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的三個分歧點就是中國必須堅守的底線
 
時間:2019年5月15日

嘉賓: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第十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于5月9日至10日在華盛頓舉行,磋商結束後雙方僅表示同意繼續推進磋商。而在此期間,美國突然宣佈將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此舉再次引起普遍擔憂,似乎中美貿易談判在經歷了十一輪談判之後又回到了原點。究竟中美貿易關係走向何處?中美關係又將走向何處?《中國訪談》再次邀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談談自己的看法。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倫曉璇 攝)

中國網:劉鶴副總理在十一輪中美經貿磋商結束後對記者説,雙方存在很多共識,但也有不一致的方面。中國在原則上問題絕不能讓步。您如何看待劉鶴副總理所説的原則問題?為什麼不能讓步?

陳文玲:這次談判和以往歷次不一樣的非常突出的一個變化,是我們以前都是外交部新聞發言人、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發佈相關的資訊,而且涉及到談判內容、談判的分歧、談判的承諾都沒有真正公開表達過。(雖然)沒有真正公開地表達,但中國態度是有的,中國堅持原則是有的。為什麼沒公開?因為還在磋商,還沒有形成最終結果,公開以後可能會使談判受到更大的阻力。所以我認為雙方都是比較克制的,美方也沒有向整個社會公佈談判的細節,也是部分透露,或者在局部討論。

我認為中國總的來説是有理、有據、有節,是克制、忍讓,表現出來極大的耐心,而且也表現出來了極端的負責任和極高的專業水準。

這次我覺得最大的不同就是談判結束,然後談判出現曲折。劉鶴副總理在美國的記者招待會上公開了三個矛盾點。這三個矛盾點,就使全世界同步了解到了談判的相同點、不同點,中國的原則、中國的立場、中國的底線。劉鶴副總理談到了三個方面,是這次談判,也是我們歷次談判跟美國的分歧點。當然,原來有更多的分歧點,在談判、磋商的過程中,有些分歧點變成了共同點,共同認知;有些分歧點可能取得了一些進展,還沒有這麼明顯的分歧。

現在這三個分歧點,我認為是中國堅守的底線,是中國的原則。比如説,第一個,中國堅決反對加徵高額關稅,必須要取消,全部取消加徵的高額關稅。我認為這是正當的,也是合理的。因為貿易戰就從加徵關稅而起,它的起點就是這個。如果回到起點,中美貿易關係回到正常軌道,加徵的高額關稅必須取消。而且加徵高額關稅不僅是對中國,對歐盟,對日本、印度,加徵高額關稅都是因美國而起,都是因為美國沒有按照國際規則,是按照美國國內1930年的《關稅法》、1974年的《貿易法》,用自己國內的這些規則和法律來制裁其他國家。本身這些制裁的規則、制裁的依據就不能成立。這就是單邊主義。

你用單邊主義的這種做法,來對世界貿易形成的這些結果進行制裁,這本來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而且1930年的《關稅法》、1974年的《貿易法》是早已經過時的。那個時候是實體經濟,各國的貿易聯繫沒有這麼緊密,全球的産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並沒有形成。現在全球2/3的貿易品是中間品。我們和美國的500億的商品裏邊,73%是中間品和投資品;2000億美元加徵關稅的商品裏邊,78%是中間品和投資品。這樣的一種貿易形態,你加徵高額關稅,實際上不是對中國一個國家加徵的,是對在中國生産的所有製造商、出口商加徵的,而且這些製造商、出口商裏邊也包括美國在華投資企業。所以它必然要遭到反對,不光是中國反對,美國在華企業,只要它要向美國出口,它也反對。

所以在去年萊特希澤貿易談判辦公室徵求美國企業意見的時候,95%的企業表示反對加徵高額關稅,107個行業組織表示反對,1000多個經濟學家聯名給貿易辦公室寫信,表示反對。但是照加不誤,因為它已經把這個做成了一種打擊中國的工具。特朗普説徵關稅是很簡單的事,一徵就靈。而且他到今年中期選舉之前,他認為,尤其在第十一輪談判之前,他認為美國經濟很好,是因為美國對中國加徵了關稅,多收了1000多億美元的關稅。

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加徵高額關稅在去年5月份會談之後,5月30號形成共同聲明,那個時候雙方就作出承諾,要取消雙方對對方加徵的高額關稅。美國就撕毀了這個協議,使這個共同聲明變成了一張白紙。今年是舊調重彈,故伎重施,又一次把原來達成的共識毀於一旦,提出了加徵高額關稅。所以我們劉鶴副總理講,必須取消對中國加徵的高額關稅。這是我們要堅持的,這是中國的立場、中國的態度、中國的原則、中國的底線。因為你不取消高額關稅,證明我們的貿易關係還沒有回到正常軌道上,我們談判沒有意義。

第二,要求中國對多進口美國商品作出承諾,數量上的承諾。採購美國商品,正如美國那個智庫所説的,我採購美國商品是可以啊,我們也願意多采購。但是美國賣什麼呢?你有什麼商品可賣呢?如果沒有商品可賣,你賣的是中國市場不需要的,這就是強買強賣。

我們第一次進口你的美國牛肉,我們承諾進口,我們也增加進口了。但是美國的牛肉很不好吃,美國的牛肉和日本的牛肉沒法比,和澳大利亞牛肉、紐西蘭牛肉沒法比。肉質又粗,又難吃,市場不認可,我進口了你的牛肉,賣不出去,我肯定不能——政府進口,市場沒人吃,所以必須得是我有市場需求。

同樣的,美國進口中國商品也是因為你有市場需求,也是因為你進口的主體是企業,不是政府財政拿錢到中國進口。企業進口是因為市場有這個需求。市場有這個需求,企業進口以後,它可以獲得流通中的差價,它可以獲得市場利潤。企業是利潤驅動,進口是需求驅動。美國的市場需求在全球尋找供給的這樣一個匹配過程,不是強買強賣的過程。所以你讓中國承諾多進口商品,承諾額度,這是不可能的,這也不現實。我可以承諾,但美國要作出同等承諾。中國需要的商品,你要賣給我們,比如説取消對高技術産品的出口限制。比如説晶片,2017年從美國進口875億,那時候你還限制,如果沒有限制,晶片2017年全球是2600億。如果美國能滿足的話,我這一項就是2600億。美國2017年總共出口中國是1300億,如果加上晶片就是2000多億。如果其他的高技術産品你能放鬆,對中國來説進口這些商品是不成問題的,因為我從其他國家和從你那兒進是一樣道理。但是你不給,你不讓進。這個東西怎麼能對等呢?怎麼能取消貿易逆差呢?

我認為對數量的承諾,既是不現實的,在美方沒有誠意的情況下,不取消禁止高技術産品出口和中國需要的商品的限制的這個前提下,(中國)是不可能承諾的;承諾之後,也實現不了的。這個不是中國説,美國自己的專業團隊經過算賬也是這麼認為的。

第三,文本的平衡性,體現了兩個國家之間要平等,要對等。保持大國尊嚴是什麼呢?我作為一個大國,我的底線你是不能觸犯的,我的核心利益是不能放棄的,我的重大關切是你必須要顧及的。

大國的尊嚴是什麼呢?就是大國的核心利益、大國的重大關切、大國人民的利益和國家的尊嚴。所以這點絕對是我們的原則。文本的平衡性是表現了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平等關係,我不可能讓你居高臨下、頤指氣使,對我極限施壓,我就低下我們民族的高貴頭顱。像劉鶴副總理講的,我們中國不怕,中華民族不怕。我們為什麼不怕?我們確實是有底氣的,中國不是過去的中國。基辛格説中美關係不可能回到過去,我認為,中美關係可以開闢嶄新的未來。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劉凱/張文泉;後期:張文泉;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劉凱/張文泉;後期:劉凱;攝影:倫曉璇;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