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各位好,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1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近些年,綠色低碳話題廣受關注,在綠色低碳領域,科研創新是必要的。作為科技工作者,如何激發創新活力,就相關問題,我們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總裁馬永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裁馬永生。(資料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網:馬委員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訪談。您今年的提案關注綠色低碳發展,中石化在這方面怎麼做的,有沒有一些好的舉措和方式方法?
馬永生:綠色低碳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石化作為央企,作為傳統的化工産業,我也非常高興跟您介紹一下,這些年來我們做的一些有益的工作或者探索。
首先是在我們發展理念當中,把綠色、低碳作為發展的宗旨和戰略。2011年我們發佈了”綠色低碳戰略行動”(方案),2013年我們啟動了“碧水藍天行動”方案。我們先後投入了209億元人民幣,把原來企業在綠色發展過程當中一些欠帳基本還清了。去年,我們在這個基礎上,重新審視公司的發展戰略,把全産業鏈的綠色發展從生産、消費到産品、技術、研發等等,都進行了固化。未來中石化力爭成為打造綠色産業的領軍企業。
具體的我們大概做了這麼一些事情。第一,我們在萬元産值降低能耗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對比2010年和2017年,大概萬元産值折算成標準煤的話,下降了9.7%,將近10個百分點,而且我們把這項指標作為我們對全産業鏈的一個考核指標。
第二,在開發生産可迴圈能源,就是綠色低碳能源方面,依託我們建立的雄縣模式——大家可能知道雄縣模式,我們跟當地政府聯起手來,利用豐富的地熱資源。按照我們的計劃,“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在京津冀地區完成20個這樣的城市的建設,這樣對京津冀地區大氣治理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在這方面,在能源企業裏,我們是非常領先的,也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我們這方面的做法已經納入了前一段時間公佈的雄安戰略規劃,作為它的一部分。
同時也針對冬季北方地區散煤對大氣污染的不良影響,我們探索建立綠色小鎮,也是利用當地可迴圈的,包括地熱資源在內的其他資源、其他能源,為環境治理、綠色發展做貢獻。
第三個方面可圈可點的是利用我們自有的技術,我們利用生活垃圾,特別是廚房垃圾,在生物質柴油研發方面,2013年完成了在實驗室中試, 2015年完成了國內的商業飛行,2017年完成了跨洋的飛行,你們可能看到有關航空公司利用生物航煤進行了飛行。實際上背後這種能源的供應是我們利用廚房垃圾,給它轉換成綠色的動能,一方面減少了環境污染,另外把它轉化成綠色的可迴圈的能源。
另外我們在加大天然氣供應這塊也做了大量工作。比方説在頁巖氣的開發利用這塊,我們率先實現了中國頁巖氣的商業開發。2012年我們發現了涪陵頁巖氣田,前兩年氣田完成商業運作,現在運作得非常好,使它成為除北美以外全球最大的投入商業運作的氣田,有效地保證了長江沿線以及相鄰地區天然氣的供應。我們正在按照中央的要求,按照我們已有的規劃在扎紮實實地推進綠色發展、綠色轉型(戰略)的部署跟實施。
中國網:您覺得傳統能源企業應該怎麼做呢?
馬永生:傳統的能源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要提高認識,提高站位。首先在認識上,要跟中央新的發展理念保持一致,這樣的話在他的下一步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當中,才能形成自覺的行動,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這也是國企跟央企的社會責任跟政治責任。另外,要主動地擁抱、順應發展的大勢,應該承認在全球範圍來説,綠色、低碳發展,能源結構的轉型是大勢所趨,要主動適應這樣的變化,同時要加大科技投入,通過技術創新引領綠色能源、可迴圈能源的開發跟利用工作。另外,通過技術創新,要提高能效,使我們的一些指標降下來,用有限的能量消耗提供最大限度的産出。
中國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也提到了創新的積極性。您曾經是科研團隊的帶頭人,您覺得創新的基石是什麼,又該如何激勵科研團隊和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呢?
馬永生:首先我説明一點,確實,我原來主要從事科研工作,跟我的團隊做創新驅動發展理念的科研工作。儘管我現在是企業的管理層成員,但是我仍然是一個科學家,我現在利用有限的8小時之外的時間,也在思考一些科研方面制約企業發展的“卡脖子”的技術問題,甚至是一些長遠的科技發展問題。
您剛才提到創新的基石,根據我個人的實踐包括跟其他團隊的一些比對、交流,我個人認為,第一,要有一個良好的創新氛圍。從國家、社會到你所在的群體,比如説企業也好,院校也好。從國家層面來説,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創新是第一發展理念,這個氛圍已經形成了,而且成為黨和國家、全社會的共識。我相信像我們這樣的企業包括我們一些科研院所,這個氛圍是越來越濃。
第二,要有比較完善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來保護我們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熱情,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第三,創新離不開人,要有高素質的創新人員和創新團隊。關於這塊,我也經常思考,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團隊才是高素質的?第一,他的職業素養要高,他要有基本的能力、起碼的知識儲備、科研能力,有對一些前沿技術、前沿理論的發展趨勢的把握,知道問題在哪。第二,要有比較高的職業素養。尤其是當今社會環境下,包括昨天總理報告中也點到,我們對科研過程當中的不良現象要採取零容忍態度。這裡面涉及到很多方面,這兩年不光是咱們國內,包括國外也有一些負面的例子,浮躁的問題、弄虛作假的問題,這都是職業素養的問題。第三,要適度加大對這些科研群體的激勵,今年有一個提案就是針對如何提高央企知識群體、創新團隊待遇,如何能留住人才,如何能夠跟其他的經濟體把資源用好,有這方面的意見跟建議。
中國網:中石化在吸引、培養以及留住人才方面是如何做的呢?
馬永生:我們一方面不斷地完善現有的科研管理方面的體制跟機制。中石化經過3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創新體系,涉及到所有的産業,應該説我們也有比較好的創新平臺,也有大量的需求,有好多問題需要大家來解決。在這個同時,我們也在給廣大的科研人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良好的生活環境,但是限于體制機制,特別是國有企業在工資總額大的範疇內如何地把蛋糕分好,對他們進行傾斜,確實我們也碰到了一些問題。我在提案當中也積極呼籲,在國家層面能不能把科研人員作為單獨的一塊,以更好地、更從容地、更有效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中國網:去年民營企業座談會之後,社會各界對民營經濟給予更多了關注和關懷,今年國資委主任肖亞慶也提出了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可以攜手並肩,共同發力。您覺得國有企業可以在哪些方面給予民營企業幫助呢?
馬永生:國有企業有國有企業的優勢,國有企業有國有企業的責任跟使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民營企業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而且他們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我們在實現大目標的過程中,有好多共同的東西,事實上中石化這麼多年來跟眾多的民營企業都有合作,而且好多方面我們合作的成效是非常好的。我們可以優勢互補,包括大家比較關心的在體制機制、混合所有制改革、科技創新,還有新産品研發方面,我們都有合作的空間與餘地。
中國網: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因為企業性質不同,所以在合作上可能面臨一些問題,您覺得這些問題是什麼呢?
馬永生:實事求是地講,確實這方面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的。對國有企業來説,第一,首要任務就是把黨中央、國務院,還有國資委對我們的要求貫徹落實好,擔負起我們應盡的社會責任、政治責任,還有經濟責任。特別是作為央企,同時我們還是在全球上市股份公司,我們有多重的責任,我們要把股東的利益擺在重要的位置,我們也要把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擺到更重要的位置,要把這些利益兼顧好,把三個責任落實到位。
中國網:您認為在合作上主要存在哪些問題,具體一些來講?
馬永生:具體來説,比如説控股不控股?並表不並表?還有在具體過程中,在董事會甚至涉及到上市這些規則、利益分割等等方面。當然,我們最擔心的也是上面最擔心的,你在合作過程當中,國有資産的保值增值、國家的利益,這塊不能由於你的合不合作受到損害。當然,國家現在也給我們容錯機制、試錯機制,鼓勵我們往前走,但是這條路還在探索過程當中,我們想,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還是堅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的要求,繼續往前走。
中國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到,既要保障職工的權益,又要增加央企的上繳利潤,您作為企業管理者,對於這項內容怎麼看呢?
馬永生:我認為中央的要求是非常正確的,總理的報告談到這個也是非常合理的,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職工的利益也涉及到民生,職工的收入水準,如果説低於社會的發展水準,説明你這個企業對職工的關愛不夠,你的民生沒做好。包括職工的其他利益,你都要考慮。剛才講了企業的利潤指標,國家把這麼多的資産交給你,你就要創造效益,創造價值,同時要滿足資本市場對你的要求,如果説你的經營業績持續下滑,箭頭向下,可能跟股民都不好交代,對資本市場也不好交代。我們努力地把這兩方面的工作都做到位,做好。
中國網: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裏説“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您在勘探領域也奔跑了近30年了,您覺得在追夢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
馬永生:我個人的實踐體會,第一就是要樹立遠大的目標。一個人如果説沒有目標的話,可能就沒有持續的動力。現在最大的目標也是我們全體中華兒女的目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來講,作為科技工作者也好,企業的管理者也好,首先對應自己的崗位、目標,把自己的追求跟國家的利益一致起來,這樣可能做起來的話,更有動力,更愉悅,也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中國網:後半句説“我們都是追夢人”,那麼您的夢想是什麼?
馬永生:我的夢想就是在我的職業生涯當中,從專業的角度,把油氣的分佈規律搞清楚,給國家提供更多的石油、天然氣。同時,也要適應新的産業結構調整,發掘更多的像地熱資源,包括其他的可迴圈、可利用的清潔能源,這跟我的專業相近。另外,作為企業的管理者,能夠使企業健康、穩健地按照中央的要求發展好,把職工的利益、股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統籌兼顧好。
中國網:為了實現夢想,有沒有給自己做一個規劃,怎麼樣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地實現夢想?
馬永生:我個人的規劃當然是服從公司的大規劃。去年是中國石化成立35週年,在成立紀念會上,集團公司黨組也向全體員工推出了“兩個三年”、“兩個十年”的長遠發展規劃。當然,我們的發展規劃也跟總書記提的“兩個一百年”高度契合。我到60歲還有不到3年的時間,我會盡職盡力,把現在給我的崗位工作做好,不辜負組織的信任。
從職業生涯來説,作為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同時我還有一個國家萬人計劃傑出人才的平臺,按照中組部的要求,未來可能還要穩定地支援兩到三個週期,每個週期還有5年,我算了一下甚至到75歲,都會得到特殊支援。我想利用這個平臺,把我這些年在科研生産實踐過程中沉澱的跟能源相關的科學技術問題,帶領我的團隊做紮實,踏踏實實地推向一個新的水準,為國家的能源安全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網: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新能源汽車應該是今後發展的趨勢,中石化在這方面是不是也會有所調整呢?
馬永生:這也是業界大多數人的共識,我們中石化黨組也認真研判這個發展趨勢。按照董事長的要求,我們要主動擁抱綠色革命、電動革命。但作為一個傳統的能源行業,我們對能源轉型發展也有我們的判斷。我在好多場合也説過,大家都期盼能源轉型快一點,但是能源是一個技術含量比較高、産業鏈比較長、涉及到巨大資産的行業,比方説從薪材到煤炭轉型大概用了100多年的時間。從煤炭到石油也用了大概100年的時間,現在從石油或者是天然氣過渡到大家期盼的完全的綠色低碳能源,我們覺得需要的時間可能比前兩個週期會短一些,但是至少在未來的的2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傳統的燃油汽車可能還有生存空間。因為燃油汽車的內燃機也在變革,也在發展。但是這個趨勢可能是不可逆轉的,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在積極應對,去年成立了新能源研究所,我們正在籌劃在新材料領域加大研發投入,把我們現有的技術力量進行整合,比方説你剛才提到的電動車。電動車的發展也不是新話題,實際上汽車工業一開始搞的就是電動汽車,這些年大家對它的期望值更高了。我們想從全産業角度進行梳理,比方説它的電池,它的儲能技術。我們現有的技術儲備當中,電池的電解膜甚至包括電解液這塊有我們自己的優勢。我們也加大這方面的研發,調整我們的研發戰略,甚至一些研究力量。
另外我們也非常關注,除了電動車,還有氫能源,像我在國外考察的時候,注意到一些國家比方説日本,還有其他國家,對氫能的利用就不是簡單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它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我們也正在佈局,正在做一些試點。我可以跟你提前透露一下,你們在2022年冬奧會上,在張家口,在延慶,甚至在北京將能夠看到我們的加氫站,也能夠看到我們聯合研發的靠氫能源驅動的交通工具。當然我們還有其他的設想,積極擁抱新的能源革命帶來的一些機會。
中國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