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建築師李興鋼:立足中華文化,實現建築更加自信的表達
 
時間:2018年10月16日
嘉賓: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鳥巢”中方總設計師,
          現任2022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規劃師、設計聯合體總設計師 李興鋼

        中國網: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築業快速發展,建造能力不斷增強,産業規模不斷擴大,吸納了大量農村轉移勞動力,帶動了大量關聯産業。1978年,全國建築業完成增加值139億元,佔GDP的比重僅為3.8%。2017年,建築業增加值達到55689億元,年均增速16.6%;建築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6.7%。2017年,全國各種類型建築業企業已超過30萬家,建築業年末從業人數達到5530萬人。一大批既有國際視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築師、建築業高級管理人才、工程技術人才不斷涌現。

    這其中,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李興鋼兩次結緣奧運。他曾擔任2008年北京奧運會國家體育場“鳥巢”中方總設計師,現任2022年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規劃師、設計聯合體總設計師。他提出的“勝景幾何”建築設計理念,用當代觀念、技術、方法,處理城市與建築問題,彰顯了中國文化精神。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李興鋼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董寧 攝影)

        中國網:李總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採訪。有評論者稱,文化是建築的脊梁,它體現設計者對歷史的敬畏和對文化的理解。不知道您的建築思想或者説設計理念主要受到哪些文化的影響呢?

        李興鋼:我曾經説過一句話,建築是一種文明的承載者和文化的表達者,因為建築跟人們在文化或者説文明中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有非常大的關係。我的設計理念可以用簡單的四個字概括,叫“勝景幾何”,實際上就是希望在建築中追求人工和自然的交互。建築是人工的,但是這種人工的建築跟它所身處的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這是來自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我們的先人把它叫做“天人合一”,實際上説的就是一種生活的狀態,一種生活的理想,這本身也構成我們這種文化的特色。這種特色會在中國人建造城市、住宅,建造宮殿、廟宇,甚至營造園林,還有村落,所有這些人工的營造中反映出來,非常強調人造的建築物跟自然環境的互動。我把它叫做相互成就的關係,兩者是缺一不可的,誰也離不開誰。

       而這種統一,或者説這種人工和自然的密切關聯,雖然是在中國文化裏特別強調的,但是我後來慢慢地發現,它實際上對於整個人類都有一種普適性。不光中國人在這樣環境裏,在這樣關係中會覺得愉悅,可能(來自)其他文化的人也會覺得愉悅,這是我們這個文化當中奧妙和精彩的地方。

        中國網:畢竟我們有幾千年曆史的積澱。人們都説建築師是思想家、文化家和藝術家。根據我們的理解,是不是建築也和繪畫,包括文學一樣,有不同的流派和派別?

        李興鋼:建築當中有一部分內容被稱作藝術,有一種説法,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或者建築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但是建築這種藝術跟繪畫、雕塑、音樂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因為它是人的庇護所,是生活空間的所在,它需要耗費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夠建造起來,而且它需要很多人一起工作才能建造起來,它並不是建築師一個人可以完成的,而必須通過團隊的協作。

        中國網: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奧運會焰火《歷史足跡》沿著北京古老的中軸線一步步走向國家體育館“鳥巢”。從鐘鼓樓向南穿過紫禁城至永定門,這條已經存在數百年、長約8公里的中軸線是中國首都北京的脊梁。而在中軸線北端的“鳥巢”,這座極具現代意識的高科技體育場館,成為中國和國際社會接軌的標誌性建築,也是中國向世界展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成就的窗口。作為“鳥巢”中方總設計師,李興鋼如今再次進入奧運時間,擔任2022年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總設計師,迎接奧運場館設計和建設新的挑戰。

        中國網:2002年的時候,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和瑞士的赫爾佐格-德梅隆事務所聯手完成了北京奧運場館“鳥巢”的競標方案,當時您是作為中方的代表參與了這個項目。現在回憶起來,有沒有一些難忘的往事和經歷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李興鋼:我是2002年底去瑞士巴塞爾,作為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團隊的負責人,去跟瑞士赫爾佐格-德梅隆事務所聯合完成中國國家體育場的建築設計競賽,當時叫做2008年奧運會主體育場。因為是在年底,所以會跨越中國的春節,要工作到第二年的3月下旬,等於是第一次在國外度過春節。

        中國網:現在回憶起來,當時工作當中有沒有遇到一些挑戰或者困難呢?

        李興鋼:其實既是挑戰,也是機會。中國舉辦奧運會本來就是中國跟世界交流的機會,所以作為奧運會的主體育場,它既要使用一種國際性的語言、當代的語言,同時因為它身在中國,又要有中國特色的表達。這是兩種文化的碰撞,就是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國際語境跟中國文化的本地語境之間的一種對話。我們兩個事務所、兩家建築師之間的合作也是兩種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在學習,都在相互從對方吸取營養。我們最後通過雙方的緊密合作,獲得一個精彩的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

        所以在“鳥巢”的整個設計理念裏,非常強調體育場的本質,強調結構即外觀等等,這些當代的、國際性的(特徵)。同時它的形態、空間,又受到中國文化的某些啟發,所以是一個雙贏的、理想的結果。

        中國網:隨著冬奧會北京週期的啟動,目前冬奧會的場館設計已經進入了最後的設計建設階段了。您作為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的總設計師,希望在這次設計中,傳達出怎樣的設計理念呢?

        李興鋼:北京夏奧會是宏大的、向世界表現中國精神的一屆奧運會,當時的這些場館也符合這樣的氛圍,這樣的狀態。跟2008年夏奧會相比,2022年冬奧會更加強調可持續性,這也是中國新發展理念的體現,就是強調生態發展,強調場館跟環境的友好,強調綠色奧運。對於延慶賽區來講,它主要承擔的是雪上比賽項目。身處高山密林的環境,我們更強調內斂,甚至消隱的狀態,而不是強調宏大表現的外露的狀態。所以我們的場館設計理念叫做“山林場館,生態冬奧”,場館是在山林掩映中的場館,冬奧是生態環保、可持續的冬奧。這既是對北京2022冬奧會整體理念的回應,也是對中國發展理念的響應。

        中國網:可以説這一設計理念也是很好地體現了中國當下的時代特徵。

        李興鋼:它既是中國當下的時代特徵,你可以發現山林場館也好,生態冬奧也好,它最終還是強調人工和自然,相互成就的狀態,這樣的一種密切相關的關係,是在我們文化裏本來就有的,所以它也是一種對文化的回歸和再生。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李興鋼談2022北京冬奧會場館設計理念。(董寧 攝影)

        中國網:目前您最滿意的一部作品是什麼,設計的靈感又來自於哪?

        李興鋼:我每一個項目都有它們的特點,同時也有它們的遺憾所在。我們也説,建築是遺憾的藝術,往往在建築師看來並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也很難説有最滿意的作品。最近完成的一個小項目,北京大院衚同28號改造。它是一個很小的項目,200平米的院子,以前是北京舊城裏的大雜院,我們把它改造成一個“微縮社區”。大雜院裏面原來是有多戶人家居住的,不再像以前的四合院是一個大家庭的狀態,我們就把多戶的家庭從一個大雜院的狀態轉換成很多個小合院集合在一起的狀態。這個院子由很多不同大小的小四合院構成,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小天地,同時多個院子之間還有一個小的庭院作為公共活動的空間,大家可以一起喝茶、喝咖啡或者看看城市的景觀。所以它就有點像一個被縮微了以後的小社區,它不再是一個獨門獨戶的院子,而是很多人家生活在一起的小的社區。

        這樣的空間狀態,我把它叫做“宅園合一”,就是每家有自己的院子,有自己的小園子,他們在北京舊城高密度的現代的條件下,有自己非常理想的生活空間。同時他們又可以共用公共的活動(空間),能夠跟整個城市産生互動,這是我自己覺得比較滿意的一點。在中國當代的條件下,在對北京舊城進行更新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的難題。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做了一種嘗試,這種嘗試使得人們能夠擁有一個更為理想的生活空間。這樣的生活空間的營造是來自於我以前,剛才我説到的,對於中國城市,特別是對北京城市結構的研究,來自於對中國建築和園林的興趣和研究。把所有這些研究的心得整合在一起,在這樣一個小院子裏面,把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通過對這個小院子的改造呈現出來,還是很有收穫的。

        中國網: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進一步推進了建築業對外開放和經濟市場化進程。被譽為“第四代體育館”的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大廈、總高度600米的世界第二高塔廣州塔等一大批超級工程的落地和建成,不僅改變了我國城市的整體面貌,也成為彰顯我國建築業設計技術和施工實力的醒目標誌。與此同時,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建築業企業一直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建築業深度參與沿線國家和地區重大項目的規劃和建設。

        中國網:您曾入選法國總統項目“50位中國建築師在法國”首批赴法國進修。包括在2003年,您成立了李興鋼設計工作室。改革開放對您的職業生涯産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李興鋼:我們這一代是在改革開放以後的狀態下成長的。我還記得我們剛開始上小學的時候,1978年左右,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經歷小學、中學,等到我們大學畢業,我自己是1991年畢業,主要的工作時段在中國改革開放後20年的主體階段。大學畢業就意味著我們要作為建築師去參與到中國的城市和建築的發展和建設之中。後20年可以説是有非常多的工作機會。當然,中間還有你提到的出國進修,因為跟國際的交流也非常頻繁。去國外見識原來在書本上,或者雜誌上看到的那些著名的城市,那些建築史上的著名建築作品,來提升自己城市和建築方面的素養,回過頭來又再次能夠投身到我們日常的建築設計工作中。

        這樣的工作過程一方面使我們獲得了密集的鍛鍊,也有一些作品能夠完成。同時我們也不斷地在這個過程中反思,究竟怎麼樣的城市發展(方式)是更健康的,它的速度、品質應該是處於怎麼樣的平衡狀態,這是需要反思的。另外一方面,需要反思的是建築的設計、城市的設計,應該怎麼樣把國際的語言、語境和建築的理念跟中國的文化、中國自己的價值觀相結合。中國的傳統理念對於城市建築、聚落、園林本身就有自己非常完善的體系,它怎麼跟中國當代的條件,跟國際化的、全球化的境況相碰撞,相結合,這也是我們需要反思的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李興鋼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董寧 攝影)

        中國網: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各行各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經濟水準的提高,人們對我們的居住環境,包括對建築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了。在您的感觸之下,這40年來我國的建築發生哪些巨大的變化呢?

        李興鋼:變化還是很大的。中國以前的狀態是,城市的建設和建築的發展追求規模和速度,追求發展的效益、經濟的效益。現在的中國越來越追求品質,追求品質,追求在城市既有存量的建設基礎上進行優化——正在慢慢進入這樣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實際上是既符合全世界人類的發展理念,也符合中國自身的具體條件,(這種轉變)是非常必要的。

        當然整體上,中國的城市化發展得很快,而且城市化率現在也非常高。人們的生活水準毋庸置疑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這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但同時也需要看到,在城市化的狀態下,我們的鄉村有很多的問題,比如説空心化、鄉村的環境被破壞等等。同時城市的環境也有它不理想的方面,比如説空氣品質的問題、交通擁擠的問題等等。也就是説,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在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準提升的同時,還有很多嚴峻的現實,這些在我看來實際上都是人和自然的關係産生了問題。

        以前人和自然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人們生活在自然裏面,人和自然之間更加親近。現在不管是鄉村也好,還是城市也好,之所以産生這些問題,是人和自然的關係在疏離、在割裂。這樣會造成人的生活空間的品質在某種程度上,反而不如以前。從更高的高度來講,是中國本來追求的人和自然良好關係的文化,發展到今天被削弱了。所以我覺得在以後的發展中要注意這個問題,通過不同的手段,從不同的角度,比如政府決策的角度,城市規劃師和建築設計師具體的工作角度,來修復或者修正人工和自然的合理關係。不光是在經濟上,在生活水準上,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時又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上,在人的精神追求上,在生活空間的品質層面上得到真正的提升,這才是更為理想化的空間營造。

        中國網:伴隨改革開放不斷地深入,我們在深化改革,促進中外交流方面,您有哪些建議呢?

        李興鋼:實際上在很多年以前,從我們工作的角度就很強調中外交流。通過這樣的合作,我們能夠更快地向國外的建築師學習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同時我們也很強調中國建築師在合作中相對平等的地位,希望能夠實現一種真正的合作,而不是中國人給外國人打工的(方式)。客觀來講,應該是越來越平等的狀態。

        我們追求這樣一種平等合作,雙方相互學習。最重要的是實現文化的交流,最終體現在建築作品上,達到共贏的結果。這也是我們這麼多年來中外合作我認為很成功的經驗。中國的建築師通過合作,通過去國外留學,然後在國內實踐,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們也可以看到,現在很多中國建築師,特別是年輕一代建築師,在國際上獲得認可的好作品越來越多,這是非常可喜的局面。

        接下來,我認為中外合作可能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就是中國建築師通過多年的實踐、思考和進步,越來越能夠基於自己的文化,基於自己的價值觀,來創作自己的作品。而在我們的文化當中,你可以發現有很多厲害的地方。它不僅適合於中國人的生活,它也具有某種普適性,可以適用於其他地方人的生活。也許到了中國的建築師基於自己的文化,有更獨立表達的這樣一個時期,這樣的作品我想未來會越來越多。也就是説可以實現我們自己更加獨立的文化表達,或者説更加自信的、更加國際化的中國文化的表達。

        中國網:古人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其實中國的文化和歷史給我們留下了非常豐富的饋贈,也是希望未來我們建築師可以在國際交流中樹立更多的文化的自信。對此您有怎樣的建議呢?

        李興鋼:我們還是應該保持比較自然,比較從容的狀態。一方面是立足於我們自身的工作,一方面是立足中國的條件。先要解決中國自身在城市和建築方面的需求,就是立足自己,立足中國。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在更加國際化的語境裏面來做出我們自己的表現。事實上,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很多的中國項目實際上是在國際化的語境下進行的,是世界性的競技場,很多國外建築師跟中國建築師同場競技。在這些項目上面,我們都有可以發揮的空間。當然我自己也有些國外的項目,比如使館或者其他的項目,也有機會能夠在中國以外的土地上表達自己文化方面、建築方面的理念。總體來講,我希望這樣一種文化自信也好,國際化的表達也好,是很從容、很自然發生的,而不是大喊大叫的,很刻意的。

        中國網:謝謝李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採訪。


本期人員——責編:杭舟;主持:佟靜,攝像:常智博;攝影:董寧;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杭舟;主持:佟靜,攝像:常智博;攝影:董寧;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