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蘭:抓住顛覆性技術帶來的機遇實現換道超車
 
時間:2018年4月28日

嘉賓: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徐曉蘭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在正在召開的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我們採訪到了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曉蘭,她就如何加快推動資訊領域和新技術突破,加快建設智慧社會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徐秘書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採訪,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網路安全與資訊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那麼,資訊領域的核心技術主要有哪些呢?


中國電子學會秘書長徐曉蘭接受《中國訪談》專訪

       徐曉蘭:在資訊領域的核心技術還是非常多的,一方面我們從中興事件看到積體電路和作業系統這是基礎性的,還有一些應用型,它的軟體、智慧終端和産業鏈等等方面,這都是我們核心技術,資訊領域的核心技術領域非常寬泛。

       中國網:您如何看待目前我國在資訊領域核心技術方面所取得的突破和成績?

       徐曉蘭:我們國家的資訊産業發展成績顯著,特別是改革開放這40年,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和發展。像電子資訊製造業從2012年的8.5萬億,到2017年14多萬億,我們看到電子資訊領域蓬勃發展態勢;像軟體業實現了50%到100%的增長,包括數字經濟,特別是消費類數字經濟這也是非常了不得的;像移動支付、共用經濟、電子商務等等,它給我們帶來的數字經濟變化是顯著的,我們佔到了GDP的30%,而且數字經濟也成為了各個國家從經濟低谷開始慢慢回暖和提升的重要引擎。

       應該説電子資訊技術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既是基礎性的、戰略性的、先導性的,同時也是未來我們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新動能。

       中國網:下一步在推動資訊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和創新方面,您有哪些建議呢?

       徐曉蘭:我是覺得國家在電子資訊領域,在晶片、積體電路、作業系統這種基礎性的核心技術要實現重大突破,能夠實現自主可控。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換不來的,我們必須要自力更生。雖然之前我們在很多領域都是受制於人的,但是恰恰因為買不來換不來,我們的一些核心技術都實現了重大突破,例如我們的航太技術都實現了重大突破。

       在中興事件上,很多網民都比較激動,我們積體電路歷經了這麼多年的發展,為什麼核心技術依然受制於人。我們要全面地去看這個問題,國家積體電路領域在改革開放這40年還是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以前在積體電路上根本沒有設計能力,但是現在設計能力取得了重大的發展,在很多積體電路領域裏,我們的設計能力都能實現了,或者説不僅僅在中低端,在中高端的晶片領域,我們的設計能力都能夠實現自主可控。

       的確毋庸置疑,因為受制于工業基礎、工藝等等方面的制肘,所以我們的流片生産很多都是外包或者是委託,可能這個環節,我們也是受制於人了。另外我們在核心技術的授權或者是在一些核心技術自主發明可控方面,還有一些空白和短板。

       另外一方面,通過中興事件我們能看到一些顛覆性技術到來的可能,這恰恰給我們實現了換道超車的可能。以前比較多的還是在迭代式的發展,因為技術的發展,一代會比一代更先進,一代比一代更優良,後面的發展態勢更多的是顛覆性技術來得更加迅猛。我們要向前看,有很多顛覆性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生産方式,比如説人工智慧技術的變化,它很迅猛地變革了産業方式、生産方式、生産力和生産資料,同時它也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電子資訊領域也會是這樣,比如我們提到的,以硅材料的晶片設計,它已經以最快最高的技術達到了7奈米,7奈米是不是已經成為不可逾越的瓶頸,這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如果到了7奈米,已經成為了不可逾越的瓶頸,我們在以硅材料的晶片設計方向可能就不是迭代了,它已經無法迭代了。

       這個時候需要考慮的是它的顛覆技術已然來臨了,我們已經看到了顛覆技術的端倪,比如一些人工智慧的晶片,它的分佈式計算和要求功耗小、能力大、計算能力強,包括量的計算,這樣一些顛覆技術出現以後,就可能把之前傳統的晶片設計理念、生産模式、生産方式都顛覆掉了。

       我們在戰略佈局方面,就需要進一步探討和研究,一方面要注重按照迭代式技術的發展路徑在核心積體電路受制於人的關鍵領域、關鍵技術,要加大力度去攻克它,一步一步去趕超,這是一條路徑,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去實施的。另外一條路徑我們更要注重,就是顛覆技術已然來臨了,它已經把之前迭代式的傳統技術路線打破了,我們在顛覆性的機會面前是否做好了準備,如果我們做好了準備,我們就抓住了機遇。

       我們經常説機遇與挑戰並存,同樣,在顛覆技術來臨以後,如果我們抓住了機會,也許傳統的積體電路,現在看來是一個最大的短板,最大的困境,可能那個時候,都不存在了。

       縱觀以前的發展歷史,在CRT時代,我們在顯示技術方面也是受制於人,當時就很希望在這個方面實現突圍,後來也收購了一些相關國家的生産線,但是不到一年的時間,LCD技術迅猛地到來。LCD顛覆了CRT的傳統路線,這已經不是我們當初設想的樣子,我們沿著CRT路線一步一步地迭代,一步一步的趕超,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實現超越,但是顛覆性技術來了以後,CRT已經成為了歷史。

       在LCD技術時代來臨時,我們抓住了機會,實現了換道超車。同樣在積體電路領域,既要重視傳統核心技術的迭代式發展路徑,也要充分重視顛覆性技術帶來的發展機遇,讓我們抓住這樣的機遇,實現換道超車,所以彎道超車和換道超車,兩種超車的方式同樣要重視。

       中國網:就像剛才您所説的現在機會來了,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來抓住機遇呢?

       徐曉蘭:一方面還是要深入地研究,因為沒有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深入地研究,首先是要對技術的路徑、未來的發展趨勢和現在已經出現的技術發展的端倪,要進行充分的論證,這種論證對我們做決策是一個最重要的保障,因為充分的論證以後,我們才能夠下決心做判斷,缺什麼補什麼,哪塊是新機遇,我們怎麼抓住機遇搞新突破,這個對我們來説是很重要的一塊。

       其次,我們還是要保持理性的審時度勢的思維,因為理性是我們做出科學判斷很重要的保障。現在大家看到中興事件都比較激動。我們怎麼樣不受制於人,我們怎麼樣加大力度求突破,這是對的,同時也要看到怎麼補,補哪兒,怎麼佈局,怎麼去發力,這都需要我們用理性地、科學的態度去判斷。    

       第三,我們要形成合力。我們看到以前技術的發展更多的還是單點突破,串聯式的、迭代式的發展路徑。而從智慧時代的來臨,我們就看到它已經從單點到面,從串聯到並聯,從一種單點的單兵作戰的影響已經變成群體的智慧的突破。從它的特徵變化我們看到群體技術的突圍怎麼形成合力。

       一方面是技術群體化,還有産業組織方式的群體化,最重要的是政府治理或者政府管理和産業佈局的合力,這樣我們才能夠舉合力來突破受制於人的技術和産業,最重要的是以前都是一個企業跟一個企業的對決,以後看到的將是産業鏈跟産業鏈的對決。

       在智慧手機時代,像谷歌已經形成了它的産業鏈控局。比如它在安卓作業系統的開元時,大家都覺得以後來臨的一定是開元時代,但是它卻從開元建立了生態,這個生態把體系化給建立起來了,我是覺得以後體系化的作戰模式可能更加地具有競爭力。我們以前都是單點技術或者單點産業或者單個企業去跟國外進行競爭,以後怎麼保證我們的創新鏈、産業鏈、體系化發展,來跟國外相關的産業進行抗衡,提升我們的競爭力,這也是我認為需要特別發力的。

       最後一個發力的是開元和開放,這已經成為當前發展的趨勢。我們看到智慧手機時代,像安卓系統的開元化,已經代表了未來發展趨勢。在人工智慧時代,圍繞著人工智慧開元和開放平臺,已然是一個趨勢,我們怎麼在自主可控的開元平臺上抓住機會,來促進不同的産業和應用,既能擴大就業機會,同時又能帶來新動能,最重要的是實現在智慧時代生態建設的自主可控,這對國家安全、對國家發展,對我們方方面面都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電子學會秘書長徐曉蘭接受《中國訪談》專訪

       中國網: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智慧社會的概念,是一項重大的理論創新,智慧社會究竟是什麼樣呢?

       徐曉蘭:很多人在問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是比較早地研究智慧社會,當時叫智慧社會。從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到資訊社會,下一步將邁入到智慧社會,所以我們在2016年就成立了智慧社會研究所,後來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了數字中國和智慧社會的建設,跟一系列的強國戰略是一塊提出來的。我們也在十九大之後,向社會發佈了對智慧社會的理解。 

       當然智慧社會的外延和內涵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研究,去豐富。智慧社會論壇的召開也請到了各個方面的科學家,還有一些社會學的研究專家,還有來自産業界的。我們需要各方面的專家共同來探討智慧社會深刻的內涵,智慧社會已然來臨了。

       人工智慧技術包括群體性技術整體的突圍,必然會帶我們邁入智慧化時代,智慧化時代一定會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息息相關。我們認為智慧社會必然是下一個發展的方向。

       這次論壇也是在探討智慧社會的特徵是什麼,它的標誌是什麼。比如它的技術標誌是什麼,基礎設施標誌是什麼,它的生産力、生産關係標誌是什麼,整個社會治理又是什麼樣的模式,包括文化等等五六個方面,都會成為智慧社會的標誌性方向。 

       特別是我們也談到是否做好了邁向智慧社會的準備,在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我們看到更多的還是科技變革帶來的産業發展,帶來的經濟發展,它對於社會的變革還不是來得那麼迅猛,但是網際網路資訊社會時代,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社會已經帶來了很多變化。到了智慧社會,這種變化更加地迅猛,更加地巨大,我們一定要提前佈局,提前研究,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戰。

       中國網:在建設智慧社會的具體路徑上,要加快建設網路強國和數字中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呢?

       徐曉蘭:它們之間都是息息相關的,因為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沒有資訊化,就不可能有數字化,沒有資訊化,沒有網路化,沒有數字化,就不可能實現智慧化,所以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深度的融合和關聯。同樣,資訊化是基礎,總書記在數字中國峰會賀信裏提到資訊化驅動現代化,現代化帶來新動能,新動能促進新發展,新發展實現新突破。由此,我們看到資訊化是基礎。

       在前階段調研過程中,我們以製造業為例,去了很多製造業企業,中國製造2025是國家重要戰略佈局也是實現製造強國重要戰略的驅動。在企業調研中,很多企業提到雖然很想一下就邁入到智慧製造,但是他們資訊化水準還不夠,基礎沒有打牢。要實現智慧製造,首先數據資源在哪兒?還不要提大數據,因為它的工業數據資源都很欠缺,這個工業數據資源從哪來,要從資訊化基礎來做,要先把資訊化基礎打牢,沒有工業資訊化的基礎,沒有工業網際網路的平臺,你就不可能有工業大數據,沒有工業大數據,就不可能邁入到智慧製造。

       在一步一步迭代式發展過程中,有的企業會跨越式發展,比如通過加大投入,在資訊化和網路化並舉的情況下,快速地實現數據化,數字化,從而邁向智慧化,但是大量的中小企業它是不可能實現或者説實現跨越式發展有比較大的挑戰,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先打牢基礎。最重要的是有一些小企業,它的發展是以技術創新為帶動的,反倒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的發展或者顛覆性的發展,這應該與數字中國建設、資訊化、網路化、數字化和智慧化都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網:智慧社會像您剛才所説的那樣內涵豐富,覆蓋面非常廣,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下一步對如何建設好智慧社會,您有怎樣的建議?

       徐曉蘭:因為智慧社會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來的,雖然我們有一年多的研究基礎,但還是要深入研究。就我們國家來説,也要對智慧社會的外延、內涵、發展特徵、未來的發展趨勢一定要深入地研究,只有有了深入的研究,我們才會有更科學的著力點,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要圍繞智慧社會的發展主要特徵,來佈局創新鏈、産業鏈和資本鏈,因為只有這幾個鏈能夠發揮合力,才能促進智慧社會的發展,特別是以智慧科技帶來的産業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變革,通過創新、産業、資本,形成合力,促進我們抓住新一輪智慧科技的戰略機遇。

       第三個,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生産力已經發生了變化,包括生産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看到人和物之間的關係變成了人、物和資訊空間三維的關係。特別是它的生産力已經從原來科技的物理特徵變成了數字特徵。我們要緊跟數字化的發展進程,如果沒有奠定好數字化的發展進程基礎,我們是不可能實現智慧社會的。

       另外一方面,因為智慧社會它的涵蓋面非常地廣,涉及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這方面我們要充分地研究,人民群眾的需求會發生很多變化,所以我們談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把方向路徑進一步了解,進一步地進行研究。

       最後一個,智慧社會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社會治理。社會治理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它是多元治理,比如説既有政府,也有機構,還可能有社會大眾的參與。社會治理的智慧化水準怎麼讓老百姓感受到智慧社會帶帶來的變化,這都是我們要著力佈局和研究的。

       中國網:謝謝徐秘書長,感謝您接受《中國訪談》的專訪。

本期人員——責編:段冰;主持:佟靜;攝像:王一辰  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段冰;主持:佟靜;攝像:王一辰 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