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傑:兒童遭受虐待後,家長是最重要的心理醫生
 
時間:2017年12月7日
嘉賓: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鐘傑 博士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鐘傑博士就如何避免兒童遭受虐待等問題接受中國網專訪。 攝影 李佳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也是每個家庭的希望。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孩子的異常情況?如果孩子遭受到了虐待,我們又應該如何對他們進行正確有效的心理指導?本期《中國訪談》,我們特別邀請到了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鐘傑博士,來和我們一塊探討相關問題。

鐘教授,您好。兒童在成長過程當中,可能會遭遇哪些形式的暴力或者是虐待?它們具體會發生哪些場景?

鐘傑:兒童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可能會遭遇三種主要形式的虐待:一、情感虐待,二、身體虐待,三、性虐待。

情感虐待包括被辱罵,被非常嚴厲地批評。這種批評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什麼事情,而是照看者或者家長向兒童發泄自己的情緒。然後還有情感忽視。因為兒童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他們是需要有關愛,需要有一個正常的環境。就像小樹苗一樣,它需要陽光,它需要雨露。所以如果家長,或者他的照看者和他周圍的環境,長期不理這個兒童,在情感上忽視他,越小開始影響就越大。這一類我們都叫情感虐待。

另外一種就是大家比較容易見到的身體虐待,比如毆打,體罰,要求孩子做一些超過他們身體能力的事情。當然我們界定身體虐待不是説家長打孩子的就都叫身體虐待。如果家長用手教育孩子,打他屁股,那不叫身體虐待。但如果家長用棍子借助了工具,那就是身體虐待了。另外我們也要看他的目的,當然家長都説我是為了孩子好,但有些家長,比如説喝完酒後回去把孩子揍一頓,這個明顯不是為了孩子好。像這種我們就叫做身體虐待。

最後,就是性虐待。最嚴重的性虐待就是身體的接觸,生殖器的接觸。但是還有程度比較輕一點的,比如講黃色笑話,或者在孩子面前放黃色錄影,或者就是跟孩子有性遊戲,比如説去玩弄孩子的性器官,這些都屬於性虐待。

中國網: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些虐待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傷害?

鐘傑:一個孩子被虐待以後,首先他們會出現應激反應。這個應激反應就包括産生恐懼感、焦慮感。還有就是他們身體的反應,包括植物神經功能系統的一些變化。一般來説,面對壓力的時候,首先反應的就是我們的植物神經功能系統。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會心跳加快、呼吸短促、血壓上升,然後血糖升高。

但是長期受到這個壓力的小孩,還會有一些生理反應,比如説尿床。原來不尿床的小孩,現在尿床了。還有就是失眠,出現睡眠的問題,噩夢。然後原來不需要家長陪的小孩需要家長陪了。所以我們叫這些行為都叫退行症狀,退行的行為。一歲左右的小孩,他還在尿床,天天得給他換尿不濕。但是兩歲以後大多數小孩,在上幼兒園之前,他就基本不尿床了,因為他的尿道括約肌能夠被控制。如果一個已經好幾年不尿床的四、五歲的小孩,從幼兒園回來以後,晚上又尿床了,這個叫退行行為。這種情況就屬於比較典型的孩子受到了刺激後出現的症狀。

中國網:俗話説“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幼年時期的心理髮育對孩子將來的學習和生活,會有哪些重要的影響?

鐘傑:我們大量的心理疾病,一方面是因為基因,但是更多是因為環境。環境和基因的交互作用會導致孩子的神經系統的發育受到一些嚴重的影響。小孩從生下來以後,父母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提供一個恰當的環境,讓他能夠安全地發展他的情緒控制系統。當然小孩的發展是非常快的。實際上我們很多家長重視小孩的智力開發,但是不重視小孩情緒系統的發展,不重視小孩情緒的管理,所以我們特別希望,家長朋友們能夠知道這一點。所以小孩子生下來以後,特別是頭幾年,上幼兒園之前的這兩、三年時間,其實是要提供給小孩一個穩定、安全,當然也要有物質上有營養的一個相對溫暖的環境。

所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老百姓這句話其實是有道理的。因為三歲以前,我們的大腦發育有非常多的關鍵期,比如説我們在半歲以前,整體視覺皮層,就會發育得比較好。大概在一歲以前,我們的語言系統發展進入高峰。雖然很多時候是在一歲以後會説話,但是那是一個發展的結果。如果小孩在一歲以前,沒有人跟他説話,沒有人陪他,天天被關在黑屋子裏,他怎麼可能一歲半以後還會説話?不可能。因為他的大腦沒有得到足夠的、良好的培養和刺激。所以,我們的性格,它其實是一個很中和的應對環境的反應系統。其中就包括好的情緒管理,當然也包括好的智力應對,因為智力其實幫助我們去應對複雜的環境。所以我們叫既有情商又有智商,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去應對我們未來的生活。

七歲看老,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小孩兒在0到6歲的時候,他們大腦的發育是一生當中最黃金的時間,沒有另外一個時間能夠替代這段時間。六歲以後,小孩的大腦就從高峰期慢慢下降。但是,前額葉一直要發育,有的人一直要到二、三十歲,甚至四十歲,前額葉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在整個這個兒童神經系統的發展過程當中,特別是他的大腦發展過程當中,我們當然都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至少能夠幫他做好情緒管理,讓他有安全感,能夠信任這個世界,同時他又有足夠的智力去應對多變的世界,這個是很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虐待,特別是長期虐待,就會嚴重影響兒童這些方面的發展。

中國網:孩子們會出現哪些情況,説明有可能已經出現了被虐待的情況?家長們又能夠通過哪些方法來進行判斷,能夠儘早地發現孩子可能遭遇了異常情況?

鐘傑:首先,家長要對孩子有足夠的關注,這是個前提。比如説這個孩子是不是今天該多加點衣服,或者明天他們學校有什麼活動,是不是要給他換件運動服。這些基本的東西家長是要知道的,一般來説家長都能做得到。但是有些家長他因為工作忙,或者他因為別的事情,他容易忽視孩子。在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小孩子12歲以前不可以單獨在家,父母要是讓小孩子單獨在家的話,那也是一種虐待。所以這個事首先父母要重視。

其次,父母在這個前提下,一定要觀察孩子的生活行為和生活規律。一般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作息就比較規律。他什麼時候睡覺,他什麼時候吃東西,甚至他什麼時候上衛生間,都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什麼時候他這個規律的生活莫名其妙地被打亂了,或者他不能規律地生活了。家長就要注意了。

另外如果這個孩子出現我剛才講的那些退行症狀,比如他以前不尿床的,尿床了;他以前不害怕一個人睡覺的,現在需要媽媽爸爸陪;他以前能夠去一些地方,比如説幼兒園,現在他死活不去了;他以前很愛玩的一些東西,不感興趣了;他以前很愛交往的一些小朋友,不來往了,這個時候就要找原因。

再次,就是檢查孩子的身體,看孩子的身體有沒有出現一些異常,比如説拉肚子,比如説無端的疼痛。還有就是他的生殖器有沒有一些變化,特別是女孩,有沒有紅腫和異常。這是媽媽需要注意的。

最後,除了身體上的異常,小孩還有沒有出現嚴重的情緒上的問題。極端的情況下有些小孩還會出現更多攻擊性的行為,比如去打別的小孩。失眠,煩躁,這些也都屬於我們要注意的情緒指標。所以我們看孩子能不能吃好、喝好、睡好,能不能交往好,能不能玩好。他能吃好、喝好、交往好,玩好,基本上沒大問題。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鐘傑博士就如何加強親自溝通等問題接受中國網專訪。 攝影 李佳


中國網:假如説如果孩子被虐待了,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去溝通,來還原更多的細節和證據呢?

鐘傑:我覺得首先,這個時候一個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保護孩子,其次才是怎麼去尋找公正。在保護孩子的心靈這個部分,家長要盡可能跟這個孩子溝通。如果孩子跟家長溝通出現問題了,家長要反省。比如孩子不願意告訴你,家長可能要問他,是不是你覺得跟我説有些什麼難以啟齒的地方,或者你覺得跟我説會害怕我批評你,會害怕我懲罰你。所以這個時候家長要表現出支援的態度,表現出接納的態度。我舉個最簡單例子,我們在臨床上有時候會遇到有些病人她小時候被性侵了,性侵以後,她會告訴她的家長,特別是她的媽媽。父母的第一反應是否認,你這麼小怎麼可能。第二,就是一定是你不好,所以他欺負你。這些處理方式會造成孩子的二度創傷。

這種情況下的話,父母應該去承認,去理解,去接納孩子的主觀現實。假如有個小孩從幼兒園放學回來説,爸爸媽媽,我今天被一個魔鬼給打了。爸爸媽媽有可能説,哪有魔鬼啊,你開玩笑呢,瞎説吧。只有看他手上確實有刀痕、傷痕,可能父母才會引起重視。但是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就會説,沒有啊,你身上什麼都沒有啊,你沒有被打,你瞎説。有可能這個小孩説的是一個他幻想當中的魔鬼,是一個很高大的人,他説叫魔鬼,其實是個人。所以家長首先應該不要去否定他的內在現實,先去看他的內心是怎麼樣的,他的幻想是怎麼樣的,然後去幫這個孩子做現實檢驗。你認為有個魔鬼打你,你能不能告訴我這個魔鬼長什麼樣子?他是怎麼打你的?在哪打你的?然後他後來又對你怎麼樣了?這是家長跟孩子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因為我們孩子越小,他的現實檢驗能力就相對越差。但是,我們知道的情況是,很多時候他是交互作用的,他是疊加的。小時候越被虐待的孩子,他們發展出來的那些幻想和被虐待的情況會越多。然後小時候越被好好對待的孩子,他們的現實檢驗能力越強,他們説話就越客觀,他們所表達的他們看到的這個世界就越客觀。

中國網:作為家長和醫生,如何對已經遭受虐待的孩子進行後期的心理干預和指導呢?

鐘傑:第一,一定要明白傷害源在哪,然後將孩子與傷害源隔離開,不讓孩子繼續受到傷害。

第二,評估孩子受損害的情況,包括身體上的,還有心靈上的損害。孩子如果出現退行症狀,情況就比較嚴重了。還有就是一些遠期影響,比如説它是不是會影響他的社交,會不會影響他今後建立親密關係,這些都有可能是需要專家的幫助來做出評估的。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要注意做一些法律取證,比如説醫院診斷證明、心理專家的評估證明。

如果發現虐待是一個事實,在隔離小孩的時候,也要尋求法律援助,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家長可能需要考慮是不是需要請一個律師,或者通過正常的法律途徑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一個已經證實的虐待事件,那是需要有人承擔責任的。

除了隔離以外,家長這個時候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醫生。如果孩子已經沒有安全感了,家長要盡可能地給他足夠的安全感,比如説更多的陪護,以前不陪他睡覺的,現在家長要換著陪他睡一睡,首先讓他覺得他還是安全的。讓他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地方有我的父母在,就是安全的。

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也要相信大多數小孩他是有一定的康復能力的。就像小孩生病感冒了,你讓他喝喝水,陪陪他,安慰安慰他,即使不吃藥,過幾天他也好了。但是如果過一個月以後我們發現這個小孩還有睡眠的問題,他對這個刺激源還高度敏感,有的孩子還會做噩夢,在白天的時候驚恐發作,或者出現一些閃回的症狀,我們就認為他得了兒童的PTSD,就是兒童的創傷和應激障礙,這就屬於一種疾病了。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幫助,讓孩子接受正規的兒童心理治療。比如説兒童的認知行為治療,兒童的遊戲治療,還有就是根據這個兒童和家庭的情況,來具體地考慮制定治療方案。這些統稱為心理治療。

中國網:如何對孩子進行早期的心理和安全教育,建立更緊密的親密關係,來避免可能會出現虐待情況的發生?

鐘傑: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其實家長有一個很重要的義務,就是有必要在自己的家庭,特別是小家庭當中,建立一個家庭的文化。家裏應該定期有一些家庭活動,比如一起讀書看報,或者一起出去旅遊。家裏還要有一些比較明確的任務分工,比如説星期日,我們上午在家裏一起打掃衛生,誰負責幹什麼。這些都是很好的一些家庭文化。建立家庭文化,是很重要的。照看者,尤其是父母,要非常重視。只有建立了一個比較好的穩定的家庭文化以後,親子溝通才會比較容易。

另外家長要注意,教育絕對不是刻舟求劍的,因為刻舟求劍是一個很死板的辦法。在一些家長的眼裏,孩子永遠是小孩,但是孩子每天都在長大,我們對待這個孩子的方式也要發生一些變化,所以教育絕不能刻舟求劍。家長要稍微了解一下,這個孩子他到了什麼年齡段,他的心理髮展遇到哪些重要的議題,我們怎麼幫這個孩子面對這些議題。在孩子0歲到2歲這段時間,家長最主要的就是幫助這個孩子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安全和基本的信任感,幫助孩子發展他的語言,讓他能夠成長。

到了孩子兩歲到四歲這個時間,我們是要幫助孩子建立一些基本的規則,比如説我們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你要去衛生間。家裏要有些規則,你不能無法無天。家長在這個時候要學會和孩子分享權力。在這個時候家庭要“法治”,不能“人治”。到孩子四歲到六歲的時候,他會要處理更複雜的和異性父母的關係。這個時候男孩子要學會更多地和父親在一起,和父親一起去分享對母親的愛;女孩子要學會和母親一起更多地分享跟父親的愛。家裏就會形成一個正常的三角關係。當然,在這段時期,孩子就要離開父母,到另外一個房間獨自睡覺,不能再跟媽媽爸爸睡在一起了,因為這個孩子的性心理已經開始發展了。所以家長要大概知道這些基本的任務,幫助孩子完成這些基本的任務。

到了青春期,孩子會出現一些生理性的變化,特別是性心理和生理上的變化。父母要對孩子進行一些教育,包括性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要對他做一些基本性的教育作為保護。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要告訴孩子,三角褲之內的地方,只有媽媽可以碰,其他人碰要告訴媽媽。這些都要跟孩子講清楚。我們這些方面的教育還比較缺乏,但是家長一般都能在網路上找到相應的資訊。這種保護性的教育、預防性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孩子他要具備更好的保護自己的能力;第二,他需要能夠判斷我被虐待了。有些孩子沒有經過這樣的教育,他不知道他被虐待了,他還覺得好玩。但是他成年以後,問題會很大。

(本期人員: 責編/杭舟;主持人/段冰; 攝影/李佳;攝像/劉哲;後期/劉哲 劉凱;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 中國網
本期人員: 責編/杭舟;主持人/段冰; 攝影/李佳;攝像/劉哲;後期/劉哲 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