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麥克布萊德:哲學應當基於現實世界
 
時間:2018年8月29日

嘉賓: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前任主席 威廉•麥克布萊德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哲學作為一門比較抽象且深奧的學科,看似遙不可及,實則無處不在。那麼哲學到底是什麼呢?又對我們的社會有著怎樣的意義呢?中國訪談特邀美國普渡大學教授,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前任主席威廉•麥克布萊德與我們分享他和哲學的不解之緣。

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前任主席威廉•麥克布萊德接受《中國訪談》專訪

       中國網:威廉•麥克布萊德教授,很高興見到您!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專訪。您研究哲學至今已逾五十載,想必哲學已成為您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哲學是一門晦澀難懂的學科。那麼您當年是如何對哲學産生興趣,並且將哲學作為您的專業呢?

       威廉•麥克布萊德:是這樣的,我在大學本科時就已經對哲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不是在某一瞬間突然決定要學習哲學的。我對於不同專業之間的結合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在美國我們有主修課程,我想中國現在一定也有類似的概念。我當時主修哲學,輔修政府學。所以,我一直對這兩門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正如我剛才所説的那樣,這中間並沒有什麼戲劇性的歷史故事。所以,我是怎麼對哲學産生興趣的呢?事實上,我一直都對它很感興趣。就是這樣。

       中國網: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哲學是一門晦澀難懂的學科。那麼哲學和現實的關係是什麼呢?

       威廉•麥克布萊德: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多年來,在西方傳統當中,可能東方傳統當中或多或少也會有一些,也就是在所有的傳統當中,很多哲學家一直傾向於描繪出一個與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同的理想世界。其中,最為公眾熟知的例子就是:世界應該如何運轉。但我們都知道它在現實中並非如此,諸如此類。但在我看來,如果哲學家過度偏離現實世界,無法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地,那麼這終究不是好的哲學。即使對柏拉圖來説也是如此。當然了,他所説的很多內容都與他創作時的希臘時局有關。所以,從西方當代或近代哲學發展來看,具有影響力的哲學流派,都具有其現實根基和生活經驗。我認為兩者之間應該是這樣的關係。它的起始點應該是我們作為個人和社會的所有經歷,然後再由此展開,建立理論結構,就像政治經濟學家在經濟領域所做的那樣。然後再著手解決結構上存在的一些問題。

      中國網:那麼您的妻子也是一位哲學家,對嗎?我知道您和您的妻子還曾共同開設一門課程,叫做“女性哲學”。當時你們配合的怎麼樣?有沒有什麼有趣的小插曲?

      威廉•麥克布萊德: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故事。我妻子從事的領域其實是護理,她的專業背景是精神科護理,後來,工作幾年後她負責護士行政管理。她曾在印第安納大學擔任了一段時間的護理學院院長,這在當時是美國最大的學院。因為除了總部所在地印第安納波利斯之外,該學院在印第安納州還有其他幾個分校。不過我太太過去對哲學一直很感興趣。當然了,現在也仍然感興趣。她早年曾寫過一本名為《母親的成長與發展》的書,試圖從女性角度來解讀母性。它可能此類著作當中第一本或者至少是前幾本用英文撰寫的。這本書大獲成功,並且被翻譯成多國語言。當然了,我太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的影響。而我在普渡大學教的第一個博士生瑪格麗特•西蒙斯寫過關於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論文。西蒙斯認為波伏娃是一位哲學家,而不僅僅是一位作家。西蒙斯是美國哲學家中這一觀點的主要支援者,而且取得了成功。西蒙斯推薦波伏娃看了我妻子的作品。波伏娃的英文很好,她評論稱這一主題從來沒有被這樣真實地剖析過。所以,説到這個課程,當時我妻子正在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因為在來普渡大學之前我們倆人都在耶魯大學。當時在耶魯大學大多數人認為沒有必要在護理學科取得博士學位。不過大家都清楚地認識到還是得拿到博士學位。當時護理人員可以在幾個領域攻讀博士,心理學就是其中之一。我妻子就做出了這樣的選擇。當時她是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而我已經是普渡大學哲學系的教師。我們設計的這門課程是一門開創性的課程。後來,女性哲學成為了一門標準課程並且持續了多年。但是我們是最先推出該課程的。

       中國網:利己主義、物質主義和新消費主義的盛行對哲學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一些大學和中學取消了哲學課程,許多學生也不再將哲學作為自己的專業。您如何評價這種現象呢?

       威廉•麥克布萊德:你所説的這種現象在全球一些地區確實屬實,但這種現象絕對不是普遍存在的。我最近剛跟人聊過,我們談到美國一些大學的哲學系正在發展壯大。人們又重新對哲學産生了興趣。學科發展的起伏波動是很正常的。我認為,當人們不再僅僅是被動的消費者,而是開始關心世界的發展趨勢時,他們必然會對哲學産生更多的興趣。我想,與10多年前相比,當前社會與這種情形更接近。我知道這是哲學領域共同的擔心,其實不僅僅是哲學領域,整個人文科學都有此類憂慮。但我知道這並非普遍現象,我也不認為這種現象會持續很長時間。你剛才談到了課程。很多原本可能會選擇更多哲學課程的學生都在上商業及管理等課程。如此看來,的確有大量證據表明,現在已經有太多的商學博士和工商管理碩士,至少在美國是這樣的。MBA不再像以前那樣受到高度重視了。所以,現在拿這些學位的人過剩。如果他們想要從事大多數同類專業的人從事的工作,就會發現這一點;不過如果他們不是想從事這類工作的話可能也不會選擇這類專業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前任主席威廉•麥克布萊德接受《中國訪談》專訪

       中國網:您的下一個目標是哲學全球化,那麼您能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哲學全球化,以及其重要性嗎?

       威廉•麥克布萊德:“全球化”這個詞近來有了一些較為負面的含義,不過我在這裡所説的並不是負面意義上的全球化。我指的是讓不同的哲學流派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研究並且被積極對待。這樣就不再是對某些西方哲學的單向研究。近年來哲學研究雖然不是完全的單項研究,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如此,尤其是亞洲,在某種程度上非洲也是如此。所以,哲學的全球化指的是尊重不同流派的哲學運動。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為什麼重要呢?我認為尊重不同的哲學流派意味著相互理解。而相互理解與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相關聯,即哲學。那麼,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就能有更大的可能性來實現各國之間的和平發展與相互支援。俄羅斯哲學家亞歷山大•奇馬科夫也參與了此次哲學大會。他是俄羅斯哲學學會的負責人。雖然他是學會的第第二號人物,但他負責學會的管理工作。奇馬科夫在這個領域寫了很多文獻,內容十分有趣。他的新書詳述了哲學全球化的相關內容,這本書也被翻譯成了英文。它回答了你所問的問題。

       中國網: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學以成人”,這一理念來源於儒家思想。中國哲學有著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其中包括儒家、道家等諸多經典學説。那麼您認為有必要傳播、發展中國傳統哲學嗎?

       威廉•麥克布萊德:當然應該。我很希望自己對中國傳統哲學的了解能再深入一些。在這方面,我不能算是專家。在我們第一次談到這個主題的時候,因為世界哲學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在初步規劃這次大會時,杜維明提出了強有力的建議,我想,作為前任主席,我要幫助他的建議得以落實。杜維明是當代的儒學大師。在我們第一次開會時曾討論過大會主題的選擇,杜維明提出了這個主題,然後我們考慮了各種備選方案以及它在不同語言當中的譯法,因為這樣的主題有些模棱兩可。它在不同的語言中會是什麼意思呢?但是,它的意思已經被大家充分理解了,也很適合作為在北京舉辦這次哲學大會的主題。

       中國網:那麼我們應當從哪些方面對中國傳統哲學進行創新呢?

       威廉•麥克布萊德:我也説不好。我知道,中國很多機構和學者之所以認為傳統哲學很重要,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現在大家感覺到很多人失去了道德方面的指引。同時,人們認為“學以成人”就是學習某種行為方式,即挖掘人類潛力最有效的方法。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想法。而且,只要人們願意接受這個想法,它就會對人們的行為産生極大的影響。

      中國網:想必這不是您第一次來中國了,您還記得第一次到中國來是什麼時候嗎?

       威廉•麥克布萊德:大概是上世紀80年代末吧。我妻子第一次來到中國是跟隨美國一支精神科護士團隊來的。她1985年就來過這裡。我第一來中國大概是在89年左右。很抱歉我之前弄錯了年份。 不過在那之後,我又來過很多次。我已經記不清有多少次了,大概28、29次吧。我的大女兒在香港回歸之前就開始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心理學,到現在已經有23年了。我經常過來看她,有時會從香港到大陸,或是從大陸去香港,也有些時候不去。我覺得我來中國的次數已經很多了。

       中國網: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這次來到中國能感受到什麼變化嗎?

       威廉•麥克布萊德:當然,整個國家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先進技術,摩天大樓,汽車,還有十分吸引我的中國高鐵。美國大部分地區都無法實現的轉變,中國卻正在實現。真是不可思議。追溯到比40年更久的時期,也就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西蒙娜•德•波伏娃曾來到過中國,併發表了一本旅行日誌,名為《長征:中國紀行》。這本書是她的著作中不太知名的一本。全書很長,有些地方很乏味,因為是一本旅行日誌,總共有500頁左右。但是,從哲學或理論角度來講,它非常有意思。我正在寫一篇關於這本書的文章,將此書與她第一次美國之行的旅行日誌,即《日復一日:美國紀行》進行對比。我在文中所做的一個對比就是,她那時在書中對於紐約的描述大部分都與現在基本相同。真的,幾乎沒有變化。當然,肯定有一些新的建築。但基本上沒有變化。然而,她當時對於中國的描述,幾乎與現在截然不同,基本沒有什麼相似的東西。中國的變化如此之大,即使跟我第一次來的時候相比也是如此。那時大家都騎著自行車,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騎。但是,當時的社會跟現在相比的確截然不同。

       中國網:好的,感謝您接受我的採訪。

       威廉•麥克布萊德:謝謝。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白璐;攝像/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白璐;攝像/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