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您現在收看的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1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科技創新能力,而科技創新需要人才驅動。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人才,讓人才充分發揮價值呢?對此,我們採訪到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長劉志讓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採訪。(張若夢 攝影)
中國網:劉代表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專訪。作為人大代表,履職一年來,您都做了哪些工作?
劉志讓:我是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今年是第二次參加會議,去年會上對於怎麼樣當人大代表有了一些感悟,認識到做這些建議、議案,必須要在平時履好職,要下很多工夫。去年會前(我)也做了一些準備,(但是)後來發現,跟一些往屆的老委員相比,我們還是功課做得不夠。去年會後第一時間傳達兩會精神,在陜西省國防工業系統,在我們院內,在相關的企業都做了精神傳達。另外怎麼樣落實會議精神,作為企業主要負責人,又是人大代表,要率先垂范,把兩會精神貫徹到具體的各項工作中去。
另外,(我)也開展相關的調研,我在陜西的相關企業,特別是我比較關注的一些民營企業,想了解他們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人才激勵上有哪些好的做法。(我)走訪了寶雞相關的民營企業,也在陜西省內相關高校做了一些座談、交流,為今年會上帶來的建議、議案也奠定了一些基礎。但是今年對代表、委員的要求更高,無論是從紀律的要求,還是從履職效果、履職能力的提升方面,提了很多要求。最近只要有空閒時間,就研究自己帶來的建議或者議案,怎麼樣能夠真正代表人民群眾的心聲,反映一些問題,解決一些問題。這是我們作為代表實實在在應該幹的事。
我今年的建議有三個方面。一方面,我們國家由於國內外的環境,特別強調自主創新。所以圍繞著怎麼樣在國家的尖端領域(進行自主創新提了建議),(其實)尖端領域也存在一些基礎的行業,比如動力。我認為航太動力在航太行業裏屬於基礎。基礎專業裏,國家怎麼樣進一步加大引導和投入的力度,真正夯實我們國家在工業技術方面的核心能力平臺,這是我想提的建議。我們在世界上航太、高鐵等運輸領域保持了一定的知名度,這些優勢行業怎樣能夠達到高品質發展要求,始終保持在前列,保持住優勢地位?夯實工業基礎能力,非常關鍵。我主要這方面想説一説。
陜西作為軍工大省,想建議支援西安創建國家創新型的示範區。政府應該給予西安這個機會,我們企業想在裏邊一展身手,把軍民融合政策用好,做大做強。
第三個也是圍繞著類似軍工單位是否可以在政策上更靈活一點。因為現在有工資總額限制,以及很多政策的限制。希望國家要加大研究力度,激勵骨幹人才,採取靈活的激勵政策。
中國網: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間我們國內和國外的科研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您能否結合自身經歷跟我們分享一下您在這方面的感受?
劉志讓: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變化是很大的。當然對航太行業來講,在這60年、70年當中,基本上是伴隨著祖國不斷地走向強盛,航太事業不斷地壯大。我們感悟最深的就是從過去一窮二白,全國人民大協作,支援國防、支援航太,發展到今天,內部環境確實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唯一沒變的就是為祖國,為國家強盛的情懷。比如我們載人航太精神,航太傳統精神等等,這些精神始終支撐著我們,為國家去奮鬥,去效力。我想一代一代(航太)人沒變。
但也確實有好多變化,比如科研生産的條件,包括人的思想或者文化氛圍、思想變化。受內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們思考問題比過去都複雜多了。隨著社會發展,大家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作為我們軍工企業來講,首先面臨的就是加快發展步伐、提升創新水準、提高發展品質。現在感受到了壓力,我們雖然在進步,但是整個(行業)科技創新,周圍民營企業的發展使得我們感受到了必須要有靈活的機制,還要進一步激發創新的活力,去追趕、超越。
我們始終把探索宇宙作為我們不懈追求的夢想、動力。而作為航太液體動力人,我們要提供更加堅強可靠的動力。怎麼樣能夠在支撐航太強國建設,推動強國夢的實現中,發揮我們的作用。就是不斷的創新、超越。我們既感覺到很振奮,同時感覺到壓力大,要艱苦奮鬥,還要堅持自主創新,要營造創新的氛圍,去把動力打造得更可靠,更先進,能夠支撐航太強國建設。
中國網:今年年初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首次揭開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而您所在的航太六院是嫦娥四號動力研製單位,那麼您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劉志讓:航太六院為嫦娥四號任務提供了從運載火箭發射的動力到嫦娥四號探測器本身的動力,包括最後落月、減速,所謂軟著陸這套動力,全部由航太六院提供。我們國家是世界首個實現月背著陸的國家,月背著陸從動力和對動力的要求來講,也相當於一種深空探測。相對於過去的發射任務來講,它也面臨著好多新的環境。一些深空的力學、熱學環境等等,對動力系統提出了創新的要求。我們這幾年也圍繞嫦娥四號的任務,按照總體的要求,做好各種設計倣真和試驗驗證,以及專家評審這些程式。雖然不是載人的探測器,但畢竟影響我們國家的聲譽,也會對後續的深空探測工程有決定性影響。所以作為動力人,我們圍繞著任務的要求,圍繞著環境的變化,做好倣真,做好試驗驗證,做好産品品質的控制。這幾年來,我們不斷地在下力氣、下工夫,一步一個腳印地把每項工作都做好。所以到現在,回頭看,任務成功了,是我們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果實,當然也是全國大協作,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中國網:今年兩會您的建議也是關於航太強國的。那麼中國的航太事業跟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什麼樣的差距呢?
劉志讓:我們現在也在對標航太強國建設,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們上級單位,我們作為它下屬的專業院,動力院,也在按照集團有限公司的要求,航太要率先支撐強國建設,我們提出到2045年要率先建成航太強國。因為國家對這些領域支援力度大,其自身發展得也快,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必須要扛起這個責任,要率先實現。所以,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提出了航太強國建設率先提前五年。
我們還有一句話叫“發展航太,動力先行”,動力應該更是在尖端的技術和産品上率先地去進行一些驗證和試驗考核,率先為航太強國建設打造出來可靠的動力産品。所以我們航太動力研究院又提出了2040年前必須要製造出世界一流的發動機的産品,支撐航太強國建設,所以我們壓力也很大。我們也分了三階段,夯實基礎,爭創一流,引領世界等等,這些大的目標,按照三階段,也制定了一些具體的目標。最實在的還是要規劃引領,科技創新,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做好規劃,同時堅持自主創新,引領後續發展。
中國網:當前科研人員們的待遇如何呢?作為用人單位,我們應該如何增強科研人員的價值感和幸福感,留住人才,同時又增強用人單位的市場競爭力呢?
劉志讓:這幾年整個軍工行業快速發展,整個科技創新、科技企業的發展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領軍人才、骨幹人才是影響發展的核心問題。作為軍工企業來講,這幾年任務也比較重。一些政策,比如説工資總額限制的政策。隨著周邊的環境,民營企業的成長,實際上國企在內部分配製度上相對來講還是滯後的。當然,這與國企內部的改革有關係,與國家政策也有關係。整體來講,作為軍工企業,航太企業的薪酬水準處於中等水準,但是以地區而論也有差異,但整體而言在地區絕對排不到前列,最多也就是中上水準。
現在也面臨著人才的不穩定,將來人才流動是大趨勢,我認為是好事。整體來講,將來(人才)流動起來的話,對企業發展是好事。目前,在政策調整不到位的情況下,有些人才的流動可能對局部來講會造成影響。作為我們企業來講,首先自己要從留人、用人、育人的環境上去反思。現在至少大家一方面注重薪酬,另外一方面更重視的是從業氛圍,大家幹事、創業的氛圍。這個氛圍覺得舒服,薪酬水準還可以,就願意待。
你説極端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就是為了掙錢,我認為大部分的科研人員不是這樣。我們隊伍裏也有一些不穩定,但是作為領導,我們始終在一起研究,我們用心琢磨科研人員在單位裏面臨的環境,他們為什麼要走?除了經濟方面以外,我們對他關心得到不到位?政策保障上是否有缺陷或空白?是否能使他們感覺到受尊重,出現一些科研失誤是否能被包容?科研民主方面是否充分等等。要下功夫深入研究反思創業幹事的文化氛圍,這個我覺得是首要的。
其次,待遇方面,一定要把骨幹人才的激勵做到位。畢竟他們付出很多,而現在任務比較重,加班加點在做倣真,做試驗,也顧不上家庭,面臨著外邊明顯的落差,心裏也會有些不平衡。(所以,我們)必須從兩方面都得下功夫。我們內部也在嘗試骨幹激勵,包括現在怎麼樣加大重點骨幹人才的激勵,企業都在想辦法去營造這種環境。我想,國家層面上,工資總額的政策還得留一些出口。其實,現在國家已經在嘗試做一些骨幹激勵、股權激勵的政策。但是我認為力度還不夠大,速度還不夠快,還是希望加快推動。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白璐;主持:張若夢;攝像:李凱馨;後期:韓歆昊;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