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衛委員:我國鐵路技術裝備亮點在於完全自主研發
 
時間:2019年3月13日

嘉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 趙紅衛

        中國網:各位網友好!歡迎收看中國網《中國訪談》201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2018年又是中國高鐵快速發展的一年,中國高鐵有哪些新變化、新突破?中國鐵路技術裝備有哪些技術亮點?在正在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我們採訪到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趙紅衛。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趙紅衛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採訪。(王一辰 攝影)


        中國網:趙委員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採訪。聽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趙紅衛: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實”。這次總理的工作報告真的是以人為本,方方面面都在為老百姓著想,從小孩入托的問題,到升學的問題、就業的問題,還有企業減稅降費的問題,我覺得都是一些利好的消息。最後報告中還提到一些養老相關的政策出臺,我希望這些政策能夠真正得到落實。

        中國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科研倫理和學風建設,以及大力弘揚科學精神。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您是如何理解科學精神的?

        趙紅衛:科學精神最基本的還是要“求真”,就是你要探求真實的原因,或者是這個問題的(根本)所在。這就需要科學家還有科研人員秉持著求真的精神。

        第二,最重要的可能是要執著。你要真正為科研付出,你的所思所想都要在你研究的問題上。你有這種執著的精神,才能夠收穫最終的研究成果。

        第三,還要把科研的精神真正落實到方方面面,比如堅持團結協作。因為現在任何一個科研發現、科研成果的轉化都是靠一個團隊的力量去完成的,所以,這些方面也是科研精神、科學精神的表現。

        中國網:2018年又是中國高鐵快速發展的一年,這一年我國的高速鐵路有哪些新變化、新突破?

        趙紅衛:2018年鐵路取得了非常輝煌的成就。首先,我們研製了不同的速度等級的動車組,像是時速160公里的集中動力動車組,也被大家叫做“綠巨人”,得到了百姓的認可。另外,我們還研製了時速250公里的動車組,這個動車組現在正在成貴客(運)專(線)進行運用考核。另外,時速350公里的16輛編組動車組在去年7月1號投入運營,17輛長編組的動車組也在去年底投入運用了。總體來説,我們 “復興號”平臺的産品越來越豐富了。2019年,我們還會繼續不斷豐富“復興號”的産品平臺。

        中國網:2018年12月22日,中國鐵路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北京國家鐵道試驗中心開幕,一大批中國自主研發的先進鐵路技術裝備集中展出。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我國鐵路技術裝備有哪些技術亮點?

        趙紅衛:我們的技術亮點主要是這些技術裝備具有完全自主的智慧財産權。因為我們打造的“復興號”品牌就是完全自主研發的,其中核心的牽引與控制系統、制動系統、網路控制系統、轉向架和車體全都是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這是一個亮點。另外,高鐵內部的車內裝飾還有舒適性方面也有所提升。WIFI覆蓋也是它的一個特點。總體來説,我國的高鐵不光是顏值更高了,它的性能和舒適度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中國網:隨著高鐵的普及,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引發網路熱議的事件,比如乘客因遲到出現的“扒阻車門”事件和因超載乘客導致列車無法運作等事件。能否請您談一談禁止這些行為背後的技術原因?為此您有什麼建議?

        趙紅衛:首先,我們不提倡這種行為。因為比如像“扒車門”的行為,就會打亂列車的運作計劃。這個運作計劃是由我們的科研人員,根據線路的使用和客流的情況,科學制定的一個計劃。運作計劃被打亂之後,就會影響其他車次的發車或者到站。還會影響比如信號系統的管理,包括運輸的組織。所以我們希望乘客還是能夠按計劃來乘車。

        關於禁止超員,它的背後也是有技術原因的。首先,我們是通過一個空氣簧去檢測重量和承載的。如果承載超過負荷的話,列車的制動距離就會受到影響,這有可能影響到列車安全。另一方面,超員可能還會影響到列車的舒適性。因為列車上的空調、環境的設計、新風量的設計都是按照定員來考慮的,如果乘客太多的話,超過了指標,可能列車的舒適性、安全性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希望大家還是按照計劃來出行。

        中國網:習近平主席在今年的新年賀詞裏提到了一句話,叫做“我們都是追夢人”,您作為軌道交通領域的一位追夢人,您有哪些夢想要實現,計劃如何實現?

        趙紅衛:首先,我有一個夢想。因為我們現在和國外有很多合作,我希望有一些標準是真正由我們制定的,另外我們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在國外乘坐中國研製的高鐵。我希望這個夢想能夠馬上實現。

        中國網:感謝趙委員接受我們的採訪。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杭舟;主持:裴希婷;攝像/攝影:王一辰;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杭舟;主持:裴希婷;攝像/攝影:王一辰;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