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車偉:城鄉間要素雙向合理流動機制開啟鄉村發展新局面
 
時間:2019年5月6日

嘉賓: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張車偉

       中國網:國家發展改革委日前公佈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文件中提出了建立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以及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等有關鄉村發展的重要內容。為了使廣大網友更加深刻地了解相關內容,以及重大政策産生的深遠影響,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別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進行解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張車偉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李佳/攝影

       首先歡迎張所長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日前發佈了。您認為這個文件對鄉村發展意味著什麼呢?

       張車偉:這個文件應該説是關於如何促進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一個戰略舉措,也是中國改革發展進入到深水區帶有突破性的文件,在很多方面都比過去的政策力度(更大),體制機制建設有了非常大的推進。對於今後農村發展來講,它的意義重大。對我們建立美麗鄉村和鄉村振興來講,這是具體政策探索。通過這樣一個文件的頒布和實施,今後的農村就會變成一個吸引人的地方,而不是人們逃離的地方。中國的發展也會更加均衡,實際上也就是要解決我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一個重大戰略舉措。

       中國網:看過這個《意見》後,您認為文件中的亮點都有哪些?

       張車偉:這個文件讓我看到以後非常振奮,這裡的亮點太多了,也是因為我們在過去研究中敢想,但沒有能夠在短期內實施的政策在這裡都有所部署,在有些做法上都有突破。這裡面有幾大體制機制建設是很讓人振奮的,比如第一個是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的問題,解決了土地、資金、人才在城鄉之間如何合理流動和配置,這裡面亮點紛呈。

       第二,城鄉公共服務建設普惠化的問題,過去我們在城市能夠享受到的公共服務,在農村今後也要同樣能夠享受到,而且是一種普惠的公共服務。

       第三,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水電、垃圾處理,今後農村和城市不再有區別,而且建設標準也和城市沒有區別。

       第四,建立農村多元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過去農村都是集體經濟,現在還要鼓勵工商資本下鄉,這樣農村經濟的主體和市場主體不光是農民了,各種市場主體都會參與農村的發展。

       第五,確保農村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這裡麵包括如何讓農民分享到財産性收益,如何讓農民從經營性收入中提高收入,如何讓農民從工資性收入中提高收入,如何讓農民從轉移支付中進一步增加收入,都做了相關制度的安排。更大的亮點是,這些體制機制的落實還要通過在全國有條件的地方,建立市縣一級的城鄉融合發展實驗區,承擔起先行先試的任務,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個文件對於下一步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中國網:這個意見當中的措施有沒有哪一項或者幾項是您意想不到的?

       張車偉: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方面,過去我們想了很多,但很難突破的,在這裡都有所突破。比如我們解決人才的問題,一方面使得農村進入到城市的人能夠留到城市,解決市民化的問題,同時讓那些農村發展需要的人才能夠回到農村,(解決)在農村留得住的問題,都出臺了一些具體的舉措。在資本的流動方面,這次非常明確地提出,要把工商資本引入到農村去,在這裡也做了很多制度性的安排。也就是説在過去我們研究當中,可能覺得還需要更長時間去探索的問題,現在看起來馬上要落地了,這個還是讓人印象深刻而且耳目一新的。包括文件當中對於農村集體經濟,農村的承包土地、宅基地、農村集體經濟的財産性收益分配,都是鼓勵地方進行政策性探索的,探索自己發展的道路,如何去盤活農村的這些資源。

       中國網:目前我國鄉村發展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是什麼?《意見》中有沒有提出解決的方法?

       張車偉:中國農村發展的問題非常多,過去我們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把農村和城市的發展相對割裂開來,城鄉發展呈現二元結構體制,出現的結果是要素更多的是從農村流向了城市,包括人才、資本都到城市流動,反之要素沒有到農村去,造成的結果是農村凋敝,農村剩下的都是婦女、兒童和老人,很多青壯年的勞力進入到城市打工,農村一派蕭條凋敝的景象。解決這個問題的核心就在於如何把發展的要素合理地配置到農村中去,這次可以看到在合理配置城鄉要素方面下足了功夫。

       建立城鄉之間這種要素的合理配置機制,也是強調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合理流動。這些人才哪兒需要,就應該配置到哪,資本在哪個地方能夠取得好的收益,就應該進入哪個地區,讓農村發展變成新的舞臺,這是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張車偉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李佳/攝影

       中國網:《意見》中還提到了要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可以説農村沒有人才,發展就無從談起。農村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鄉村和城市之間不再是要素的單向流動,對這項機制您怎麼看?

       張車偉:我想,要留住人才道理很簡單,你得讓這些人才在農村有用武之地,讓他能夠有合理的、體面的收入,讓他的生活水準不能比城市有所降低,所以,我想等你把農村打造成這樣有吸引力的地方時,農村需要的人才也就流到了農村去。

       過去的發展中,之所以人才無法流到農村,就是因為城鄉差別太大,農村收入水準太低,遠沒有適合人才發揮作用的舞臺,同時生活水準和城市相比相差太大,基本的公共服務也沒有,基本的基礎設施也沒有。進到農村等於説生活水準、生活品質下降了一大截,如果在這些方面,農村和城市沒有區別的時候,我相信農村的舞臺就變成了一個有吸引力的舞臺,很多比較高級的人才也會到農村去,資本也會流到農村去,這樣我覺得鄉村就實現了振興,鄉村的發展也就變成一片欣欣向榮的局面。

       中國網:《意見》中提到了建立工商資本入鄉促進機制,社會力量進入農村將會給鄉村發展帶來什麼呢?

       張車偉:工商資本進入農村是啟動農村振興或者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手段,資本不進入到農村,農村的發展可能也就無從談起,以至於人才也就無用武之地。這是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確鼓勵工商資本入鄉,而且也在這當中進行了一些體制機制的設計,而且也進行了一些風險防範,在這方面進行大膽探索以後,一定能夠給農村帶來一些新的局面。

       工商資本入鄉的核心,就是文件中所強調的,工商資本要和集體經濟進行合作,而不是和單個的農民進行合作。農村集體經濟收益的分配,要參與到今後資本增值的分配過程中,農村集體財産不能説一租了之,一賣了之,而是要形成穩定的,能夠促進集體經濟增長的體制機制。如果工商資本在農村賺了錢,它始終有一個向集體經濟成員分配的體制機制。這裡要防止農村和農民的權益受到資本的侵蝕或者被資本剝奪,這就不對了,而是工商資本進入到農村以後,資本得到了收益,能夠惠及到農村的集體經濟成員頭上,讓村集體得利、讓農民得利,這就是鄉村振興重要的一個抓手。

       中國網:《意見》中在提到宅基地制度改革時用了兩個字“穩慎”,您怎麼看這兩個字?

       張車偉:因為農村宅基地和土地改革一直是牽扯到農民利益的核心問題。所有的城鄉融合發展,都不能損害到農民的利益,不能損害到農村集體經濟的利益。實際上就是説,要在共贏中發展,要讓農民能夠在享受到收益的過程中發展,不是説把農村的土地簡單地租賃或者賣給工商資本,我覺得這樣的話方向上就有問題,而是説要建立一個農村集體經濟和下鄉工商資本能夠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通過試點和經驗做法,這樣應該能夠找到一個共贏的模式。

       中國網:可能對於農民來説關注的不是多種形式的經濟和經營,它關注的是我的收入會不會受到影響。《意見》中對農民收入的問題怎麼規定的?

       張車偉:農民的收入也是這個文件中重要的亮點,在體制機制上要保證農民收入不斷增加,這裡面詳細地羅列了如何增加農民收入。

       首先是經營性收入,比如一些農民有自己經營的土地,要鼓勵工商資本和農民的這种經營相結合,把農業向著一個規模化、産業化的方向發展,增加農民的經營性收入。

       然後還要鼓勵增加農民的財産性收入,因為農民的集體經濟土地,包括承包土地,還有宅基地合理地利用以後,土地就變成了農民的財産。在這個財産中掙到的收益,農民也可以分享到。

       第三,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工商資本或者是更多的資本下鄉後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民不需要進入城市打工掙錢了,有可能就地就能找到一份不錯的有收入的工作,工資也會不斷地增長。

       第四,轉移性收入也會惠及到一些弱勢群體中去。通過這幾個方面的收入增長,我相信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問題就能得到解決,而且農民的收入問題也是農村發展的核心,當農民的收入有了實質性增長以後,農村的發展也是水到渠成的。

       中國網:謝謝張所長接受《中國訪談》的專訪。謝謝。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人:段冰;攝像:劉凱/張文泉;後期:劉凱;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人:段冰;攝像:劉凱/張文泉;後期:劉凱;攝影:李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