所以要讓低收入群體在2050年達到美國低收入群體在2017年的收入水準,未來每人平均收入年均增長按照2017年的價格要達到7.05%,如果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達到7.05%,GDP的增長率要超過8%。如果沒有這樣的發展,真正讓共用變成事實是實現不了的。
另外城鄉之間的差距,如果我國還有很多人口在農村,到2050年我國農村和發達國家農村的差異還是很大的。但是我們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解決好,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讓我們的農村和發達國家的農村目前的狀態大體相近。如果實現這一點,我們的城鎮化還要大力推進,人口主體部分應該轉入城市,農村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産的人員,老人和兒童都應該進城。因為從醫療來看,提高城市醫療保障水準比在農村搞個診所的代價要小得多。農村的孩子接受教育,包括學前教育,如果進城的話,那個規模效益比在農村辦幼兒園要好得多。
中國未來發展要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大幅度提高中國城鎮化的水準,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準,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靠持續較快的發展和增長。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中國發展的目標不是保6,而是要回歸它正常的一個增長區間,我的研究認為是在7.5-8.5%之間,潛力也是有的。
我們説有這個需要,可能性就在於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提出來的,我們有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直到目前比較成功的實踐經驗,有長期發展積累的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們有超大的國內市場和內需潛力,我們有大量充足的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所有這些都可以支援經濟增長達到8%或者略高於8%,在這個區間不會出現通貨膨脹。由於實際增長高於潛在經濟增長率産生通貨膨脹,在中國可能在8%附近不會出現這個情況。我國目前産能嚴重過剩,人力資源就業也還是不充分的,另外我們的資金剩餘也是比較嚴重的。所以,面向現代化的長遠目標,中國要有雄心壯志,要把自己擁有的這些有利條件充分把握住把握好。
從這個角度來説,貫徹新發展理念就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理念,真正地把發展的中心工作、把經濟建設的中心工作抓實抓好,把整個經濟發展的引擎充分地、強勁地發動起來。這是中國能夠成功地走向第二個百年目標最重要的一個支撐和保障。
明年要把環保與經濟增長的關係處理得更好
中國網:打好三大攻堅戰排在六大重點工作的第二位,但是三大攻堅戰的順序作了調整,這種調整説明什麼呢?
張立群:三大攻堅戰對於明年這個收官之年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一個承諾。脫貧擺在第一位凸顯了黨中央對民生的高度重視。我們説執政為民,老百姓的獲得感或者貧困人口按時脫貧應該是我們“執政為民”和所有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明年作為收官之年把精準脫貧放在第一位,彰顯了共産黨和中共中央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重視。
當然環保也非常重要。環保問題和經濟增長的關係明年要處理得更好,因為明年沒有必要的增長,包括脫貧這些目標都會受影響。但是要保證一定的經濟增長,要保證環保的目標能實現,這裡確實有一個把“兩山”關係協調好的問題——“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脫貧需要“金山銀山”,從生態環保來看又要保住“綠水青山”。明年怎麼更精細地更精準地做好生態環保相關工作,讓它的標準定得合理精確,整個環保的工作能夠向法制化、科學化、規範化的方向來加快轉變,這些可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與消費、投資、産業政策更好地結合
中國網:2020政策大方向依然是適度寬鬆,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10年沒變,穩健的貨幣政策基調也是10年沒變,這是否意味著明年銀行要繼續降準降息?
張立群: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從2010年以後,經濟增速持續下降過程中緩解下行壓力或者努力穩住經濟增長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手段,這些手段在明年仍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從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資訊來看,明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重點要進一步聚焦和進一步提高它的實際效果。這次財政政策叫做提質增效,也是要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
這個聚焦最重要的是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與消費、投資這些方面的政策(與擴大內需是有關的),和産業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這就是説它聚焦在最關鍵的地方,把錢用在刀刃上,真正把供需雙方都能受益、乘數效應比較顯著的領域,包括像民生短板、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等等,在這些方面發力,包括先進製造業等等。通過這個發力來促進産業和消費的“雙活躍”“雙提升”,這些方面如果工作做好了,首先在我們關注的擴大內需、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上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目前來看,擴大內需最重要的還是要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因為消費是居民的自主行為,是一個收入的函數,如果就業形勢和居民收入形勢不好轉的話,擴大消費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要改善就業和收入形勢,就要依靠企業形勢的好轉,而企業形勢好轉和訂單水準的增加、銷售形勢的好轉是緊密相關的,而實現這一點就要通過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如果投資能夠顯著提振了,那重化工業、裝備製造業、能源工業訂單會顯著增加,訂單增加之後對就業和居民收入就會産生積極作用,就會産生消費,消費活躍了又會帶動消費品相關的産業也活躍起來。所以經濟就是一圈一圈地通過不斷的輻射迴圈都活躍起來,整個內需就擴大起來了。所以,明年增加有效投資就離不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好地配合,更精準地發力,包括提振基礎設施投資、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保長遠的,包括綜合交通運輸服務體系、包括大江大河治理和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包括城市地下設施的建設、包括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這裡面有很多為長遠打基礎的建設工作,亟待把它做起來。
如果我們明年在財政政策方面能配合長期建設債的發行,用長期的錢做長期的事,帶動當前的投資需求,這是一個可行的選項。所有這些,明年都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財政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資金規模,但是它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貨幣政策如果和整個産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的方向更精準地結合起來,那貨幣政策引導的資金就能夠達到精準灌溉的目的。從這兩個方面來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明年的重點還是要聚焦,還是要提高實際效果,在這裡面大有可為。這方面工作做好了,對明年“六穩”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走向高品質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改革開放
中國網:在六項重點工作中,推動高品質發展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兩條中具有豐富的內涵。關於前者,我國的高品質發展的基礎在哪?怎樣推動高品質發展?您怎麼看這些問題?
張立群:高品質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的重大課題。高增長經過了幾十年,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基本上完成了相關任務,但高品質(發展)現在剛剛破題。因為從有沒有到好不好還是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渡階段。我們比較形象地觀察高品質,像現在日本和德國的生産製造就可以説是高品質,就是精益求精。要做到這一點,依靠的是制度的完善,依靠的是國民素質的顯著提高。當參加經濟活動的所有人都更守規則、更誠信、更認真,更負責任地做好自己的這份工作的時候,高品質的特徵就比較鮮明地反映出來了。所以,中國經濟走向高品質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改革開放,就是要把支援高品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全面地完善起來,在法治層面不斷地推動它走向成熟和定型。而這個過程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體系的建設結合起來、與社會主義治理能力的提高結合起來,真正形成使每一個人在參加經濟活動的時候都有規可循,都比較注重守規則講誠信,而且都更認真更負責任地做好自己這項工作——這樣的制度,既有激勵也有約束和懲罰,把人們向這個方面來規範。
像産權制度的改革,結合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我們對共有産權和非公産權能夠嚴格地進行保護,嚴格追究他的財産損失責任,包括要素市場的發育,像勞動市場、資金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土地市場,真正把這個市場配置要素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出來。這個時候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出來,企業才能在不斷的優勝劣汰中把高品質發展的這些特徵越來越多地增強起來。所以,走向高品質是一個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偉大征程,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梯,邁過這個階梯就可以邁過中等收入陷阱。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我們轉向高品質發展是中長期的大目標,是需要我們堅定不移、久久為功的征程。
對高品質發展,第一,我們不能等,要在現在的工作當中積極地,明年都為它添磚加瓦,在改革方面、在制度建設方面、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方面逐步為它添磚加瓦,鍥而不捨,就是要有緊迫感。第二,也要看到它是要經過長時間努力才能達到的偉大目標。當前經濟增長需要的能量最重要的在於我們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內需潛力,這個方面我們通過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充分地把這項能量釋放出來,使得我們的宏觀經濟總量失衡的矛盾儘快得到解決,使得企業的生産能力得到比較充分的利用,使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真正地把建設現代化的各種資源充分地利用起來,在這個背景下才能出現這樣一個“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金融供給側改革核心是為實體經濟融資提供更好的支援
中國網: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佔了較大的篇幅,其中特別提到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意義,包括健全的退出機制、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那麼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部邏輯和順序是怎樣的?
張立群:金融供給側改革最主要的還要遵循一個原則:實體經濟強則金融強。沿著這個思路看,目前實體經濟的困難是比較多的,主要來源於經濟下行的壓力,來源於企業産能利用不充分,開工率比較低。所以,在這個基礎上,資本市場的發展和貨幣政策的很多目標要結合起來,就是為實體經濟融資提供更好的支援,不光通過貨幣政策,通過銀行貸款,也更多地通過資本市場提供更多的對實體經濟融資的支援。這一塊是當前資本市場建設的近期目標。
當然,資本市場建設也要當前和長遠兼顧,所以(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的基本制度,包括新三板、創業板市場進一步規範、進一步完善,也包括提到銀行——大銀行工作重心下沉,中小銀行的業務歸位,要回到它的主要方向上來,重點還是要解決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現在金融市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和短期經濟問題和“六穩”問題比較多地結合起來來佈局的,但是也是兼顧到長遠,比如説要素市場的發展、資本市場資金市場的發展,它是長短兼顧的安排和部署。所以在明年把這個方面的改革推進好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關係面是非常多的。
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是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點
中國網:這次會議首次提出我國“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您怎麼理解這一點?
張立群:這恰恰是把中國發展的巨大能量點明瞭。中國的發展要為十幾億中國人民謀幸福,這種幸福不是低水準的幸福,不是小富即安。它是讓中國人民的生活達到,最後要超過當前所有發達國家的每人平均生活水準。這裡面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巨大的優越性。社會主義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在於它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遠遠高於現有資本主義所創造的這樣一些實際水準。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內需潛力,它蘊含著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制度展現的這樣一個幸福未來的廣闊前景,而這個廣闊前景也包含著21世紀人類新的文明的曙光。在這個角度看,我們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和內需潛力就來自於十幾億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的勤奮努力,在中國共産黨堅強領導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個目標是一定能夠實現的。這也是中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的一個重要的支撐點。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段冰;攝像/後期:張文泉;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