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醫院原院長郭啟勇:未來中國百姓會享受到跟國際媲美的醫療服務
 
時間:2019年8月5日

嘉賓: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原院長 郭啟勇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這其中,醫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同時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在第四屆現代醫院管理能力建設與發展大會上採訪了多位醫院院長和相關領域的專家。


圖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原院長郭啟勇接受中國網專訪 攝影/李佳


 中國網:歡迎郭院長做客《中國訪談》。現在醫院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管理提到了更高的層次上,您怎麼看這種專業化、精細化的管理對醫院的影響?

 

郭啟勇:專業化、精細化是對於原來的管理而言。醫院的管理者主要是由醫生産生的,小醫生到大醫生、到主任、到副院長、到院長,基本上是這樣的模式。原來腦子裏面的管理思維更多的是在醫療層面上,怎麼看病、怎麼看好病?這些大概是主要的。隨著醫改的推進,取消了藥品加成、耗材加成,甚至提出來騰籠換鳥一系列的動作,使醫院原來的收入或者是原來的純收入逐漸的下降。

 

另外一句話,要讓醫護人員多得實惠,多分到錢,那錢從哪來?作為醫院管理者來講,在外邊的壓力下,不得不被動加強管理,必須專業化、精細化。由原來只單純思考醫療服務,到現在必須要思考財務運作;由原來只思考醫療流程、品質管理,到現在必須要思考成敗。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醫院進行良性運作,這是外部的壓力。

 

內部也一樣,學科發展需要錢、科學研究需要錢、人才培養需要錢,甚至今天在這兒講績效的時候,院長講留住年輕醫生,讓年輕醫生快樂也需要錢,這些都需要我們在運作中去專業化、精細化,才能使成本控制得最好,才能使結構調整得最好,才能使流程做得最好,才能使醫院更好地運作。

 

中國網:您覺得目前我國醫院在管理上存在哪些短板呢?

 

郭啟勇:算賬有幾種模式,成本是算賬最基本的。在醫院裏面藥品是成本、耗材是成本、人力運作是成本、醫院運作是成本,這四大成本構成了醫院主要的成本,所以院長首先要有成本思維。有成本思維的基礎上開始了DRGs(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制度,病例診斷組的支付制度。這個制度要學習怎麼樣編碼才能夠得到更好地賠付?怎麼樣給患者保證醫療品質的同時,來調整成本裏的結構?如何去降低藥品的結構?如何降低耗材的結構?如何提高人文化服務的結構?如何提高真正醫療服務的結構?這大概都是在調整裏面所需要來思考的。這些思考將直接影響醫院的管理,影響到醫院的發展,乃至影響到醫院的績效分配。

 

中國網:6月份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平臺發佈了,您覺得新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會給醫院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郭啟勇:原來的考核可能更多的在醫療安全、醫療品質、醫療運作上,這次有1/3的指標不是醫療運作,當然還有2/3是醫療運作,因為對於百姓來講醫療依然是根本的。那1/3就集中在財務運作、預算管理、人文化服務、滿意度考核上,這些將影響到醫院的管理,包括前些年國家衛健委發出來總會計師制度,其實就是要讓醫院管好錢。因為會計師就是要管錢、管資本運作的,所以總會計師制度就開始對運營的管理。你得過日子,過日子就得看什麼錢該花、什麼錢不該花。過日子不問投入産出比是不可以的。無謂的發展、無謂的擴大不可以,要結合著醫院的特殊性等等。

 

另外,在考核指標裏面,原來沒有正式提出來的就是滿意度。其實滿意度跟療效不直接相關,跟服務也不直接相關,是人家滿不滿意,你給笑臉不等於人家滿意,你做了一個很好的手術不等於人家滿意,內部員工多發錢了不等於就滿意。一系列綜合指標納到考核裏面來,也就意味著從原來簡單的醫療運作到了綜合運作。隨著對公立醫院要求的提高,必將會引起民營醫院、社會資本醫院同樣要向著這55項指標歸集,歸集的過程中,就帶來醫院整體管理水準的提高,帶來醫院整體管理的規範,醫院規範的同時給患者帶來更好的服務。

 

中國網:對醫院來説是動力還是壓力?

 

郭啟勇:其實壓力和動力是一對,人無壓力輕飄飄。只有有了壓力才是前進的動力。醫院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們老説“老爺醫院”,現在逐漸從“老爺醫院”向服務型醫院轉變,轉變的過程中如何通過不斷的績效考核來促進醫院的發展?促進醫院發展的過程中規範醫院的管理,規範醫院更好地給百姓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我覺得這是一個動力。壓力就是動力,動力才能促使醫院更快更好地向規範化管理前進。

 

中國網:績效考核,不同的醫院有不同的困難,管理平臺在實施的時候會遇到很多不同尋常或者是不可思議的困難和問題,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郭啟勇:原來如果沒有資訊化平臺、沒有做精細化管理,直接接受這55項指標可能都沒有抓手,今年沒有不要緊,明年得有了吧,後年總得差不多了吧。國家先讓你自查,之後再檢查你,這就是提高的過程。所以不同的醫院有著不同的壓力,但是不管有什麼樣的壓力,最後要歸集到最基本的標準就是55項指標,其實這些指標如果詳細去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指標隨著管理的提高肯定會調整。這些指標有些體現的是百分比,百分比對這個醫院可能高是好的,對那個醫院可能低是好的,所以是動態管理和不斷調整完善的指標體系。相信隨著指標體系的完善,大家不斷地學習、適應、遵守,就會迎來醫院更好地發展局面。

 

中國網: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您怎麼評價我國醫院的發展?

‍ 

郭啟勇: 改革開放40年,看到了中國醫療服務水準、技術水準明顯改善和提高。40年改革開放在70年裏面,等於醫療服務迅速接近國際化水準的40年,但是過去的30年不能説沒做事情。包括中國從沒醫沒藥到建立全國基本醫療,到用赤腳醫生的手段,在1969年把醫療衛生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帶來了農村醫療的迅速提高,消滅傳染病,建立基本的醫療保障體系。當然,隨著中國的發展,隨著經濟水準的提高,改革開放的40年帶來更大的變化,前面30年奠定了基礎,也是我們值得驕傲和自豪的。

 

這40年裏面帶來的更大變化是,用了市場化機制增強了醫療服務能力,不論是汶川地震也好,重大衛生事件也好,以三級甲等醫院為主的國家主要醫療力量都衝在一線,這些都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成就。國家剛剛頒布2600家三級醫院名單,實際上超過這個名單的數字,因為民營醫院、社會資本沒在裏面,總體三級醫院會超過3000家,甚至會在3600家左右。這一塊就是醫療能力的象徵,三級甲等醫院有一個醫療能力的標準評價,不達到這個標準不能夠進到三級甲等醫院。像美國開急診的醫院叫大醫院,能做手術的醫院叫大醫院,其實中國三級甲等醫院就是一個醫院的標識,三甲醫院的普及對於中國醫療服務能力的提高是我們不可想像的。

 

70年分兩大段來説,第一段是沒醫沒藥變成有醫有藥,雖然是低水準的。利用後面的40年,在有醫有藥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改革,使中國百姓享受到了和國際接軌的醫療服務,這就是70年醫療的變化,是值得我們醫療人驕傲和自豪的。平均期望壽命的提高靠基本醫療的保障,北京和上海是最高的,超過82歲。毋庸置疑,北京和上海的醫療服務是全世界最好的,這些都是我們這些年走過來、看得到、給百姓福祉帶來的提高。

 

中國網:您對我國醫院未來的發展有怎樣的期許呢?

 

郭啟勇:黨的十九大説,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樣一句話在醫療裏面尤為重要。不均衡不充分的醫療服務和供給能力仍然是醫療的主要矛盾,國家發佈政策向社會資本開放,讓社會資本進到醫療領域裏面來,通過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要解決不充分不均衡的發展。相信再通過未來的40年,這些問題都會解決,百姓會享受到更好地醫療服務。

 

我認為,走到國外就會知道中國的醫療服務多好。第一,效率高,第二,收費便宜。雖然我們在喊貴,但是跟國際上任何一個國家比,我們都是便宜的。在這基礎上,我們不斷地提高醫療水準、服務水準,改善醫療環境,相信未來中國百姓會享受到跟國際媲美的醫療服務。能夠給中國百姓帶來的福祉就是延長平均期望壽命,延長非患病時間的期望壽命,降低孕産婦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我對中國的醫療充滿信心和希望,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會享受到越來越好的醫療服務。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佟靜;主持:段冰;後期:辛棟強;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佟靜;主持:段冰;​後期:辛棟強;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