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美貿易摩擦發生以來,美國一直強烈要求中國增加從美國的進口、減少美對華貨物貿易逆差,甚至要求中國承諾具體的進口數量。5月10日,美國將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同時指責中國違背承諾。
那麼,承諾進口美國商品是怎麼回事?這合理嗎?現實嗎?讓我們聽聽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是怎麼説的。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倫曉璇 攝)
陳文玲:我在4月15號到4月20號正好帶著小型專家團到美國,和美國各個方面進行了接觸、討論,包括美國智庫、美國貿易談判辦公室負責中國事務的有關人員,包括美國的國會議員,也包括在矽谷見到的一些人。當時他們都認為貿易談判會達成協定,貿易談判取得積極進展。
在這個時候,有一個美國的智庫,也是研究中美問題的戰略專家,它有一個團隊是專門跟蹤中美貿易談判的。這是在4月20號之前了,我們跟他交流的時候,他明確地説,“我認為如果中美能達成協定,一年以後也會回到原點"。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中國承諾了多進口美國的商品,美國出什麼呢?比如説你要出農産品,頂多幾百億,要是出能源,就是翻番才30億美元。大飛機也沒有那麼大的數額。美國出什麼呢?我説,對呀。中國需要的商品,美國不出啊。比如説高科技産品,中國一年,2017年進口是2600億美元。如果美國能夠放鬆高技術産品出口,僅晶片就能達到上千億。如果還有別的高技術産品呢,2000億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你的軍事、武器能夠放開,更沒問題,一個航母多少錢呢?如果中國需要的這些東西,美國能夠放鬆管制,如果能夠出口,美國對中國不是貿易逆差,而是美國會形成貿易順差。如果再加上你的服務貿易,對中國的1000多億,有可能對中國是貿易的順差國,而不是逆差國。所以這個問題從根本上來説不是中國造成的。美國的智庫也很清楚。那個時候,他們預計還會回到原點。當時我們認為這是美國難得清醒的智庫專家。
(美國)要求中國對多進口美國商品作出承諾,數量上的承諾。採購美國商品,正如美國那個智庫所説的,我採購美國商品是可以啊,我們也願意多采購。但是美國賣什麼呢?你有什麼商品可賣呢?如果沒有商品可賣,你賣的是中國市場不需要的,這就是強買強賣。
我們第一次進口你的美國牛肉,我們承諾進口,我們也增加進口了。但是美國的牛肉很不好吃,美國的牛肉和日本的牛肉沒法比,和澳大利亞牛肉、紐西蘭牛肉沒法比。肉質又粗,又難吃,市場不認可,我進口了你的牛肉,賣不出去,我肯定不能——政府進口,市場沒人吃,所以必須得是我有市場需求。
同樣的,美國進口中國商品也是因為你有市場需求,也是因為你進口的主體是企業,不是政府財政拿錢到中國進口。企業進口是因為市場有這個需求。市場有這個需求,企業進口以後,它可以獲得流通中的差價,它可以獲得市場利潤。企業是利潤驅動,進口是需求驅動。美國的市場需求在全球尋找供給的這樣一個匹配過程,不是強買強賣的過程。所以你讓中國承諾多進口商品,承諾額度,這是不可能的,這也不現實。我可以承諾,但美國要作出同等承諾。中國需要的商品,你要賣給我們,比如説取消對高技術産品的出口限制。比如説晶片,2017年從美國進口875億,那時候你還限制,如果沒有限制,晶片2017年全球是2600億。如果美國能滿足的話,我這一項就是2600億。美國2017年總共出口中國是1300億,如果加上晶片就是2000多億。如果其他的高技術産品你能放鬆,對中國來説進口這些商品是不成問題的,因為我從其他國家和從你那兒進是一樣道理。但是你不給,你不讓進。這個東西怎麼能對等呢?怎麼能取消貿易逆差呢?
我認為對數量的承諾,既是不現實的,在美方沒有誠意,不取消禁止高技術産品出口和對中國需要的商品的限制的這個前提下,(中國)是不可能承諾的;承諾之後,也實現不了的。這個不是中國説,美國自己的專業團隊經過算賬也是這麼認為的。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攝像:劉凱/張文泉;後期:劉凱;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