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峰代表:將科技轉化成産品 助推文化傳播
 
時間:2018年3月17日
嘉賓: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 劉慶峰

        中國網:各位好,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18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又是文化本身。當下,我們該如何通過語言促進文化的交流?從事語音技術研究和相關産品研發的科技公司又該怎樣助力實現文化強國呢?對此我們採訪到了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語音及語言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劉慶峰。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楊佳/攝影)


        中國網:劉代表您好,十分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我們知道翻譯要實現“信達雅”,那麼機器是如何實現這個目標的呢?

        劉慶峰:機器要不斷地向人類最優秀的翻譯人員來學習。現在翻譯機還是以實用為主,我們今天説翻譯機在常見的出國生活用語中,已經達到了大學六級的口語水準。在未來兩年內,我們有信心它能達到專業八級水準。此外我們也在跟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高翻學院合作,就希望未來不是機器直接達到“信達雅”,而是機器幫助我們的翻譯人員、作家、同傳人員進一步提高效率,提高他們的服務能力和水準。我覺得將來機器不是代替人類的,而是幫助人類更好地提升水準,未來應該屬於那些能夠成功利用人工智慧的人類。一方面,在常見生活用語的實用場合,由機器來幫助每個普通人更好地融入世界。另外一方面,在需要“信達雅”的更高端的場合是人機協作的未來發展模式。

        中國網:我們知道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文化本身。科大訊飛在促進文化交流上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未來預計發揮哪些作用?

        劉慶峰:我們説語言是文化的基礎和民族的象徵,所以語言對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先説我們的普通話教學,在中國,所有的普通話等級考試都是由電腦來測的,以前是人測。機器代替人的好處是不僅僅更加客觀公正,而且可以“以測促學”。你隨時隨地可以用電腦模擬測試,測完以後它告訴你,你有哪些地方發音不準,應該怎麼樣提升,真正讓測試回歸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更好地學習漢語。我們把這些相關技術用在一線的鄉村和偏遠地區,來推廣普通話教學。孩子們不知道怎麼發音,機器可以讀出來,讀得可以比普通人還好。讀完之後,機器告訴他,什麼地方不準,怎麼樣改進。孩子的作文,以前老師沒時間去改,因為工作量太大了,精批一個班的作文可能要花老師40個小時。現在機器去批改,在一定意義上比人還準確,老師最後做一些標記就行了。這些都很好地提升了我們傳統語言文化的教學。

        更進一步,在少數民族地區,比如在新疆的雙語教學中,所有雙語幼兒園都標配了我們的産品,解決了有些維族老師漢語不好、漢族老師維語不好的問題。我們雙語教學的産品已經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其實我們現在也面向全球。在十九大之前,教育部跟科大訊飛共同設立了全球漢語學習平臺。我們希望這個平臺首先是可以學漢語,未來在這個平臺上有更多的語言可以學習。我希望將來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大家想到學語言,想要通過人工智慧線上學習,就能想到中國,想到科大訊飛。


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楊佳/攝影)


        中國網:作為一家科技公司,科大訊飛該怎樣助力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呢?

        劉慶峰:實現文化強國有兩個角度,一個角度是要把我們的科技轉化成大家耳熟能詳、方便易用的産品,在中國乃至全球去推廣。在推廣過程中,用耳熟能詳的、方便易用的産品,來彰顯我們的科技含量,同時推動我們的主流文化。另外一方面,我們應該與更多具備文化基因、具備文化資源和教學優勢的單位合作,形成産業鏈,而不是單個企業打天下。我們認為在人工智慧和文化結合的領域,必須是通過産業集群的集體發展,並且中國的産業集群在全球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我們才能在全球獲得應有的地位,所以這應該是一個生態。在科大訊飛的人工智慧平臺上,已經有52萬個開發團隊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跟文化和教學有關的。

        中國網:在科技致力於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我們還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您對此又有什麼建議呢?

        劉慶峰:我建議國家首先應該面對“一帶一路”,設立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基於人工智慧的多語言學習平臺。我認為中國今天有最好的中文技術、最好的英文技術、最好的印度語技術,當然藏語、維語這些我們都解決了,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依託我們的核心技術優勢和我們已經建成的漢語學習平臺,可以進一步分析各個語種,形成“一帶一路”國家之間民族文化融合和交流(的平臺),也是大家都特別喜歡使用的語言學習平臺,我認為這是國家可以做的。

        另外一個,國家應該在文化和科技相關的交叉學科領域,設置更多的軟課題進行研究,同時也在我們産品研發和産業發展中給予更多的支援。包括在文化相關的科技産業向全球走出去的時候,在海外的人才吸引,在海外的源頭技術、創新資源的整合以及相關産業並購中,國家應給予綠色通道。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在資金使用、相關投資審批上,給予綠色通道。文化決定了國家未來在全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這個産業中(的商業行為),跟我們傳統意義上在國外收購一個俱樂部、買了一棟大樓是完全不同的。在這個産業方向上,國家應該給予綠色通道,使我們的資金出得更快,使我們的整合、審批可以更快地落實。

        中國網:您可以跟我們總結一下科大訊飛在這幾年發展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劉慶峰:(科大訊飛目前的成就)應該説有三個方面,第一,在能聽會説,讓機器能理解、會思考的源頭基礎上,我們取得了很多國際領先的成果。語音合成我們已經連續12年全球第一名,不僅在英文中是全世界第一,而且2017年我們首次讓機器讀英語的(發音)超過了真人發音水準,在語音識別上也是全球第一名。這是在源頭技術上,我們保持了國際領先。

        第二,我們把這個技術真的用到實用領域。今天不是簡單地談技術夢想的時候,而是真正要讓技術在實用中産生實實在在的價值。我們強調應用是硬道理,一定要讓用戶有獲得感。所以在醫療、教育、政法、翻譯産品以及汽車電子等等領域,我們都已經做出了成功的應用示範,有的已經規模化推廣。這對未來中國的發展是意義重大的,而且很多産品可以向全球推廣。

        第三,科大訊飛已經形成了産業生態。在我們的平臺上,去年一年就新增了30家實名認證的開發團隊,目前已經達到50多萬家。今年我們的目標是要達到100萬家。我想對科大訊飛來説,源頭技術、典型的行業應用和産業生態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工作。未來只要我們堅持“頂天立地”的産業發展路徑,“頂天”就是繼續國際領先,“立地”是大規模産業化,同時按照基本的商業邏輯和産業規律去辦事,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贏得未來。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杭舟;記者:張若夢;攝像:房小棋;攝影:楊佳;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劉慶峰代表:將科技轉化成産品 助推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