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網《中國訪談》2018全國“兩會”特別報道。在正在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我們採訪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他就如何將科技創造力轉化為生産力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採訪。(王一辰/攝影)
中國網:劉代表您好,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採訪。對於很多網友來説,超材料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首先請您給大家介紹一下到底什麼是超材料呢?
劉若鵬:超材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種材料,而是利用超級電腦的計算設計,再加上微納加工的製造,實現人造物質的一種技術手段。可以説所有的材料和新材料都是超材料的原料,但是利用超材料技術可以把它的內部重新結構化,帶來原來自然界或者它本身不具備的特殊屬性。所以,超材料本質上來講是一個産品設計技術,而不是一種單純意義的材料設計技術。
任何超材料領域的人,實際上他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如何構建起一個體系,可以讓我們像編寫軟體程式一樣編輯材料,讓這個材料能夠直接變成我們所設想的裝備或者具備我們所需要的性能。比如説在2009年,我們就做了一個隱身衣超材料的實驗原型,把6000種不同的人造微結構放在一起,實現電磁波在空間中的拐彎。之後,我們也一直推動整個領域的發展。到了2018年,也是我從事這個領域的第16年,我們構建了超材料完整的工業體系,也實現了這麼一項前沿性的科學走向實際應用的、創新價值鏈的閉環。
2010年的時候,美國《科學》雜誌把超材料評為21世紀第一個十年裏人類最重要的十項科技突破之一,並且排在第二位。材料科學界也把它評為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在材料科學領域最重大的理念和技術上的突破。所以,這個研究領域可以説在全世界是非常熱門而且是受到非常多關注度的。
中國網:超材料的應用領域都有哪些?
劉若鵬: 超材料完成應用上從0到1的突破,最早是在航空航太和艦船的一些尖端裝備的設計製造上。無論是隱身衣也好,還是探測也好,還是多功能傳感也好,它們都需要把這種智慧的功能和在複雜環境下能進行長期生存的結構體相融合,從而變成一種智慧結構的産品。
中國網:如何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您怎樣看待創新創新引領的重要性?
劉若鵬:實際上我國在創新領域的重大轉變,就是在於要從原來跟隨式的(發展)到並跑型的、領跑型的(發展)。這裡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如何讓實驗室裏的前沿科學真正走出來變成尖端技術,而且産生新的生産力,變成新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推動變革的力量。這裡面就涉及到把整個創新價值鏈打通的問題。大家常年遇到的問題,比如科技産業“兩張皮”、創新産業化的鴻溝、從實驗室到真正應用之間的鴻溝,未來就是要把整個鏈條打通。我們需要架設很多橋,打通很多隧道,這樣整個鏈條才能融通起來,否則很多前沿科學永遠都是在實驗室裏不斷地進行不同的技術研究和開發,卻很難真正走過去。所以,在這裡面是需要做非常多的系統性的工作。
我們回國的時候,剛好也是到了廣東、到了深圳,也探索了一些新的機制,比如新型研發機構的新機制。它兼具了應用基礎研究的屬性,同時,又始終瞄向最後的産業應用、市場應用,從而構建工業體系。這個機制的探索應該還是比較成功的,無論是光啟也好,還是像華大基因也好,我們都是在不同的領域實現了把原創性的顛覆性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的過程。
中國網:如何將科技創造力切切實實地轉化為生産力,對此您有怎樣的建議?
劉若鵬:如果想更好地打通創新價值鏈的閉環,我們不妨可以看一下過去一百多年來由於源頭科技創新所帶來的一些人類最重要的工業革命或者産業變革。航空工業是一個例子,從半導體到IC産業、到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再到現在大家説到的AI等等,也是非常好的例子。還有鐳射,還有無線通信。其實這些例子從實驗室裏面走出來都有一些共同的規律,比如第一個共同的規律就是,這一類前沿性科學的市場轉化的第一站,都是在國防軍工和公共安全領域。所以,在這種可以強牽引顛覆性技術和尖端技術發展的大領域裏,需要有很好的政策。比如説軍民融合,它對於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絕對是重大的支撐和牽引。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另外,在從基礎研究邁向工程化的過程中,企業主體的體制機制創新也是非常關鍵的。所以剛才我也談到,像新型研發機構這樣一個兼具應用基礎研究和孵化新工業體系功能的新研發機構的構建,以及這種模式的推廣,我覺得是非常關鍵的。
所以這裡面基本上每一個鏈條都需要做一些創新,才能讓技術從A狀態變成B狀態,否則的話它很容易就被隔離起來。
中國網:謝謝劉代表。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杭舟;記者:佟靜;攝影/攝像:王一辰;後期:董超;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