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您現在看到的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19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去年,全國人大代表、著名導演賈樟柯在代表通道回答記者提問時曾表示,希望文化資源能從大城市向小城鎮,甚至農村流動。那麼,一段時間過去了,文化資源的流動情況到底如何?究竟給山西帶來了哪些改變呢?對此,賈樟柯接受了我們的採訪。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導演賈樟柯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董寧 攝影)
中國網:賈代表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作為人大代表,在過去一年的履職過程中,您都做了哪些工作?感受如何?
賈樟柯:我去年當選了全國人大代表。這一年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也進行了必要的調研。調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我從事的電影行業(的調研),另一部分是我非常關注的文化資源如何向基層流動這方面的調研。(調研)主要在山西,我是山西團的代表。對山西的電影産業的情況、現狀、掣肘等,做了一系列的走訪。
中國網:去年兩會,您在代表通道上提到了通過辦電影展的方式,讓文化資源從大城市向小城鎮甚至農村流動。那麼,在過去兩年,電影展為山西帶來哪些改變?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賈樟柯:最初想在一個小的城市辦電影展是因為我自身。首先從情感上(來説),我是在一個小縣城成長起來的,在我青少年時期,非常渴望藝術,但是機會很少。那個時候能看到的演出、電影,都非常有限。今天雖然已經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很多資源,網際網路上都有。但實體的,面對面的,真實的文化活動,還是奇缺的。資源雖然有很多,但是缺少推薦。所以我想辦一個電影展,特別是把它辦在一個小的城市。因為我自己長期在北京生活,我知道大城市資源很飽滿,能夠滿足很多人的需求。但同樣的需求在小的城市、小的城鎮也有。所以,我認為需要有一個資源流動。國家的發展已經奠定了基礎。首先是物質基礎,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包括交通。例如,我們在平遙做影展,那是一個僅有近50萬人口的縣城,但是那裏通了高鐵,它正好介於北京和西安中間。因此,我覺得時機是成熟的。更主要的是,我一直講在當時我們做決定的時候,想的不是能不能,而是應該不應該。如果應該,如果有這樣的需求,如果這樣能給中國文化(的發展)帶來一些啟發或改變,我覺得我們就應該去試試。
經過嘗試才能夠形成真正的中國方案。我們也希望通過平遙國際電影展的努力,能夠有更多的文化活動,特別是我們主場的國際文化活動能夠在更多的中小城市展開。
全國人大代表、著名演員賈樟柯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董寧 攝影)
中國網:我們現在一直在強調“文化自信”。您的電影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那麼,在您看來,中國導演應當如何在國際市場講好中國故事?我們又應當如何輸出中國文化呢?
賈樟柯:去年兩會期間,我在代表通道上講到,中國電影可以自信。為什麼這麼説呢?首先,經過産業化的十幾年,在産業方面,我們擁有驕人的成績。去年電影的産量已經超過了一千部。另外一方面,我們電影的市場總額已經超過了六百億。這樣體量的電影産業格局,是會産生很多從量變到質變的改變。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去解決問題。例如,去年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二三十部電影佔據了50%、60%的票房。這説明很多電影的製作水準和製作品質沒有得到觀眾的認可,(所以)沒有進入到市場。我們就可以去補這個短板、改變這個現狀,從而提升整個中國電影的製作品質。有了這樣好的産業基礎,就為電影品質從高原到高峰再邁一步,提供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中國網:每年的藝考都是藝考生逐夢的歷程,他們大都懷揣著當明星的夢想。但是其中也不乏一些盲目的考生,您對於渴望從事藝術工作的年輕人有什麼建議?
賈樟柯:因為我也是從藝考生過來的。參加藝考的學生可以分為幾部分,一部分是確實非常喜歡藝術,無論是學繪畫、舞蹈還是音樂、電影,他們希望成為一個創作者,成為創作領域的人才。另外一部分確實有明星夢,追逐一個夢想,這也是好事情。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家長喜歡,就讓孩子來學,但孩子也不一定熱愛。但也可能在學的過程中,孩子逐漸開始熱愛。藝考是廣開門路,廣納學生的考試,這是一個好事情。為什麼我們需要藝術?理由有一千種,但是如果從社會發展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説,藝術確實是一個創意工作。藝術的發展,高品質藝術作品不斷地涌現,會帶給社會創新的氛圍與創新的活力。人的視野,對人的認識,對社會的理解,都與藝術有關。因為藝術是最敏感的,藝術是對生活的反映。
我對藝考同學的建議就是要愛上你選擇的藝術。如果你已經非常熱愛,那麼你已經邁上了一個臺階。如果你和這門藝術還在“戀愛階段”,請你找到愛它的理由,並且深信不疑地走下去。如果確實經過一段時間,你覺得跟它沒有感覺,那我覺得也可以放棄。因為你可以發現另一個自我,發現真正的自我。
中國網:那麼,您的夢想是什麼?
賈樟柯:我自己真正有一個夢想是在20多歲,想成為一個導演,把自己想講的故事講出來,就為這個一直在努力。借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句話:“實幹成就未來”。光有夢想不行,還需要實幹。所以我講我們都是逐夢人,我們逐夢的過程應該是實幹的過程。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白璐;主持:張若夢;攝像:李凱馨;攝影:董寧;後期:李凱馨;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