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地鐵總經理邵信明:軌道交通的發展創造了“中國速度”
 
時間:2018年12月28日
嘉賓:京港地鐵總經理 邵信明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京港地鐵是內地城市軌道交通領域首個引入境外資本的合作經營企業,目前京港地鐵運營北京地鐵4號線、大興線、14號線和16號線。京港地鐵如何體現北京的城市規劃特徵?未來還有哪些規劃?就有關問題,中國網《中國訪談》特別採訪到了京港地鐵總經理邵信明。    

京港地鐵總經理邵信明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攝影:鄭亮

 

       中國網:邵總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的採訪。您曾經把京港地鐵比喻為京港兩地“情投意合”的見證者。北京和香港是兩座完全不同的城市,有著不同的文化特點和地域特徵。京港地鐵是如何與北京這座城市相融合的?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        

       邵信明:京港地鐵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果,是大時代的一個事件。再加上各方人士的支援,才能有今天的結果。大時代的意思(是指),我們有改革開放的機遇,再加上1997年香港回歸,北京市政府也希望引入一個新的經驗,這就給香港鐵路公司創造了機會。港鐵才有機會和北京方的股東合作。當然,沒有北京市各級政府的幫助和支援,也不可能出現京港地鐵。所以,京港地鐵是北京、香港改革開放創造的機會、一個成品。也是(兩地)情投意合的結果。    

       京港公司是2006年成立,2009年首線開通,在過去十多年,其中一個比較大的困難是,我們可以看到,軌道交通的發展對於人的需求是很強烈的。我們這個行業要培養一個人,大概他能夠獨立工作要三年左右的時間。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裏,有這麼長的軌道交通在運營的話,整個行業對有經驗的人的需求會增長。那麼,怎麼保留這些人才,怎麼培訓是很大的挑戰。京港現在能夠做的是盡力吸收香港以及港鐵在其他城市發展的一些經驗,把它帶到北京。我們也有一些內部的叫法,是管理培訓生,主要是學這個專業的各個大學的畢業生。除了管理培訓生之外,一些同事在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我們也有一些叫做英才計劃、優才計劃等等。我們希望在團隊裏面能夠找到一些有潛力的人,我們再幫助他,使得他的職業生涯能夠幫助他繼續發展。我們希望通過不同的方法手段來解決人才短缺的問題。

       中國網:京港地鐵進入北京已經十多年了,您如何看待北京軌道交通這十多年的發展?和香港相比,北京軌道交通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

       邵信明:軌道交通的發展,在過去幾十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而得到發展)。北京是首都,隨著經濟的增長,北京的人口過去這十年也增加了不少。公共交通要追求的是安全、可靠,可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服務的需求會增加,這是很自然的。所以,(乘客)現在對於舒適、便捷方面會有一個要求。我相信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要滿足的是社會、乘客對於這種服務的要求。

京港地鐵總經理邵信明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攝影:鄭亮

 

        中國網:自從京港地鐵進入北京之後,乘客乘坐地鐵出行的便捷性得到了提高,同時也收穫了一份情懷和溫暖,您能否談談京港地鐵在這方面是如何做到的?

       邵信明: 我們運營的主導理念是以人為本。可以舉一些例子,現在我們運營的線路,16號線客服中心窗口外有“z型”平臺,這是讓乘客到我們的服務中心的時候,可以把小型的包包放在那兒,和我們的同事去溝通,這也會很方便。我們也關注到因為人多,會有乘客上不了車。(如果)其中一道門關的時候他夾在兩道門中間,這是不可接受的安全事故。所以在兩個門的旁邊有一個擋板,假如真的有人出來了或者進不去,門是關不上的,這種比較小的細節我們也會考慮到。最後就是我們的一些資産,我們這個行業進來做並不是幾年的時間,我們一進來是幾十年,起碼三十年的承諾。在這個承諾的時間裏,我們怎麼確保我們所使用的資産或者機器是很可靠,不會經常出現問題?可是以人類今天的科技還沒能做到100%不壞的機器,現在我們只能做到大概99.99%,我們希望能夠追求到的,就是在小數點以後第三個“9”,99.999%。

       中國網:京港地鐵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是文化的融入。比如設計比賽、地鐵圖書館以及安全訓練營等等,請問這些活動舉辦的初衷和目的是什麼,下一步還有哪些計劃?

       邵信明:坐地鐵出行的話,從A點到B點,這個歷程裏面碎片時間可以怎樣利用得更好,這是我們主要的出發點。所以,我們也有一個“M地鐵•圖書館”計劃,我們成立了一個圖書館,這是我們和國家圖書館合作構建的一個空間,(使乘客可以)利用這些碎片時間,看到一些新的知識。我們也有“M地鐵•影廊 ”的活動。除了“M地鐵”系列,我們還有走進學堂,到學校分享一些學生文明出行的活動。我們走進學堂,也會讓年輕人特別是小學、中學生,能夠體驗到到底地鐵這個行業是什麼樣的。所以,我們也會創造一些機會,讓小朋友到我們的地鐵模擬不同的崗位,使他們收穫一些經驗。到最後我們希望有一個可持續發展。因為除了自己的乘客以外,我們也要和身處的社區、當地的政府、當地整個社會有一個互動。

       中國網:從最初的航空運輸到現在的京港地鐵,這些年您一直在交通運輸行業工作。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您如何看待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交通運輸行業的發展?

       邵信明:我覺得是很厲害的成果。用一些數目來舉例,改革開放前北京市的軌道,大概 23.6公里,今天是600多公里。只是40年,這種發展速度,有人叫中國速度。再看高鐵公里數,再看國內航空交通的發展,這四十年是很快的(發展)速度。所以,從個人角度感覺很厲害。特別(是因為),之前我是做航空公司的,當時香港還沒有回歸,很多人會問,你是哪來的?英文的回答一定是 “I  am  Chinese.”。你不會説你是香港人,這是不可能的,現在是真正的中國人,所以這種感覺真的是感覺良好。

京港地鐵總經理邵信明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攝影:鄭亮


      中國網:作為一名公共交通的從業者,您有怎樣的體會和感悟?

      邵信明:我第一次回到內地,大概是1979年左右。當時是香港到廣州的直通車重新開通的一年。回到廣州,我沒有親戚在廣州,是和朋友一塊回鄉探親。當時坐車的99%都是香港人,他們是大包小包的不同的物資運回內地,探望他們的親戚。到90年代我自己去做直通車業務,當時再去重新接觸廣州、上海、北京這些城市,給我的感覺和70年代、80年代完全是兩回事。這次回到北京,我在北京工作了兩年半左右,這兩年半給我的感覺(是),今天的北京要比得已經不是香港,今天北京要比得是倫敦,是紐約。因為(北京)已經是世界一流城市當中的一個,這是作為一個公共交通的從業人,做過航空、做過軌道交通(的從業者)的感受。我們是名列前茅的一個國際大都市,鐵路、軌道交通從公里數、發展速度,我相信我們已經超越了倫敦跟紐約,現在我們要追求的是一個質的問題。以我們國家發展的速度,這個我相信也不難。現在我已經跟許多行業內的同事討論過我們怎麼可以做得更好,讓我們的乘客更滿意。而且也有一個趨勢,你可以留意到在地鐵的空間裏面,我們會考慮一個外地來的遊客,我們怎麼去照顧他,這全部都是向一個國際大都會方向發展的表現。

       中國網:您對未來京港地鐵的發展有怎樣的期待?

       邵信明:未來我覺得建地鐵就是建一個城市,因為地鐵是一個城市的一部分。在一個城市裏面,從A點去B點,就等於是一個橫向的電梯一樣,當然這個旅程會長很多。並不是從一層到十層的感覺。這種橫向的電梯也是將來一個城市裏面的一個人的出行空間。這種出行空間,我們希望在人流動的過程中提供更好的服務,就是我們長遠的一個願景。

       中國網:謝謝邵總,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的採訪。

      邵信明:謝謝。

 

(本期人員——責編:白璐;主持:杭舟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白璐;主持:杭舟;攝影:鄭亮;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