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各位好,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18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來自浙江省制藥行業的丁列明代表針對醫藥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的課題提出多份建議。本期節目我們就中國新藥創制等話題,邀請丁列明代表來談談他的看法。
全國人大代表、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採訪。(齊銳/攝影)
中國網:丁代表您好,您今年已經是第二屆人大代表。五年來我國各項改革事業快速推進,尤其是在科技創新方面步伐很大,與此相伴的也是您的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我們想請您談談您對此有何感受?您對當前我國在科技創新、醫藥改革的進展有什麼樣的感受?
丁列明:第一,應該説這些年我們國家對科技創新,包括醫藥創新,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相應的支援政策也越來越好。一個簡單的例子,我當時2002年回來的時候,我們的項目資助中國家層面的啟動資金是20萬到30萬。現在我們好的項目,地方支援可以到500萬到1000萬,甚至上不封頂。像我們杭州最高可以拿到一個億的支援,所以支援力度越來越大。不僅僅是項目支援,包括在行政審批,我們的産品怎麼樣走向市場,怎麼樣創新地驅動發展、創新地惠及民生等方面,我們配套的政策也是越來越好。
我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圍繞醫藥創新存在的一些問題,我也提了不少建議。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這些年這些建議已經在逐步被採納、被落實。特別是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我想這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兩辦聯合發文,推動醫藥創新。這個最高文件出來以後,很多的配套政策逐步出來,我們也計算過,大概平均兩天有一個政策出來。這讓我們感到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包括醫藥創新政策上改革的力度(空前),所以我們也感到我們創新創業的春天來了。
我們回國後在醫藥創新方面取得了成績,這也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取得的。客觀上講,我們國家在新藥創制領域裏,跟世界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差距大的原因當然有很多,包括我們原來的技術比較差,新藥創制本身時間長、投入大,對技術、人才的要求也很高。應該説我們的技術底蘊很差,這個差距不是一兩年,可能是幾十年。但這些年我們看到差距在縮小。2011年我們自主研發了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藥,應該説把這個差距縮小到十年以內。這些年我們醫藥創新的成果越來越多,我們也統計過,在“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專項的支援下,大概有24個創新藥在中國上市。這個數據是我們建國以來新藥總數的5倍,成果是非常明顯的。
這裡就反映出一方面我們科技創新政策得到了非常好的落實,另外一方面也是中國的發展,給我們科技創新提供了非常好的條件。這個條件包括我們現在的資金實力、巨大的市場空間,還有一些創新的平臺。現在很多園區都有各種各樣創新的平臺,還有孵化園區、科創園區,甚至有未來科技城這些越來越高大的創新平臺。在平臺、市場還有資金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特別是海歸人才加入到雙創行業裏,這個例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中國網:您所在公司在抗癌藥研製上有什麼進展呢?
丁列明:剛才講到我們通過大概九年的努力,在2011年成功開發了中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藥。這個藥上市大概六年了,有15萬到16萬的晚期肺癌病人已經使用。因為靶向治療療效好、安全性好,治療以後,他們的生活改善了,也延長了他們的壽命。現在行業裏的專家也好,病人也好,對它的評價非常高。2015年我們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也是我們國家創新藥裏的第一個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樣的創新應該説確確實實給老百姓帶來了幫助,給病人帶來了幫助,同時對企業的發展也帶來極大的幫助。我們的企業在2016年成功上市,成為中國上市公司500強的企業,這也證明創新驅動發展是一條非常正確的道路。我們現在也在進一步加強創新能力,現在我們的研發隊伍有200多人,包括20多個海歸博士,還有5個國家級青年專家。現在正在研發的項目有20多項,都是我們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項目,其中7項已經進入臨床研究了。大家也知道,新藥研發的週期非常長,先要做動物試驗,驗證了以後,通過審批才能進入臨床試驗,我們7個項目已經在臨床研究了。其中3個項目在做最後一期臨床研究,就是三期臨床研究,其中兩個項目全球同步在做三期臨床研究。這一方面説明我們的科技創新已經到了世界並跑的水準,另一方面也為老百姓帶來更多的創新産品,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我們的醫藥産業也可以逐步走向國際,為這個産業的提升帶來更大的幫助。當然我們還在搭建更大的平臺,我們叫貝達夢工場,就是幫助更多的科學家,特別是海歸博士在這裡實現創新創業的夢想。
中國網:這次您帶來了幾份關於醫藥問題的建議,其中有關於加強醫藥創新和配套體系建設的建議,您能跟我們詳細説一説嗎?
丁列明:一方面圍繞去年發的綱領性文件,在落實細則方面怎麼樣再進一步完善,我也提了具體建議,包括行政審批環節、市場準入環節、智慧財産權保護等環節。當然,創新企業可能在創新過程中,在資金上還是會遇到很多困難,怎麼樣在資本市場上幫助他們,怎麼樣在稅收減免方面幫到他們,我也提了更詳細的建議。
中國網:您這次也提出了運用醫療大數據推動藥械監管能力提升的建議。當前大數據的運用是一個熱點,但有關醫藥方面大數據的建設,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
丁列明:應該説我們現在也是進入“網際網路+”的時代了,老百姓對健康的需求和滿足的程度上也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個顯著現象就是,一方面我們很多病人還用不上他們需要的藥物,另外一方面,又有很多藥物被濫用,很多醫保費用沒得到合理的控制,給國家財務帶來很大的困難。這裡面合理用藥是非常重要的,怎麼做到合理用藥?這裡可以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利用大數據技術,加強用藥的管理。我們已經進入這樣一個時代了,可以做到這點,但事實上因為大數據匯總上的困難,還有很多資訊孤島。醫院裏都是數據互通的,但是醫院之間是不通的,對國家來説,用藥大數據的蒐集還有困難。應該把這方面的工作往前推一步,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把用藥數據整合,然後分析改進,合理用藥。讓老百姓用到他真正需要的藥,讓醫保資金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讓真正有用的藥物得到更廣泛的使用,控制那些所謂安全無效藥物的市場利潤。
中國網:抗癌藥物的研製對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您怎麼理解健康中國呢?
丁列明:顯然健康中國意味著讓老百姓壽命更長,生活品質更好。這其中,第一,要以更好的産品去解決老百姓對健康的需求問題。所以這裡面我們必須開發更多的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以更高的性價比讓更多的老百姓能用得起、用得上。這也是我們作為創新企業要承擔的責任,同時我想也是我們的機會。因為這是一個很廣闊的市場,而且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和對老百姓民生的關心,我想健康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第二,要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務,包括增加民生投入。這個投入是多方面的,這裡面也涉及到很多國家政策。我這次也非常高興地看到,機構改革裏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健康的。我們這次專門成立了國家醫療保障局,把醫療保險、新農合跟職工保險合二為一進行統籌。我們也成立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統籌醫療的管理以及健康政策的規劃跟落實。以後我們有可能不單單強調治療,而是會從預防的角度,對很多疾病進行早期干預,讓我們老百姓通過更好的産品、更好的服務,活得更長,活得更健康、更幸福。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杭舟;記者:段冰;攝影/攝像:齊銳;後期:林凡凡;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