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17年全國兩會特別報道。中國網的記者在駐地採訪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他就如何推進環境保護制度創新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您認為近兩年來,我國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有哪些比較突出的制度創新,取得了怎樣的成效?解決了哪些問題?
楊衛:
我們國家這幾年在環保的立法上面,應該説是進展很大,《環境保護法》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水污染法》、《大氣污染法》紛紛出臺,可能不久以後《土壤污染防治法》也要出臺。污染防治四梁八柱性質的法律架構基本形成了,在這方面有所建樹。
另外,從整個社會公眾對環境污染的認識,以及我們每一個人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來講,這幾年都非常有進步。這一點,我覺得無論是我們國家的環境保護部門,還是地方的各級政府,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我作為人大環資委的一名委員,體會到這幾年的進展,同時,也體會到我們任務的艱巨和重大。
中國網:
目前我國很多地方也在進行著環保督察,您認為未來如何讓環保督察落到實處,真正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
楊衛:
環保的督察、檢查是全國各個層面都應該進行的,因為環境污染可能發生在各種各樣的地方,對藍天的污染大家都看得見,但對地下水的污染大家可能看不見,但是過一陣子以後,可能有的老百姓就發現自己所在地方的水質變壞了,井裏的水不能喝了,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中國網:
近些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大氣十條》、《土十條》等環保制度方面的一些措施,您認為這些措施對於我國的環境保護産生了怎樣的作用?還面臨怎樣的問題和困難?
楊衛:
推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整體來講,我們國家現在水環境在逐漸朝好的方向走,可以探測到斷面上劣五類的水在減少,這個也是事實。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二類的水從斷面上來看也在減少,現在反而是三四類的水在增加。也就是説,對劣五類水整治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原來就非常清澈的水的進一步保護,不要先污染,再治理。
中國網:
還是要先注重保護,不應該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了。對於下一步我國創新環保制度,您還有哪些建議和期望?
楊衛:
建議和期望很多,我們應該進一步健全這方面的法律和有關制度。每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和生活在我們這片國土上的所有人,都應該把保護我們的水,我們的大氣,我們的土壤,我們的地下水,作為個人應負的責任。有的時候我們幹事兒不能太任性,不能是自己覺得怎麼好就好,要想到子孫萬代的幸福。
中國網:
今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將“打響藍天保衛戰”列為下一年的一個工作重點。自從PM2.5設定到監測範圍中之後,霧霾問題一直是大眾關心的熱點。但就近幾年來説,霧霾還沒有得到一個根本性的治理,您認為原因在哪?我們下一步應該如何更好地治理霧霾問題?
楊衛:
霧霾問題不是一個兩三年就能治理好的問題,“藍天保衛戰”是一個跨時很長久的戰役。舉例説明,英國倫敦的霧霾,美國洛杉磯的霧霾,他們的治理都花了五、六十年的時間。想要北京三年就沒有霧霾了,這個對我們治理霧霾的困難有點估計不足。從目前中國的情況來看,我們現在已經承諾了國家碳排放要在2030年達到峰值,到峰值以後才會出現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幾年就消除霧霾,從霧霾的來源這一點看,我覺得是無法做到的。
我們常説一句老話叫“天有不測風雲”,有時候天氣的條件比較好,霧霾擴散的情況比較好,我們能看到藍天白雲;有的時候靜穩天氣出現了,這時候霧霾就會比較嚴重。從統計的指標來看,從2013年到現在,細顆粒物的污染還是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個使我們看到了一些曙光,但是真正要想實現這樣的目標,還是任重道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