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琛:編劇必須接受影視劇轉型升級的挑戰
 
嘉賓:張永琛 著名編劇、派樂影視傳媒董事長
時間:2017年5月4日

曾為《京華煙雲》、《像霧像雨又像風》、《末代皇妃》等電視劇創作劇本的著名編劇張永琛被媒體稱為當今中國最具實力的四大編劇之一。他的電視劇劇本《紅處方》曾獲得電視金鷹獎、飛天獎和五個一工程獎三大獎項。兩年前,張永琛創辦了派樂影視傳媒,將好萊塢編劇工作室的創作模式引進國內,如今,派樂傳媒簽約23個編劇工作室和100余名成熟編劇,張永琛正竭力打造“中國第一編劇團隊”。今年,他擔任現象級IP大劇《孤芳不自賞》的總編劇和出品人,實現了又一次的跨界。

中國網:張老師您好,非常感謝您作客《中國訪談》!

張永琛:你好!  

著名編劇、派樂傳媒董事長張永琛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   攝影:李佳


中國網: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編劇可以説都是一個核心,那麼在您看來,一個好的編劇應該具備哪些能力呢?

張永琛:一劇之本,我們説了多少年了,一直在追求好編劇、好劇本,每個大導演都一樣,其實每個大導演都在尋找最好的劇本,最好的編劇。派樂現在已經簽了100多名編劇,在實際挑選編劇的過程當中,我自己是本著這麼一個原則,這大概是一個好編劇所需要具備的素質吧:比如我特別看重好編劇講述故事的能力,這可能是基礎,有的編劇從基礎上很完善,但其實講出來的故事並不好看。我希望編劇首先會講故事。第二,這個故事能講到什麼樣的層次很關鍵。這裡麵包含著兩個,一是創意新,有新的創意,二是也可能我以前是作家出身,寫過小説,我對故事的文學性特別在意。在我看來,一個好編劇需要具備會講故事,要有新的創意,要具備文學性,這是我挑選編劇或者對一個編劇最起碼的要求。

中國網:這幾條標準可以説是您挑選編劇的一個門檻,也是評判一個編劇是否優秀的標準?

張永琛:是的,現在很多編劇説實話想達到這三個層次有時候很難,比如有的時候是科班出身的編劇,他本身從創作技巧上沒問題,他在學校裏學到的創作技巧,包括分場景,對場景的調度,節奏的把控都不錯,但有時候在創意點上不好,都是走的一些套路。我是特別希望創意新一點兒,文學性強一點,哪怕技術上稍微差一點都沒有關係,那是後面可以再調的。

中國網:會講故事,有創意,包括文學性強。

張永琛:新的創意。

中國網:這幾個標準看似簡單,沒有一個具體的指標,但其實對於一個編劇來説都是一個很高能力的要求。

張永琛:對。

主持人:最近,《人民的名義》廣受好評,您是如何看待這種講述主旋律的作品的,有沒有嘗試這方面的創作?

張永琛:主旋律的作品,我以前創作也算比較多。像獲過飛天獎、金鷹獎的《紅處方》,當年也是當主旋律作品去創作,前年也創作了一部《碧海雄心》,是中國首部揭秘海上救援故事的一個電視劇,現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正在排播。從我個人創作來説,我挺喜歡這個主旋律作品的創作,因為我覺得它能夠給社會帶來正能量,也特別喜歡看,像《人民的名義》最近播得這麼火,我也算是很熱情地追劇的粉絲,每一集都看了。這個劇也稍微有點個人的情感在裏邊,導演李路是我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多年來我們倆一直期待著合作。他從這部劇開始一直到播出,歷經了這麼多所謂的“磨難”最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也是為李路感到高興,而且這部劇確實在現實題材當中具有它的震撼力。比如我看的時候,作為一個編劇經常會忘掉我是編劇在看這部劇,説句實話,一般這種時候很少。我一般看電視據包括看一些美劇大部分都是通過一些編劇的視角,我看這部劇喜歡它什麼,我要研究它什麼,或者要學習它什麼。但是《人民的名義》不是,我經常是作為一個粉絲去看。

中國網:去享受這個觀劇的過程。

張永琛:對,裏面的表演,尤其是老戲骨,像張豐毅、張志堅這些老戲骨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演員,當然這裡面張志堅、陸毅我都有過合作,也算是老朋友吧,看他們的戲可能格外感受不一樣。

著名編劇、派樂傳媒董事長張永琛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   攝影:李佳


中國網:現在一個電視劇的主流是IP劇和網路劇,您怎麼看待目前這種IP劇和網路劇對於編劇行業的衝擊呢?編劇應該如何更好地去適應這種潮流?

張永琛:這個説來可能是目前編劇界的一大痛處。整個社會這種急劇的變化可能不光光是影視界、編劇界,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其實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升級換代的問題,編劇界也一樣,其實影視界也一樣。我前天聽到一個觀點,我自己感到有些震驚,網際網路企業的員工都感覺自己是傳統媒體,現在一些新媒體的崛起,包括手機App的崛起,各種自媒體的崛起,一下就把過去傳統的媒體擠的大半個江山全部失掉了。但從整個社會發展來講,這是令人振奮,令人驚喜的社會進步,隨著科技進步,肯定要走向這一步。影視界也一樣,電影、電視劇目前正處於轉型升級的一個關口,包括網劇的崛起、IP的崛起,它會給編劇帶來巨大的挑戰和壓力,這是沒有辦法的。派樂也為此迎接這種挑戰,而且我們目前招收的編劇都非常年輕,也是因為這個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我們編劇大部分都是不到30來歲,有的是從網路來的。

中國網:以年輕人為主。

張永琛:完全是以年輕人為主,40歲以上的編劇都很少。其實它不光是IP的興起,包括傳統題材的創作上,其實都是帶來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的創意點以及創作技法,比如兩三年前沒有周播劇的概念,現在大批的周播劇在興起。周播劇和傳統電視劇的結構方式,包括節奏上的要求把控完全不一樣,就是個升級版。如果你想在這一行走下去必須接受這種挑戰。當然,這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也需要各種知識的儲備。

中國網:可以説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我們生活方式、閱讀方式的改變,這種潮流的更新換代速度是越來越快的。

張永琛:越來越快。像上海的蘇曉,我很欽佩的一個業內的行家,他每年都有“十問”,今年的“十問”裏,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他不再叫電視劇了,叫劇集。為什麼他要這麼叫呢?也是隨著網際網路時代快速的發展,目前我們所説的電視劇這個概念,包括一集45分鐘、46分半左右都有相對固定的模式,手機終端出現之後,包括這些時間上的概念,每一集長度的概念一直到它表現形式上可能都會有所變化,它是根據這個技術的發展或者最大眾化的收視習慣去調整,去改變。以後可能我們再看電視劇,它一集就不是45分鐘、46分鐘,有可能是20分鐘一集,有可能就10分鐘一集,12分鐘一集。如果走到那個時候,你作為編劇對一集劇本的掌控量那就得改變,不改變他就得被淘汰。

張永琛:編劇必須接受影視劇轉型升級的挑戰   攝影:李佳


中國網:可以説隨著我國電視劇産業發展,像過去我們更多是引進一些外來電視劇,像韓劇、日劇、美劇、英劇等等,在國內都有非常大的市場。目前隨著我國電視劇産業發展和電視劇産量增高,我們也有越來越多電視劇走出國門,走向了海外,根據您的了解,國外的受眾對於我們國産劇有個怎樣的反饋?他們的接受程度是怎樣的呢?

張永琛:據我所知,像中國的電視劇真正在海外引起巨大反響的不多,不是説沒有。像當年的《還珠格格》在東南亞一帶比較有反響,《三國演義》也是在東南亞,尤其在日本、南韓是比較受歡迎的。真正走向歐美的中國電視劇確實不是很多。當然,這裡面有文化上的差異,也與過去歐美人對中國缺乏了解缺乏興趣有關。最近這些年,他們對中國越來越感興趣,越來越渴望了解了,包括學中文熱,都會帶來對中國電視劇或者對中國影視劇巨大的興趣。當然,反觀我們自己是不是做得那麼好,我覺得目前看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尤其在電視劇界。電影界有些獲國際獎,都做得不錯。作為電影或者電視劇,希望人家接受,你就得具有一種普世的價值觀,恰恰是在這方面,我覺得我們電視劇方面的創作上還是很有發展空間的。

中國網:我們知道派樂也和國外有一些合作了,那麼我們未來的思路是怎樣的呢?

張永琛:派樂去年在海外建了一個編劇工作室,像《郵購新娘》的編劇斯蒂文,《虎膽龍威》的編劇都是在這個工作室,我們現在也正在和《越獄》的編劇在談合作。我們是希望走出這一步。跟好萊塢的編劇合作。我自身有這樣幾個期待:第一,希望能利用他們的經驗為中國的電視劇的劇本進行創作,也算是大家合作一把;第二,也確實是想借鑒他們的創作經驗,包括他們團隊合作的模式和經驗。其實派樂目前很多工作室有採取和他們完全一樣的模式,比如推行編劇本身擔任執行製片人,他從抓項目開始,一直到項目的最終播出都是由這個編劇來負責。

中國網:賦予編劇更多的權力和責任了。

張永琛:是的,其實我們派樂想給編劇搭建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供他們去施展才華。

中國網:給他們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

張永琛:對。

中國網:我們知道您創辦了派樂傳媒編劇團隊,初衷是什麼呢?目前,這個團隊發展狀況如何?比如資本運作方面,我們有什麼計劃?

張永琛:創作派樂之前其實我做過幾年編劇工作室,當時編劇工作室是想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侃侃劇本,一起進行創作。但後來人員發展越來越多,一直髮展到二十幾個人,有的人甚至把挺好的工作全都給辭了;有的是夫妻檔,就把工作也給辭了,就從外地到天津來了。反過來是給我一種責任和壓力,得為他們的未來著想。

中國網:要對得起大家的信任。

張永琛:對呀!像人家把工作給辭了,五險一金怎麼辦?我想乾脆我成立個公司吧,起碼我得給他們把五險一金交了吧。但後來隨著整個影視市場的變化,就想乾脆做一個正規的(公司),目標是和資本市場接軌,説白了就是完全按照一個上市公司的標準去做一個正規的公司。這樣會給編劇帶來更多的期待和踏實感、安全感,因為你是一家要往上市走的公司,它不是一個草臺班子,所以,大家在這裡面工作會感到一種非常踏實的感覺。我們公司要説各方面的福利待遇肯定是中國所有公司裏對編劇最好的,他們有五險一金,有月薪,稿費照拿,該在市場上多高的稿費標準,我們只高不低,最關鍵的還有股權激勵,做出業績可以換股權。這樣我想搭建一個最好的編劇平臺,而且這個編劇平臺不僅僅是面向中國的編劇,在更大的範圍內,我們現在正在接洽的像海外一些編劇也正在談。這個編劇平臺最終是要走向一個,你把生活上的事兒,把你的未來都交給我,你作為編劇只需要去寫好作品,寫好劇本就行了。

中國網:就為編劇提供非常豐富的物質條件,他們不再擔憂基本的條件,而用更多的精力創作出更好的劇本給大家。

張永琛:因為我自己本身是編劇出身,我知道有很多編劇,當然不都是,有的編劇能力非常強,像帶劇組或者做別的都可以,但有很大一部分編劇生活能力是很差的,包括我自己,好像除了會寫字之外,會敲字之外,會寫劇本,可能別的方面都不是太行。我想在這些方面為編劇提供更好的條件。當然,這是最基礎的,當時這促成想盡力建立一個編劇公司。再往深裏走,也有更高的要求。像兩年前也和現在一樣,正是面臨著影視市場編劇這塊的轉型升級。所以,我想要是想緊跟這個時代,或者引導這個影視市場,必須進行規模化或者團隊化的編劇創作模式,其實是把好萊塢的創作模式給引進來,這在中國是第一家公司。到目前為止,當然也有一些問題存在,但發展是超乎我當初的想像,非常快,而且市場對派樂劇本的需求量現在是供不應求。

著名編劇、派樂傳媒董事長張永琛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   攝影:李佳 


中國網:我們編劇團隊成立以來,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績,下一步還有哪些作品即將跟觀眾們見面呢?

張永琛:現在做了一些劇本,有些拍了,有些正在拍。比如上海新文化的《軒轅劍》,那是個遊戲改編的劇本,這個劇本是我們派樂一個特別二次元的團隊做的,做得非常好。這個戲拍完了還沒有開始播。這個團隊又接著做了一個天下霸唱的《摸金玦》,也是他們剛做完本子,在籌備拍攝。還有個團隊是做主旋律的《碧海雄心》,是講海上救援的,場面非常值得期待。這是我們國內現實題材當中很少動用這麼大的特技量的,而且特技團隊是從好萊塢請過來的,央視看完之後也都感覺非常不錯的一部現實劇,謳歌現代英雄。

還有我們派樂投資主控,派樂發行的《孤芳不自賞》,《孤芳不自賞》是去年我們主要做的一部大劇,當然,在市場上我覺得是取得了一定的反響。這個從劇本運作開始一直到組織拍攝,選導演,選演員,整個過程都是在派樂主控的。還有很多,像《我的愛情撞上了戰爭》,這是在北京臺已經播了的劇。目前在籌備拍攝的還有一些。

中國網:由過去單純地進行劇本創作到現在要運作一個編劇團隊,您認為,對您個人而言,有哪些比較不同的地方呢?您是如何做到兩者兼顧,因為過去的精力,只顧劇本創作就可以了,現在您既要帶領團隊往前走,還要再經營這個團隊,您個人還要保持創作的時間,您是如何兼顧的呢?

張永琛:説實話,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時候很累,但累並快樂著,這是實實在在的。其實我確實感到很興奮,原來我是喜歡創作作品,因為我是個編劇,特別明白一個編劇在這個市場只有靠自己的作品去説話,離開了作品你什麼都不是。以前在這個圈子裏如果説還有一點影響或者觀眾還能記住點什麼,他其實記住的是作品,像《像霧像雨又像風》、《京華煙雲》、《末代皇妃》、《紅處方》等等。現在我仍然是在創作,現在所要創作的作品是一家劇本公司,是要帶領一百多個編劇。

中國網:責任更大了。

張永琛:對,它不但是責任,我是把創辦派樂這件事兒也當作創作作品一樣進行創作,包括它的運作模式,對編劇的選擇。

中國網:這也是一個創作創新的過程。

張永琛:一樣,都是創作。我把原來單純面對電腦創作的那份快樂放到目前創作派樂上。派樂,至少在中國是沒有過這樣的公司,編劇怎麼去管理,和你們網際網路公司,一些新的公司,別的公司管理都不會一樣。因為它需要創作,以創作為主。包括他們上班的時間,吃住行可能都不太一樣。我們有的編劇走著走著路,在平路上就會摔倒,把牙給摔掉,這聽起來像個笑話,但編劇已經進入到創作狀態。所以整個團隊,包括我們公司該為編劇提供怎麼樣的服務和保障?這都是一些挑戰。

中國網:都要考慮得到。

張永琛:都要考慮得到。尤其現在市場變化這麼快,我們的目標是要走上市之路,整個的管理還得按照上市公司的標準去要求,它不再是個草臺班子,也不再是個普通的公司。

中國網:那對編劇團隊的打造和發展,您有什麼長期的目標、發展,或者您的願景是什麼呢?

張永琛:我們就説短期三年之內,我是特別希望,簽約到我們派樂在北京、天津、上海這三大城市的編劇團隊的編劇至少要達到300(人)以上。中國目前活躍的編劇也就在200-300(人),我是想把一些有創造力的好編劇全部簽到派樂來,這是目前我們實體方面。

另外,我們正在籌備一個網上編劇學校,如果線上開始之後,那派樂的編劇可以遍佈全世界了。現在包括美國還有幾個編劇團隊在和我們聯繫,這是從隊伍上。如果從作品上來説,我是更希望如果説每年在各個門類,各個類型的電視劇前十名當中都要有我們一半以上的作品,那派樂的價值就太大了。

中國網:感謝張老師為我們分享我們編劇創作以及編劇團隊運作的經驗和故事,感謝您!也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張永琛:謝謝!謝謝大家!

(結束)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 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鄭海濱  主持人:佟靜  導播:劉哲  攝像:王一辰、劉凱  攝影:李佳  後期:劉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