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駒:植物暫態表達技術為生物制藥提供新的生産途徑
 
時間:2019年7月16日
嘉賓:北京睿誠海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躍駒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北京睿誠海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王躍駒,與大家分享他的創業項目“植物暫態表達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今後的發展應用。

北京睿誠海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躍駒接受《中國訪談》專訪   楊楠/攝影

       中國網:看您的資料,您從1998年去美國求學到2017年回國創業,這段時間一直在從事植物分子生物學領域的研究,並且取得了很多成績。2017年回國創業,能否分享下您創業的初衷?是什麼原因讓您選擇了回國,選擇了創立睿誠海匯?

       王躍駒:當時我們創業初衷是“生産讓老百姓用得起的生物藥,做利國利民的事”。我看到國內生物醫藥的産能非常低,因為國際壟斷,國內生物産能還不到南韓7%,不到美國的1.5%。雖然我在美國工作,但一直為中國老百姓用不起好藥,尤其是生物藥而感到揪心。2017年,我下定決心辭去美國終身教授的職位,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帶領團隊回國創業。帶著多年的研究成果回到了闊別近20年的祖國,在北京創立睿誠海匯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投身到生物制藥行業。我的目的就是利用多年研發的植物反應器核心技術去打破國際生物巨頭對中國的壟斷,減輕國家醫保負擔,讓普通老百姓都能用上生物藥。

       自回國以來,我帶領團隊日夜研發,已經申請近40多項專利,其中包括多項世界專利。我一直認為科研人員不應該只做研發,因為只做研發是滿足於自己,要讓研發實實在在地為老百姓做點事情,這才是有意義的事情。我回來時間雖然不長,但現在總是後悔為什麼當初沒有早回來。我一直很想回來,因為國家總是在進步,每天都有奇跡發生,所以我希望海外學子儘快回到祖國的懷抱,否則你們將錯過見證國家發展的每一步。我始終記得與北京醫院腫瘤專家、海歸女科學家馬潔教授見面時,她對我説的話:“國家會記住任何一個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而且國家會支援你。”

       中國網:請您介紹一下植物暫態表達技術平臺生産藥用蛋白以及其自身所具備的競爭優勢和獨特性?

       王躍駒:利用植物暫態系統生産藥用蛋白的平臺技術是我們公司的核心技術項目,也是當前國際領先的技術平臺。該技術平臺實現了利用植物(生菜、煙草)大規模、快速、安全的生産多種重組蛋白産品。我們現在的技術顛覆了現有藥用蛋白的生産工藝,目前的生産工藝大部分都是從微生物、血液中提取,而我們是利用植物提取,將有效緩解我國藥用蛋白生産供不應求、嚴重依賴進口的嚴峻局面,我認為將産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該技術平臺主要有以下幾大獨特優勢:第一,技術領先。我們團隊擁有的利用植物(包括煙草、 生菜) 系統暫態生産藥用蛋白平臺,可以在短時間(4 天)內高表達人類藥用蛋白,每公斤生菜最高可産出 1.6 克藥用蛋白,是最新一代的植物生物反應器技術。大家可能對一克生物蛋白沒有概念,我舉個例子説吧,治療血友病的重組凝血八因子一克近2800萬元,目前最火的對付腫瘤的單克隆抗體PD-1 K 藥進入醫保價也是一克近17萬元,有的蛋白作為試劑的價格高達近億元每克,這就是技術的價值。

       第二,這項技術是生物制藥業的“工業革命”。一直以來生物蛋白生産都是以生物、血液、微生物提取,提取工藝繁雜,造成蛋白産品價格較高,並將這些成本最終轉嫁到病人的治療費用上。與傳統醫藥公司利用微生物或者動物細胞在巨大的發酵金屬罐生産蛋白不同,我們的項目是從植物中,例如生菜或者煙草,提取蛋白。是將不同的蛋白載體對一定生長期的植物進行特殊處理,是以活著的生菜個體為生物反應器,放大量産只是增加生菜個體的數量,因此利用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更加便於快速大規模生産蛋白,為生物制藥提供一種新的生産途徑。

       因為我們是利用植物暫態系統生産藥用蛋白技術,所以大幅度降低了藥用蛋白及相關藥品的生産成本,提高藥物生産效率和安全性,為生物制藥提供了一種新的生産途徑。它在全球同行業競爭中佔有領先優勢,可稱之為生物制藥業的“工業革命”,將為社會提供“綠色、安全、廉價、充足”的生物藥蛋白。我們的目標是建立産值萬億的生物醫藥産業園,真正實現“讓老百姓用得起的生物藥”的夢想。

       第三,我們的技術是在國內唯一産業化落地平臺技術。我們擁有的植物(煙草、 生菜) 暫態表達藥用蛋白的技術是國內唯一的産業化落地平臺技術,可為國家提供重大戰略需求、重大市場需求。我們的植入可以避免動物源以及人源病菌,比如艾滋,B型肝炎,鼠疫以及禽流感等困擾。

       第四,技術工藝比較成熟,好多科研人員只有技術,比如説我在實驗室研發了,光有科研技術還不行,還需要有大規模生産的工藝流程,而這些我們都已經具備了。

       第五,市場前景和空間巨大。剛才説國內生物産能還不到南韓 7%,不到美國的 1.5%,想一想我就很難過。我們的百姓急需要降低藥用蛋白價格來治病,而不是一場大病摧毀一個家庭。比如説治療腫瘤,一個腫瘤病人一年花費在20萬到50萬,這個價格幾乎可以摧毀一個中産階級家庭了。

       中國網:您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植物暫態表達技術平臺生産藥用蛋白的市場情況和未來趨勢嗎?

       王躍駒:依託該技術,將生産國家和社會急需的産品,市場及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第一,我們可以研發血液製品,如人血清白蛋白、凝血八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傳統血液製品企業儘管對原料血漿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和檢查,在生産工藝中進行了嚴格的病毒滅活處理,很難完全排除病毒或者未知致病因子的可能性,因而血液製品的安全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植物系統本身不攜帶含有侵染人類的病菌,如朊病毒、B型肝炎以及艾滋病毒等,大大增加了藥用蛋白輸液的安全性。

       第二,老百姓使用的日常用藥,利用植物系統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提高産品競爭力。如銷售排名前5 的抗癌的單克隆抗體品種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和貝伐珠單抗、西妥昔單抗、尼妥珠單抗,佔據國內生物醫藥市場 3/4 銷售額。患者每年的治療費用為 20萬到50 萬元左右。所以利用生菜或植物暫態生産技術生産的單抗産品可極大降低藥品成本,為患者提供“用的起”的癌症治療藥物。

       第三,我們可以應對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重大疫情,如埃博拉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徵等一旦大規模爆發後果將不堪設想。美國加州一家公司 Mapp Biopharmaceutical Inc.就曾利用煙草生産抗體在2014 年埃博拉病毒爆發期間,成功的救治了多位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美國病人。為什麼當時只救美國病人呢,因為當時設備還沒有産業化,所以沒有更多的救助其他病人。但是,也是讓植物暫態系統一戰成名,讓大家知道植物暫態系統的價值。利用植物系統生産疫苗為産品,一旦疫情大規模爆發即可作為國家戰略性産品抵禦疫情。因為産業化容易,生産速度快。4天就可以表達,2-3天純化,7天就可以生産蛋白。

       第四,我們不但可以生産藥物,還可以生産原料,為生命科學的科研市場和工業用原料市場提供科研抗體和細胞因子。我們可以生産一些無動物源的蛋白原料提供給細胞産業公司,可以生産一些昂貴的細胞因子,比如重組人神經生長因子、各種細胞生長因子,aFGF和bFGF等, 這些因子價格昂貴,剛才説了,作為試劑用藥,一克近億元,目前大部分靠進口。我們可以生産一些對傳統生物蛋白生産系統有困難的産品。該技術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專有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適合産業化生産,易於形成新的生物醫藥體系,具有劃時代的深遠意義和巨大的發展空間,前景可期。

       中國網:公司核心技術“生菜暫態表達蛋白技術”有哪些獨特的優勢和特點呢?

       王躍駒:與其他植物生物反應器技術相比,生菜表達蛋白技術不受季節性影響,可以隨時播種。我們是封閉無土,無菌栽培,GMP封閉式管理; 適合種植,不受環境污染,也不受環境影響;我們這不是轉基因種植,所有無病毒病菌污染,也不用擔心花粉傳播田間,完全不受原料的影響,隨時種隨時收。所生産蛋白活性高於或者等同於同類藥用蛋白,生菜雜質少,工藝簡單,既安全,又綠色環保,産量也很可觀。産品開發週期短,蛋白表達僅需4天時間,加上2-3天的純化過程,獲得蛋白時長為一週左右,産業可持續性強;硬體投資也很少,因為我們不需要投資大的金屬發酵罐,前期投入成本相對於昂貴的生物藥物可以忽略不計。生菜,大家一想起來就很便宜,很廉價。因此利用植物作為生物反應器更加便於快速大規模生産蛋白,為生物制藥提供一種更加高效的、安全的、綠色的生産途徑。

       中國網:您對公司今後的發展有何想法呢?公司在未來又有哪些規劃與目標?

       王躍駒:第一,我們公司將不斷提高和完善現有平臺技術,將通過平臺技術優勢不斷輸出新産品,今後産品開發方向將向原始創新型産品延伸,逐步形成獨立自主、原始創新的藥物開發和生産的完整體系。而且利用技術平台獨有優勢,研發社會緊缺、具有重大需求的生物醫藥産品,打造植物分子醫藥的産業群,始終秉持“提供老闆姓用的起的生物藥”的初衷,砥礪前行,將科技的作用更好更充分的發揮到老百姓身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除了醫藥板塊之外,我們團隊還在陸續拓展工業原料和試劑、美容護膚、技術服務和精準醫療,在科研、工業原料領域樹立標桿和行業口碑,助力醫藥和技術的輸出。另外還計劃設立海外業務基點,將中國的先進技術在全球範圍內推廣,並與北京時間中國網科技有限公司展開緊密合作,做成一個生物産業園,以我們的技術引領世界潮流。為全世界的脫貧與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這不僅對我國技術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能夠提高整個國家的國際合作水準,擴大我國在世界範圍內的科技影響力,更好的傳播中國的聲音,使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

       中國網:謝謝王教授接受《中國訪談》專訪。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段冰;攝像:王一辰 後期:張文泉;攝影:楊楠;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段冰;攝像:王一辰 後期:張文泉;攝影:楊楠;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