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彬:用舞蹈講述中國故事
 
嘉賓:王亞彬 中法文化之春推廣大使、國家一級演員、青年舞蹈家
時間:2017年6月19日14:00
 
中法文化之春推廣大使、國家一級演員、青年舞蹈家王亞彬    攝影 楊楠
 
    本期導視:習舞27年,王亞彬已蟬聯中國重要舞蹈賽事表演金獎,5次登上央視春晚,創建享譽國際的“亞彬和她的朋友們”藝術原創演出品牌,6個月內以主演和編舞身份連續兩次登上世界頂尖劇場“賽德勒之井”舞臺。王亞彬創作和演出的作品被世界認可,外國專業雜誌評價為“亞洲最重要的舞者之一”,英國國家芭蕾舞團在接受2017年舞蹈傑出成就獎頒獎時對她的貢獻表示感謝。本期節目,我們一起傾聽王亞彬用舞蹈講述中國故事。


從藝術創作開始與法國結緣

中國網:亞彬,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網的專訪。您是本屆中法文化之春的推廣大使。我們了解到,近幾年您在推動中法文化交流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具體的情況。

王亞彬:今年是作為中法文化年的推廣大使。這一次其實我推廣的主要的內容,一部分是當代舞的一些作品,還有一些是現代的藝術展。如果要説我和法國之間的關係,我覺得其實是從藝術創作開始的。因為最早的時候,大概在2013年,我們開始有了和法國藝術家的一些接觸,還有一些深入的創作合作。我們在2013年其實創作的作品《生長》,是我們工作室第五季的委約作品。在這部作品當中有法國藝術家的參與,並且在2014年的時候,我帶著這部作品到法國的不同城市進行演出。比如説像到法國的巴黎、第戎,還有蒙彼利埃國際舞蹈藝術節。因為在這些非常重要的城市和劇場演出的時候,我們也都受到了法國媒體高度的好評。因為比如説像我們在巴黎演出的時候,我們當時的演出一共是五場,劇院是La Villette劇場,每晚大概有2200人左右的觀眾來觀看我們的演出。我們的演出,這五場基本上觀眾都非常的滿,並且在比如説巴黎的Time Out將舞劇《生長》評為當月最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所以,我覺得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對法國的藝術家,對法國的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也從中對中法文化的交流做出了一些貢獻。

中國網:在這些交流和接觸中,您感受到法國文化的特質是什麼?

王亞彬:其實可能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我覺得我更多的是關注法國的藝術,尤其是舞蹈藝術,還有一些當代藝術。我的印象當中,法國是一個非常浪漫的國度,同時在文化藝術方面有著非常璀璨的經典。當然在文學方面也有很多非常棒的著作和作家。我覺得在深入交流的時候,也可以感受到法國文化藝術的豐富多彩,因為它不僅有適用於精英人群的非常高雅的藝術,同時它也有街頭流行的不同的藝術形式。所以,我覺得在我去到法國演出的前前後後,也去到了法國的一些重要的藝術聖地,比如説像盧浮宮、蓬皮杜,包括像奧賽這些重要的藝術聖地,去更加深入地看到他們在歷史上藝術的一些作品。

王亞彬接受中國網專訪,講述如何用舞蹈語言講述中國故事。   攝影 楊楠
 
      藝術激發一切美好,讓有才華的人相聚


中國網:您剛才談到的法國的這些特質,是否給您的舞蹈創作帶來一些融合或者創新的靈感?

王亞彬:其實我覺得藝術是激發一切的美好,讓有才華的人相聚。我們其實在合作的過程當中,不僅有法國的藝術家,還有比如説比利時著名的編舞家,還有來自波蘭、希臘的作曲家、舞者們。我覺得大家其實在一起工作的時候,就是一種很好的文化的交流,對於不同事物認知方面的交流。其實每一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對於自己的文化有著獨到的理解。就像我們在去創作《生長》的時候,我們也提出了主題——“生,我們從哪來;長,我們要到哪去”。但實際上我覺得在整個創作的過程當中,你可以看到不同背景的人有著自己的詮釋。其實作為舞者的這種職業和這種表演的特性,我們最後其實將這種文化交融成果展現在了舞臺上,同時也讓更多的世界上的觀眾看到了一種文化融合過後的創新的表達。比如説像我們的《生長》,比如説像我們2015年創作的舞劇《青衣》。其實我們在海外演出的時候,我覺得觀眾們看到了一部分他們熟悉的,同時也了解了他們所不熟悉的,但是他們渴望要了解的,比如説東方氣質,比如説中國的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經典的一些文化的元素,但實際上我覺得這是一種特別好的傳播方式。因為以藝術這樣傳播的方式,在創作的過程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一個溝通和交流,最後將成果展現在舞臺上。我覺得這種方式也特別容易讓更多的世界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接受。比如説我們在法國演出的時候,在蒙彼利埃國際舞蹈節有一個法國的女孩,她兩場演出都買了票,都坐在觀眾席的第一排,特別熱情、特別激動。你可以看到她對於東方氣質或者説中國文化的一種喜愛,同時她也可以接受當代的這種表達的方式。我們在蒙彼利埃演出結束的時候,當我們在謝幕的時候,現場2000多名觀眾以特別快的速度,幾乎是全體起立,響起特別熱烈的掌聲。蒙彼利埃藝術節的主席也向我們表達了敬意。因為他説像在蒙彼利埃舞蹈節這樣的一個這麼多年曆史當中,説在一場演出結束過後,有這樣多的觀眾全體起立,為一台作品鼓掌的盛況,他説確實是非常罕見的,恭喜你們。因為像《生長》、《青衣》其實都是由我們工作室來委約和製作的,只不過我們是邀請不同國度的藝術家一起來合作。我覺得其實在那一刻,我還是挺欣慰的,因為我覺得80後可以作為年輕的一代,可以通過當代的方式,將我們所理解的中國文化或者説是經典傳統的精華的東西,可以通過舞蹈的方式傳遞出去,並且可以讓西方的觀眾接受。我覺得這一點其實是讓我特別欣慰的。

中國網:也可以説藝術是一門超越國度的世界語言,只要能夠扣到人的心坎上,都能讓人産生共鳴,所以才能在巴黎的劇院中産生這麼大的反響。

王亞彬:對,是的。

舞劇《青衣》劇照    攝影  劉海棟(圖片由亞彬舞影工作室提供)


中國網:您作為中法文化之春的推廣大使,下一步您在推廣中法文化方面有哪些側重?

王亞彬:接下來我希望在未來的中法文化交流方面,可以和法國更多、更好的藝術家有一個更加深入的合作。因為我覺得人們其實有交流的渴望、了解的渴望,我覺得它才能夠構成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學習。所以,我希望在未來可以有和法國藝術家更多的合作,也希望以藝術作品的方式來體現這種交流、融合的成果。

以中國元素呈現世界故事

中國網:不僅是法國,您一直致力於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融合傳播。今年4月,英國國家芭蕾舞團憑藉《她説》獲得奧利佛獎的舞蹈傑出成就獎。您創作了其中一個獨立的舞蹈作品,成為該團歷史上邀請的首位中國編舞。您在這段舞蹈呈現中,將中國的絲帶、書法等中國元素融入到西方舞臺藝術上。將中國元素與西方藝術融合,這樣的創作初衷是什麼?

王亞彬:我們從2009年創建了“亞彬和她的朋友們”這樣一個舞蹈原創的演出品牌。在創作之初,我們其實希望以國際化的眼光去製作藝術品質非常高的舞蹈作品,也希望將世界上非常棒的編舞家、舞者、音樂家等人才引進到國內來,然後一起做深入的創作。同時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在國內的“亞彬和她的朋友們”這個平臺上創作出最好的中國創作的作品,帶到世界上去進行演出。實際上我們在有這個初衷的時候,我們基本上是以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就是以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還有一種方式就是以中國元素呈現世界故事。比如説像剛才談到的《生長》,其實我們是以當代舞創作的方式,融合了一些中國的元素。可能很多西方的媒體在這個當中看到了東方的氣質,包括可能他們演中所理解的關於氣息的運用,包括一些太極的元素。

另外一方面,像舞劇《青衣》,其實我們是以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為什麼説是以世界語言?首先它創作的風格上是非常具有當代性的。因為現在在世界舞壇這個範圍來看,其實當代性的舞蹈創作佔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我們也希望以一種容易交流的方式,然後去進行這樣的一種輸出。本身《青衣》其實從小説的語言上來講,其實也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舞蹈其實它也是一種世界語言,因為肢體語言其實在於我看來是沒有國度和邊際的,然後以國際的設計團隊來服務於中國故事。如果這樣理解,其實在2014年,我就收到了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的邀請,藝術總監塔瑪拉·羅霍向我發出了邀請,因為當時創作的背景是他們最新一季的演出季,是一個全球的女性編舞計劃,在全球的範圍內選擇三名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編舞。實際上他選擇我,其實也是希望説在作品當中可以看到一定的中國的元素。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同時也是我第一次接受到國際委約的項目。我選擇了美狄亞的這個題材,最後在舞臺上呈現的時候,她的名字叫《M-Dao》,“M”其實反過來就是女性的意思,Woman,“M”就是美狄亞,她第一個名字的縮寫。實際上在這一次的創作當中,確實融入了一些中國古典舞的元素和精髓,比如説對於氣息的運用,比如説對於一些手勢,還有身體動律的一些選取。因為這一次也是我第一次和古典芭蕾舞演員一起工作,我希望可以在舞臺呈現的時候,讓大家看到來自不同背景背後的一些內容。所以,在排練的過程當中,也向演員們傳授了一些中國古典舞的比較精髓的訓練方式和一些特別具體的細節。因為我覺得以中國元素來呈現世界故事,美狄亞可能是一個特別好的例子。因為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我希望比如説在音樂的配器上有一些中國的元素,在舞臺的制景上,我希望以絲綢來呈現美狄亞的世界。當然了,在舞蹈的形式上,我是選擇了一隻腳是穿足尖鞋,另外一隻腳是光腳,象徵著美狄亞特別強悍的一面,和她作為女性非常柔軟的一面。這個作品在倫敦著名的賽德勒之井劇院進行世界首演的時候,也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和高度的好評。像你剛剛提到的,他們在其中看到了絲綢的元素,看到了中國書法的這些元素。我在排練的過程當中,其實一定程度上也是將這種融合做到了一種最為合適的程度,演員們運動的這種方式,或有氣息,還有下沉的一些運用,到最後登臺的時候,其實都已經非常的圓潤,非常的自然。因為其他兩位編舞,他們創作的作品,他們所呈現出來作品的風格,其實還是和我相差甚遠,大家一看就是來自不同國度的。我覺得這其實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創作的嘗試。因為其實這一次的活動在今年4月份的英國非常重要的舞臺藝術奧利佛的頒獎現場也得到了驗證,因為英國國家芭蕾舞團,因為製作《她説》,還有另外一台新版的《吉賽爾》,而獲得了舞蹈傑出成就獎。

我覺得我是涉獵這個獎項的中國人,也是作為《她説》的主創之一,這也是對我的創作的一次非常大的肯定。我覺得這種以中國元素呈現世界故事的方式,其實是非常行得通的。然而這樣的一種創作方式,其實是我們在過去九年的時間當中不斷積累和摸索出來的。

舞劇《青衣》劇照    攝影  劉海棟(圖片由亞彬舞影工作室提供)


中國網:剛才您也提到了“亞彬和她的朋友們”這個品牌,這個品牌其實是您的工作室創作的年度舞蹈品牌,已經推出了七季。其實從第七季中,我們的觀眾也發現了,您的身份已經從以前的單純的一個舞蹈表演者已經轉變成了集創作、表演和製作于一身的多重身份。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對您來説最大的挑戰來自哪?

王亞彬:其實在做“亞彬和她的朋友們”的時候,您剛才説出了舞者這個身份以外,比如説編舞和製作人,其實早在前幾年的時候就開始了。只不過作為第七季舞劇《青衣》,我是第一次擔任導演。因為我覺得最早的時候,自己是一名舞者,雖然過去有一些全國重要的舞蹈賽事金獎的獲得,我覺得對於一個舞者來講,其實路還很長。而且作為一個舞者,當你想要表達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的時候,我相信她一定會逐漸由舞者這個身份向編舞發展。所以,到了第七季舞劇《青衣》的時候,我覺得我想要表達的願望足夠的強烈,我從舞者這個身份過渡到編舞,同時又擔任了導演。

在不同身份的轉換過程中,其實都是一個不斷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因為作為舞蹈的創作型的人才,不只局限于説是你是一位舞者,你只不過要非常好地呈現不同導演的其他人的想法的時候,我覺得你所要承載的是更多、更立體的,因為你不僅僅要對於自己在舞臺上的表現、表演去負責,你要對於整個劇的比如説創作,還有她的呈現去進行把握。作為編舞和導演,我覺得那是一件更加宏觀的、更加立體的、更加充滿挑戰的這樣的一種工作。因為我覺得我是對於想要做的一些事情,想要做的一些項目,是充滿著非常強的激情,我希望把它們做得更好一些。所以,在第七季的時候,雖然説中間確實是有一些困難,但實際上我覺得我們從“亞彬和她的朋友們”系列09年開始,一直做到現在,9年的時間裏面,我們幾乎遇到了所有在演出方面、創作方面可能遇到的困難,但實際上我覺得只要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我覺得任何的困難都不是困難。

舞劇《M-Dao》劇照。 (圖片由亞彬舞影工作室提供)


最好的作品是下一個作品

中國網:剛才您也提到了,其實您一直在探索用舞蹈這樣一種語言來展示中國形象,來講述中國故事。在您探索的過程中有哪些收穫?

王亞彬:一定程度上來講,只要是你真心的付出,我覺得就一定會有收穫。你比如説像我們在2013年委約比利時編舞家西迪·拉比·徹克奧維一起製作的舞劇《生長》,在國際的舞臺上巡演的時候受到很多媒體高度的讚譽,以及各國觀眾的喜愛,包括像舞劇《青衣》,也是根據作家畢飛宇老師的同名小説改編的舞劇,我們到現在已經演出了將近50場。我們在6月份和10月份還要到以色列的國家歌劇院以及挪威的歌劇院進行赴外演出。當然我們在去年4月份的時候,已經帶著這部戲走出國門,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之春的舞臺上進行了演出,也是受到了很多好評,現場的觀眾也有潸然淚下的,因為他其實雖然看到的是一個中國故事,但實際上我相信他也懂得了這樣的戲,懂得了這樣的一個中國故事。然後再到去年的英國國家芭蕾舞團對我的國際委約以及今年奧利佛舞臺傑出貢獻獎。這一切對於我來講,其實已經是非常好的收穫了。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是特別豐滿的一個學習的過程。因為我始終覺得作為舞蹈創作型的人才,其實你在不斷地向前走,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學習的過程。學習、探索的過程其實我覺得是充滿快樂的,當然也充滿挑戰。因為我總希望最好的作品是下一個作品。其實人最難超越的是自己。所以,我覺得當你有一定收穫的時候,更要特別冷靜地、清晰地去看待這一切。我希望以一個80後的舞蹈創作者的身份,可以為中國的舞蹈添磚加瓦,也可以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做出最好的作品。

舞劇《生長》劇照。  (圖片由亞彬舞影工作室提供)


全情投入才能創作出好作品

中國網:作為一名中國的舞者,我們肯定是希望中國的舞蹈能夠不斷地向前發展,並且能更多地呈現在世界觀眾的面前。在推動中國舞蹈向前發展不斷走向世界這方面,下一步你有哪些打算?

王亞彬:我有時候就在想,在某些時刻我覺得我特別像一個小瓦片,在中國舞蹈史當中去填補一個又一個空白。比如説像奧利佛的舞蹈傑出貢獻獎,包括像舞劇《青衣》,一個人的工作室創作和演出這樣多的場次,包括像《生長》,我們是第一個委約世界著名編舞,並且作為聯合製作進行世界巡演的這樣一個舞團,包括英國國家芭蕾舞團邀請到的第一位中國編舞。我覺得其實我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沒有想那麼多,我就是希望可以遇到自己感興趣的題材、感興趣的故事,然後通過不同的藝術方式,集合最好的藝術人才去進行創作。我相信只有這種全情投入,才能做出非常好的藝術作品。這樣的藝術作品當呈現在世界觀眾面前的時候,我想可能就是去展現了中國舞蹈的風采。

其實我們在未來的規劃當中還是有幾個非常重要的項目要做的,比如説像明後年的關於絲綢之路主題的新的舞劇的創作。包括像舞劇《青衣》舞蹈電影的拍攝。包括像推廣舞蹈,讓舞蹈走進更多普通人的身邊。我覺得其實這一些都是我們下邊要一步一步去進行完成的。當然眼前是正在做舞劇《青衣》的全國第三輪的巡演,我們6月份、10月份要去以色列和挪威,我們在7月份還有9月份,還有國內的很多場次的演出。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會去做一些舞蹈藝術方面的講座,讓更多的人了解舞蹈、走進舞蹈。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 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主持:裴希婷;攝像:劉哲 劉凱;攝影:楊楠;後期:劉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