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2017年7月30日,我軍建國後首次以慶祝建軍節為主題的盛大閱兵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這次閱兵共有12000名官兵、600余臺(套)地面裝備,100多架飛機,展開空地分列式,以戰鬥姿態接受檢閱。此次閱兵展示的裝備是歷年閱兵新裝備最多的一次,其中40%的新型裝備是第一次公開亮相,如新型戰略核導彈、紅旗-22防空導彈、99A主戰坦克、電磁保障車輛等。空中梯隊受閱的一些機型也是第一次公開亮相,包括運-20、殲- 16多用途戰鬥機 、殲-10C戰鬥機等。除此以外,殲 -20隱形戰鬥機編隊是繼珠海航展後首次亮相。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大閱兵,展 示了中國現代武器裝備的發展成果,喻示著人民軍隊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一切敢於來犯之敵!
李大光: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我國古代軍事家管仲有句話説“凡兵有大論,必先論其器”,這裡的“器”就是武器裝備。不管在何時,武器裝備都是我們打贏戰爭的物質基礎。回顧我們的人民軍隊建軍90年的光輝歷程,請您為我們的網友梳理一下,我們的人民軍隊在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方面經歷了哪些發展歷程?不同的階段又呈現了哪些不同的特點?
李大光:武器裝備是打贏戰爭的物質基礎。我軍從建軍到建國,武器裝備發展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在建國前,由於我們黨和軍隊沒有掌握國家政權,當時國民黨政府掌握著國家政權,和他們進行作戰,沒有自己鞏固的後方,就沒有一個很好的武器裝備的生産和修理基地。我們的武器裝備大量都是從戰場上繳獲,從敵人手中繳獲的武器裝備,再補充到我們的軍隊中。既有日偽時期繳獲來的武器裝備,又有美、蔣時期的武器裝備。到建國之前,我軍的武器裝備是“萬國牌”、“萬國造”的,這是一種形象的説法。建國以後,我們軍隊掌握了國家政權,有了穩定的工業基礎,開始步入軍隊正規化的建設軌道上來。由於建國初期,我們的工業基礎十分落後,特別是軍事工業基礎更是落後。建國前我軍的軍事工業僅僅是有些小的軍工修理場所,能生産一些簡單的槍炮和彈藥,隨著部隊行軍和作戰不斷的搬遷。把國民黨從大陸趕出以後,從國民黨手中接收了數量有限的幾個兵工廠,破爛不堪,包括漢陽兵工廠、瀋陽兵工廠,只能生産簡單的輕武器和槍炮等等,重武器乾脆就不能生産。
共産黨掌握政權以後急需要加強國防建設,加強國防科技工業的建設,短時間內又不可能馬上把它建成,當時黨中央就決定大量引進蘇聯的裝備。建國初期,從1950年到1962年,這段時間發展的特點就是以引進蘇聯裝備為主,輔之進行簡單的研發。當時毛澤東主席強調要建設強大的海軍,從蘇聯引進了四艘驅逐艦,分別命名為“鞍山號”、“撫順號”、“長春號”和“太原號”,被譽為海軍的“四大金剛”。當時對海軍力量有了一個較大的提升。空軍引進了蘇聯的米-17、米-19、米-21,我們也仿製了殲-5戰鬥機,逐漸的形成自己的工業體系。陸軍引進了蘇聯的T-54坦克,我們又仿製出59式坦克。59式坦克就是我軍第一代坦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從1950年到1962年,這段時間我們初步的奠定了新中國的國防科技工業基礎。當時美、蘇、英、法都有自己的核武器,當時毛澤東主席和我們老一代的無産階級革命家都是戰爭過來的,也意識到戰略武器對於大國地位的作用。在1955年和1956年分別做出決定,要發展自己的核武器和自己的導彈,這樣就把戰略武器列入了國家的發展規劃中,這是第一個階段。
1962年到七十年代末期,這個時候是冷戰時期,我們以仿製從蘇聯引進的武器為主,自主研發為輔。這個時期由於1962年以後中蘇關係破裂,赫魯曉夫把援華的所有軍事工業的專家和技術資料全盤撤走,這個時候開始逐漸走向自主研發階段,但這個時候自主研發還是仿製蘇聯引進的武器裝備為主,核武器是前期赫魯曉夫派出蘇聯專家提供了好多模型、技術和人員,在戰略武器上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1964年10月16日,當時我們爆發了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這是中國繼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正如鄧小平説過的,如果六十年代沒有“兩彈一星”,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大國地位,這就是我們當年第一代領導人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陳毅外長説,我們當了褲子要發展核武器,勒緊褲帶發展核武器。當時在冷戰時期,我們跟美、蘇發生對抗,美、蘇從經濟上、政治上和軍事上,所有的方方面面都對我們形成制裁,我們完全靠自己的力量進行武器裝備的研發。1964年爆發了第一顆核彈,1966年又把核彈和導彈兩彈結合,實驗成功。把導彈和核武器結合起來,不僅有了核武器,還有了制敵的必要的能力。你光有核武器,投不出去沒有用,通過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中國的核能力就不可低估了。
1967年6月17日,我國又在新疆羅布泊爆發了第一顆氫彈,原子彈、氫彈都有了。1970年4月,我們國家又發射了東方一號衛星,完全實現了“兩彈一星”的研製。這種研製是在及其困難的情況下進行的,是廣大愛國的知識分子和科學家,包括以錢學森為首的從國外歸來的一大批科學家,衝破重重阻攔,義無反顧的來到貧窮落後的國家,自己的祖國,報效祖國。在短時間內把中國的國防科技能力帶來一個躍升式的提高。這是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
1978年以後,我們國家實行了改革開放,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將近20年的時間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時期。由於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國家的國力不是那麼強大,當時軍委鄧小平主席就提出軍隊要忍耐,讓國家省出更多的財力、物力用於國家的經濟建設,用於國家的改革開放。這時候以自主研發為主,引俄裝備為輔,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們的武器裝備基本上實現了一個新的更新換代。在1981年,我們國家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衛星。
1982年,我們國家又在常規潛艇上發射一枚彈道導彈,實現了從潛艇發射導彈的能力。1988年,我們又實現了核潛艇在水下發射戰略導彈的實驗,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這就意味著什麼?我們國家已經具有一定的核能力,是名副其實的有核國家了。過去我們可以用導彈結合,用飛機運載,通過海上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我們就實現了導彈空中和海上這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這種核打擊能力當時只有美國、前蘇聯和中國有,這種能力説明國家的核反擊能力是非常強大的。
從1999年到現在,這是我們國家武器發展裝備自主研發的階段,同時也以借鑒外國為輔。在這個階段中我們武器裝備的研發基本上實現了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研發。隨著中國實力的國家,國家有更多的財力和物力將國防和軍隊建設投入,特別是國防科技工業的投入也比較大了。實現這種轉變的標誌性事件就是1999年5月8日,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那個事件讓國人和國家的高層領導人意識到,在當今的環境下雖然冷戰結束了,雖然和平發展仍然是世界時代的主題,但是強權政治仍然存在,霸權主義思維在某些國家非常盛行。如果你要是落後,武器裝備不行,一樣挨打,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就是一個鮮活的教訓。因此,我們國家就開始實施“995工程”。1999年5月大使館被炸事件,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工程代號來研發當今先進的武器裝備。從“995工程”到現在,我們的武器裝備得到了一個極大的躍升,陸、海、空、天整個武器系統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陸上的第三代坦克,96式、99式都陸續的裝備部隊,空中的殲-10,殲-11,殲-15,殲-20都出現了,海上的改進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下水,作為試驗艦,已經形成航母編隊,並且進行了遠洋試驗。今年四月份國産的第一艘航母平臺也下水了。
戰略導彈部隊由“第二炮兵”正式命名為“火箭軍”,這就説明我軍的戰略導彈部隊已經非常成熟,而且具有戰略威懾能力和戰略核打擊能力。
太空領域我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空中各種衛星已經布設很全面,正在建的北斗導航系統,在亞太地區已經組網成功,現在正在進行全球的組網,在不遠的將來要跟美國的GPS相媲美。天宮一號空間站,繼天宮一號後,我們的天宮二號現在已經運作了,去年神州11號和天宮2號對接,兩批航太員已經在天宮2號駐留值守一個月,進行了太空有人值守的實驗。
經過68年的發展,我軍的武器裝備跟過去比是不可同日而語,我軍的武器裝備對於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穩定,維護國家利益是值得我們信賴,絕對可以穩穩地維護國家利益。不論是強敵還是周邊覬覦我們領土的國家。如果真要讓我們動手,這些武器裝備都是非常非常好看的。
中國網:李老師,通過剛才的梳理可以看出來,我國人民軍隊的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是從建國前的“萬國造”,以及建國後的仿製、半仿製,現在完全實現了某些領域的自主研發,科研成果是非常喜人的。在當前新形勢強軍目標的引領下,我軍在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還取得了哪些令我們振奮的科研成果?
李大光:十八大以來,以習主席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特別重視國防軍隊建設,不斷的推進和深化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改革,這個改革跟國家改革是同步的。伴隨著改革,我們又有一大批新的武器裝備入役,資訊化主戰武器裝備系統已經成為我軍新質戰鬥力的一個重要的增長點。我軍現在基本上實現了以第三代武器裝備為骨幹,第二代武器裝備為主體的武器裝備體系,武器裝備的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一批新型的資訊化作戰平臺,電子對抗裝備現在已經陸陸續續裝備了,資訊化條件下的體系作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特別是一批具有當今世界先進水準的新型坦克、新型戰車、遠端火炮,陸陸續續的實現裝備,陸軍實現了新的跨越,實現了具有全域作戰能力的新型陸軍,陸軍機關成立了。
海軍,我們國家擁有第一艘“遼寧號”航母已經在進行各種實驗,航母編隊已經建成,並且進行了跨海域的訓練,在香港回歸20週年紀念活動的時候,在7月8日、9日,航母編隊入境進行訪問,向香港同胞開放,展示我們國家戰略性裝備的面貌,非常振奮人心。
空軍,國産第三代戰機已經批量的裝備部隊,殲-10、殲-11、殲-15、殲-20現在都陸陸續續的裝備,殲-20屬於第四代戰鬥機,現在正在形成攻防兼備的空軍。我們國家工業實力已經邁上了一個大的臺階,為科技興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文字 裴希婷;攝像:王一辰 董超;攝影 董寧;導播 劉凱;後期 劉凱 裴希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