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之下的人生智慧

時間:2019年5月14日
簡介:現在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期,人們生活的節奏不斷的加快,競爭壓力不斷增加,而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本期節目邀請到一位致力於幫助人們應對工作和生活當中的壓力改善心理健康的嘉賓。[視頻下載][訪談實錄][返回視頻]

視頻點播

訪談實錄

李丹: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收看本期的《中國訪談》。我是主持人李丹。現在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期,人們生活的節奏不斷的加快,競爭壓力不斷增加,而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本期我們榮幸邀請到一位致力於幫助人們應對工作和生活當中的壓力改善心理健康的嘉賓,他就是臨海市金峰堂健康諮詢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恭海先生,歡迎您。

臨海市金峰堂健康諮詢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恭海。


李恭海:各位網友好。

李丹:非常歡迎您來到我們演播室,首先想請問您的就是現在我們的物質生活水準越來越好了,但是隨之而來的大眾心理的健康出現了問題,您覺得是什麼因素造成的?

李恭海:這個因素非常多,最重要的社會本身的推動發展,社會推動發展是什麼原因?是很多優秀人在推動這個社會發展,很多優秀人在推動發展之後,我們很多人都想優秀,所以他的壓力自然會産生。

李丹:那您覺得現代人比較多的壓力都來自於哪些方面?

李恭海:主要來自生活,因為生活本身他是沒有標準的,那無限的要求自己,或者是無限的增長自己的需要,你做不到的事也想著需要就會有壓力,那是肯定的。所以我們要從多種角度去看見自己,這是很重要的。假如我需要學習,就像我創造的新文化的平臺就是這個道理,新文化解決更多的人就是從“哭笑文化”裏面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開拓自己的思維。我主要的平臺是講維度的,這個維度我們講的一張紙一樣,有方有長有短都是個人所想的,而維度他是沒有方也沒有長,他的世界是無限大。我們可以有人看他是方,有人看他是圓的,在這個角度我們就可能産生更多的矛盾,社會矛盾也會産生。我們一個人哪有這麼厲害把我所有的東西都學了,都做不到,但是做不到還是要去學,不管做的到做不到還是要學。我最簡單的一個方法,我們古人講的知足常樂,我們往往都是感覺我有了就知足就常樂了,其實不是這樣的。知足常樂的真正意義我把他這樣理解,我們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你説能知足嗎?不可能的,這個肯定是不能可能,你今天想豪車、明天想豪房、後天又想豪房……知足嗎?能常樂嗎?不是的,我們要把這樣理解,我們的方向,“足”指我們的方向,而不是指“足”。我們今天就像我們今天來到這裡,我今天的方向來到這裡我很滿足,我很開心,就是這個意思。這叫知足常樂,當你把這話運用到生活當中去是非常有用的。

李丹:可是還有一些人説,可是我的目標就是想擁有豐富的物質生活。那必然也會帶來相應的壓力,你想擁有多少就要付出多少的艱辛,而這些艱辛就會給心理包括很多精神上造成壓力和負擔。他有沒有方式可以緩解?

李恭海:他其實就不是壓力的方式,你要想明白,我今天想做的東西想要的東西,你要問自己。就像挑擔,你今天能挑多少你要想明白,我們往往都不知道自己挑多少,今天就像挑1000斤可能嗎?那是不可能的,那個壓力就自然來了。我們不需要找方法,其實很簡單的道理都沒有明白:可以説你想要,你只需要自己去做,去做就可以。就像我們有個目標今天想做,我不管他是怎麼樣,我們今天做了。我們很多人是講結果。其實結果還有一個效果,我們(很多人想)錯了,都以為我事情做了就是結果,其實效果還沒有出來,我們把結果與效果搞清楚,今天我做的事情是結果,你不要認為是效果,這樣就明白了:“我今天要去做”就很關鍵,這樣的話就沒有壓力了。

李丹:現在自從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現在很多人都投入到了創業的大潮中,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願意説我嘗試著去創業,自己帶來的是巨大的壓力,本身在工作中很多人多多少少都存在壓力,像個人要獨當一面創業的話可能承擔的壓力會更大。尤其是對於年輕人加入創業的浪潮,有沒有好的建議幫助他們疏通這個巨大的壓力?

李恭海:其實我們很多壓力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比如説我想去創業,想去創業要找到自己的優點,我在這個當中我是有什麼特點,我有什麼特長我先拿出來。我做這個行業先選定方向,然後我們可以設定目標,我們的目標往往都是設向成功的目標,很多都是這樣,所以壓力就來了,所以我們設定兩個目標,一個成功目標和失敗的目標。

李丹:有誰會把目標設定成失敗呢?

李恭海:所以他不知道,所以把失敗目標和成功目標同時産生,就是我們講陰陽平衡的時候才會沒有壓力,為什麼?我在失敗中不是失敗是成功,為什麼是成功?假如説我現在創業,我要設定自己能虧多少錢,有能力的説我能虧1個億,有的人説我能虧40個億,這也是一種目標。因為他虧40個億、10個億和10萬塊錢的人他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壓力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承擔的角度不一樣,你設定虧1000萬的時候你虧100萬你根本不用擔心,(因為)我還沒到虧1000萬的時候,你是不是心理沒有壓力了?那你今天想賺1000萬的時候,你只想賺1000萬那肯定是有風險的。你不可能説想賺1000萬沒有1000萬的風險。你想明白了,想明白了哪來的壓力?沒有了。我們往往都是我今天賺多少但都沒想過賠,一賠就受不了了,那你去創業也沒有意義,創業是為了生活,你把生活都搞壞了創業還有什麼用?我們在創業當中又是生活,要讓自己健康,這樣的話我們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設定2000萬的時候,我沒虧到1800萬的時候我都沒有壓力。而我們現代人沒有這個目標,這樣壓力就來了,這是創業的誤區。我認為是這種誤區,我今天所講的東西有人用上去絕對是非常好用的,這就是人生減壓的最好的方法。

我們仔細想像一下,反思一下這就是一種覺悟,我們往往把自己困在一個圈子裏生活,只在一本書裏看到精彩,沒有跳到另外一本書中看到更精彩。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不僅是在這個書上的知識,我們真正的收穫是這以外的知識,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創造的知識。我今天第一次講這樣的,其實這個有人會反對,我想想今天到這裡一定要分享出去,肯定會更多人覺得好用。有人很苦惱跟我談,説我虧100萬,怎麼辦我著急死了,我飯都不想吃了。那我就給他分析:我説你想活多少歲,你現在30歲,你假如活到100歲的話還有70年,你把70年折成100萬你説一年要多少錢?他一下子明白了。你先這樣去想,還有壓力幹嘛呢?你還活到100歲,你虧100萬元算什麼呢?你一年1萬塊錢賺不過來嗎?你一年、兩年做好不就全解決了嗎?100萬就不用擔心了。以此類推,這就是目標、方向,創業必須達到這種境界,你才會解脫這種壓力。

任何人都是一樣,不光是創業,生活當中也是這樣。我們為什麼生活當中很多人,為點小事吵架?我們哪有時間吵架,學習的機會都不夠,你還吵架?這樣想你就不會吵架了。人生短短幾十年,把心要先打開,那這個路疏通了就無限的廣。所以創業你這樣做就不痛苦,壓力也會減少,這是非常好的一個辦法。

李丹:那您曾經也是創業者,你第一次創業還印象深刻嗎?

李恭海:我第一次學養蜂那時候我很小,只有十七八歲的時候,個子很小,只有一米五左右。那個蜂箱比我個子還要大,我沒辦法。蜂箱有個蓋子,我背不動、手夠不到,我就把蓋子拿掉再背。一個人做事情他不是在於他能不能做,在於他想不想做,想不想把這個事情做好。我在這個當中我學了很多的,任何事情是要學習鍛鍊的。所以你不要去想(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你自然會做,你想就不會做了,你不亂想的時候就會做了。創業我第一次,我自己感覺一路走下來我都用這樣的一種方法的。用我師父講的一句話,他説一個人,一輩子就做一件事情,要一件事情做不成樣樣都做不成。他就教過我這樣一句話我用到現在。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目標方向沒有變,我今天所講的話不一定對每個人都好用。人有兩種成功,一種是物質事業的成功,一種做人的成功。我們要把兩個成功都做成功這個是真正大成功的人,這個很難。所以我們只要能得到一點成功都可以,不一定説我就失敗,這樣去理解。

李丹:那您創業一路以來,沉澱下來的人生智慧是什麼?

李恭海:就是我不放棄,對吧?不怕困難,一直就是説你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去改變,不管是有多困難,把人做好。簡單一點就是把人做好,人做好了你的朋友就會幫助你。你最大的成功就是周邊的人都願意幫助你就是你人的成功。您有什麼事情,朋友一句話“你的事我一定要幫你辦”給你,那你就成功了。因為朋友相信你,相信你的人品。所以自己的人品是最重要的,我做這個文化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提升,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每個人其實都一樣,要求自己標準越來越高的時候,你的境界也自然而然昇華,對自己沒要求是不可能有境界的,是這樣的我個人的感觸是非常深的。

李丹:那你回顧以往的人生歷程也好,創業歷程也好,有沒有讓您印象最深刻的難關,這些難關是怎麼攻克的。人生中都有走到瓶頸或挫折的坎,您遇到的坎是什麼?

李恭海:我們這一生遇到的坎坷是很多的,在於你怎麼想。比如一個人把這個困難當成困難就是困難,不把他當成困難就不是困難。看你怎麼想,你覺得這個不是困難,沒了,他自然就會消化。我在做這個文化的時候是什麼呢,最大的困難是每天要寫新的東西。當時我做公眾號“哭笑文化”平臺很多人提到這個問題。其實你們都是太簡單了,世界的智慧你怎麼寫的完?是你學不完,你得不完,你修不完,不是你寫不完。所以我們要用這樣的思維去思考,他慢慢的、困難也會過去的。還有一個人給你鼓勵,我們經常講的鼓勵。有人可能打擊你其實也是一種鼓勵,不要把這種打擊當成生氣。這個人瞧不起我,其實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世界上沒有人瞧不起你,你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時候才會生氣,這個困難是每個人接受方式不同,道理都一樣。所有的東西,壓力也好、困難也好、成功也好都是一條路。成功的人道理都是一樣的,失敗的人道理都是一樣的。假如我把困難解決問題走好了,這條路都走好了,把困難解決掉,自然而然會化解這些東西。

李丹:您説到的也讓我的思維更加開拓,有些觀點我還蠻贊同的,您剛才説到一個困難的一個轉化思維方式,看你拿什麼角度去看困難,也讓我想起來了曾經一句話叫做:你説別人在你的傷口深撒鹽很痛,那説明你身上自有潰爛的地方,如果説身上完好無損就是泡在鹽堆裏也不會痛。

李恭海:自身要承受這樣一個東西,就像你剛才講的故事是非常好。包括我們在聊的話題就是想每個人都有具備這樣化解困難的能力和痛苦的能力。就是找到這種方法,現在世界上有多少需要找這種方法,找不到這種方法。所以我們創造這樣一個東西,不管有用沒用,工具留存下來是很好的。我們人還有一個問題是什麼,像我們50、60、70、80、90、00這麼多年代的人在一起生活你説,什麼矛盾都沒有嗎?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一個道理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是講道理的,他就沒有矛盾了, 這個是一樣的。我們不講道理的話,不管你是哪個年齡的,不講道理矛盾就會越來越多。

李丹:那您現在是做的公眾號?這個公眾號的大概內容是什麼?

李恭海:每期都是開發自己一種覺知後心理的想法。

李丹:文字的表述?

李恭海:對。我很多朋友説我看了你的公眾號,我的心情、我所有的東西都在改變自己,很快樂。他用心了。當你覺得沒有用的時候,最好的東西也是覺得沒有用的。就像我們一個人不喜歡這樣的東西,再好吃的他也説不好吃,像喜歡的東西再不好吃的東西他也覺得好吃。菜有錯嗎?菜沒有錯,錯是錯在你們兩個人的口味不同。

李丹:其實網際網路的催生很多新興行業起來了。公眾號是其中一個,紙質書變成了電子書,當然也可以兩種選擇,大家可以看紙質書也可以看電子書。公眾號其實就類似于另外一種形式的電子書。可以這麼理解。

李恭海:他其實是很好的一個工具,就像我做這個“哭笑文化”。其實我做小孩的時候我就想做這個東西,可是我們沒有這樣好的工具去傳播。公眾號出來以後,正好2016年的時候我也自然做成了這個東西。他為什麼早不做晚不做呢?他這個東西就是自來産生,像我們“哭笑文化”的商標註冊了快10年了。

李丹:在此之前您從事的行業是什麼?

李恭海:我其實一直在社會上做生意,從養蜂之後就做生意一直到現在,其實就是還是做一件事情,才悟到這樣一個心理健康文化。沒有改變過,要不這樣我今天也不會坐在這,我堅持40多年沒有放棄,才有今天坐到這裡跟你聊天,這個是很關鍵的。

李丹:經過這麼多年的人生歷程,包括創業歷程,人生的沉澱,你要往哪去,有答案了嗎?

李恭海:有的。我有的,我是從沒有目標就像剛才説的一個學生,從沒有目標出來以後我們找到目標、找到方向,在這個生活當中我開始找到的目標、夢想是我要做這個東西,我現在做了以後我發現這是我的一個願望。人生的最高目標就是願望,我們為什麼要講願望?我做了“哭笑文化”以後我發現這個平臺人家又能學習、又能賺錢,把我們的人生精神文化和經濟文化結合到一起,那就是給我們人生帶來了一個社會價值的財富,這是我的願望。我有這樣的願望不管有多少困難,都要往前走,這就是一個推動的力量。

李丹:我們展望一下未來,帶著曾經的人生經歷展望一下未來。你有什麼規劃,對公眾號也好、對現在自己的企業也好,會帶領他們走想什麼方向?

李恭海:我最大的願望一直是每個人在每天的生活當中,達到自己很快樂的感覺。這種幸福不是用語言來表達,只有自己去體會。比如,我為什麼做這個東西這麼用心,就是我做那個醫療器械保健的時候很多人有高血壓、有糖尿病,他們很有壓力。但跟我一聊的時候,我記得有一個朋友,跟我不熟悉,他來的時候是問他媽的事情,那天他跟我一聊聊了一上午,他連回去做飯都忘記了,他説下次有機會還和你聊,他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他感覺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我的公眾號也是這樣。有一個朋友説,看著看著吃飯都忘記了,因為他讀進去了,他就覺得很舒服。我希望用這樣一個公眾號讓更多人在這上面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也是我的一個願望。

李丹:其實舍得用在緩解心理壓力上還有另外一種解釋,就是舍去那些不必要的負擔,獲得一些內心的豁然開朗。

李恭海:舍得其實我個人的理解是舍得把自己舍出去。有人説舍就有得,其實他也不全面。舍得就是我願意舍出去東西,我根本沒想過回報,就像我做這個東西我願意把自己的精力、人生一輩子的精力,我沒有想過你回報我多少,我這個就是舍得,才是真正的意思。其實已經得了,你舍出去本來就是得。我們很多東西,在現實生活中講壓力都是不懂的人太多,為什麼不懂?他只想今天我舍得,我明天就要有回報。一定要記住,感恩、舍得、善良都不要給他有標準的答案,而且不要給有答案的答案,你的人生就會幸福。

李丹:非常感謝您的精彩分享。本期我們和李恭海先生討論了社會上一些心理健康的狀況,也讓我想起來曾經看過一個有趣的漫畫,第一句話把刁難當作困難一開始就輸了,把刁難當作雕刻早晚都會贏的。如果我們永遠保持陽光、積極正能量的角度去看待困難,那麼困難將成為照亮我們人生未來路上的一盞明燈。感謝您收看本期節目,我們下期再會!

 


網友互動

0
用戶名
密碼

欄目組聯繫方式:

訪談熱線: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權聲明:

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