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活動標題
活動描述
文字內容:
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收看!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被譽為二十世紀“最令人神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以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為標誌宣告勝利結束。歷時兩年,中央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的艱難險阻。在長征過程中,僅紅一方面軍就翻山越嶺18座,跨過大河24條,歷經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里,到達陜北。長征的勝利,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成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捩點。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中國訪談節目帶您回顧崢嶸歲月,弘揚長征精神。
本期節目我們特別邀請到軍事博物館研究員、軍史專家姜廷玉為您解讀。
2016-09-20 11:04:43
首先,想請您為網友梳理一下紅軍長征的歷程以及當中的一些重要的轉捩點。
2016-09-20 11:05:06
紅軍長征是在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紅25軍,從大江南北這些地區向西北的陜甘地區進行戰略轉移的一個戰略行動,被稱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1934年10月由於國民黨軍重兵的圍剿,由於“左”傾教條主義領導者錯誤的戰略指導,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所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當時中央紅軍出發的時候是8.6萬人,有5個軍團,2個中央縱隊一起進行長征。由於在長征前中央派人,派何長工,潘漢年同廣東的地方軍閥陳濟棠進行談判,達成了“讓路”這樣一個協議,所以紅軍在突破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鎖線的時候比較順利。當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的時候遭受了重大損失,因為這個時候國民黨在湘江佈置了重兵對紅軍圍追,紅軍損失很大,就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左傾錯誤的戰略指導使紅軍受到這麼大損失,紅軍當時是想到湘西去跟2、6軍團會合。當蔣介石發現了紅軍這個意圖以後派了很多的重兵進行堵截,張網以待,在這種情況下再到湘西去就很危險。所以毛澤東在通道會議上就提出要轉兵,要到貴州去,要到敵人兵力比較薄弱的貴州去,後來在黎平會議上中央就接受了這個建議,決定轉兵向貴州去。這之後紅軍又強渡烏江,攻佔了遵義。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這也就是歷史上稱的“遵義會議”。這次會議批判了“左”傾錯誤的領導,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實際的領導地位,當時增選了毛澤東為常委。遵義會議使得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被接受,在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在我黨歷史上,我軍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捩點。
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等的領導下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巧渡金沙江以後基本上就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堵截,由“被動”變“主動”,這也可以説在軍事上是一個轉捩點。
2016-09-20 11:05:32
1935年的3月份為了配合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紅四方面軍發起了嘉陵江戰役,嘉陵江戰役後四方面軍也開始了長征。
1935年的6月一、四方面軍就會師了,會師以後就確定了“共同北上”這樣一個戰略方針。會師以後中央紅軍和四方面軍就編成了左右兩路紅軍,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領導右路軍,朱德、張國燾在左路軍,分左右兩路北上。後來張國燾反對中央的“北上”方針,主張“南下”,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一方面軍的主力1、3軍團單獨北上。
1934年11月的時候鄂豫皖的紅25軍根據中央的指示離開了鄂豫皖根據地,也進行了戰略轉移,他們這支紅軍到了鄂豫陜創建了根據地,得到了發展壯大。後來他們又為了配合中央紅軍的行動,1935年的9月份到達陜北的永平鎮,就和紅26、27軍進行會合,劉志丹領導的這個部隊,編成組成了紅15軍團。黨中央率領的中央紅軍後來成為了陜甘支隊,于1935年的10月到達陜北,和紅15軍團會合,之後勝利結束長征。
四方面軍南下以後經過幾個戰役受到很大損失,特別是百丈關以後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後來1936年的7月就和2、6軍團會合,共同北上。1936年的10月9號和中央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合。
紅2、6軍團1935年的11月從湘鄂川黔根據地出發進行長征,他們這個長征剛才講到了,他們和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合,會合以後2、6軍團和紅32軍就編成了二方面軍,二方面軍繼續長征,1936年的11月22號到達了將臺堡會師和一方面軍會合。
至此以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為標誌,長征勝利結束。
2016-09-20 11:06:31
剛剛您給我們梳理了一下紅軍長征的整個的歷程,我們想請問紅軍長征的決定當時是如何做出的,當時是在一種什麼樣的歷史背景和環境下去做了這樣一個決定,有沒有做一些相關的準備工作呢?
2016-09-20 11:06:41
1933年的9月國民黨蔣介石調動了50萬大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五次“圍剿”,剛才也説到了,由於“左”傾教條主義領導者錯誤的戰略指揮,當時主要是博古和李德錯誤的指揮,使得五次反“圍剿”不斷的失利。特別是1934年4月廣昌失守以後形勢非常嚴峻,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腹地進攻。這個時候已經感到五次反“圍剿”取得勝利的可能不大了,在這個時候中共中央曾經給共産國際發了電報進行請示,要求要戰略轉移。共産國際于6月25號回了電報,同意中央紅軍為了保存力量進行戰略轉移,但是也表示在中央蘇區還可以動員力量,還有可能在中央蘇區進行發展,不要驚慌失措,共産國際基本同意了這個。
中央蘇區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到了7月份為了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調動敵人,派紅,7軍團以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名義北上來調動敵人,8月份又叫6軍團西征,一方面是調動敵人;另一方面為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路。由於7軍團、6軍團的兵力有限,並沒有調動敵人對中央蘇區的進攻和壓力,所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就決定要提前進行戰略轉移,原來計劃是10月、11月,後來在9月份就進行了準備,進行戰略轉移。10月10號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
這個戰略轉移有沒有準備呢?目前史學界有幾種説法,一種是認為沒有準備,倉促出擊;還有一種認為是有準備。但是現在分析起來看可以這麼説,是有準備,但是準備的不充分。
做了哪些準備呢?像剛才説的向共産國際進行請示,當時還擴大紅軍,確定戰略轉移的目標當時向湘西2、6軍團轉移。當時對紅軍長征轉移以後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和黨組織也進行了初步的安排,成立了中央蘇區中央局,成立了中央政府辦事處,並且將各個縣原來的軍事部改成遊擊司令部。總的來看是進行了一些準備,但是準備的不充分。這個事兒當時只有上層的少數人知道,中央政治局會議都沒有討論,也沒有進行認真的思想動員和軍事動員,在好多紅軍的指揮員包括上層對整個的戰略轉移的意圖不太清楚,後來出現了長征初期遭受的一些重大損失。
總的來説是“有準備”但“準備不充分”,是倉促出動。
2016-09-20 11:06:52
從您剛剛給我們梳理的這樣一個線路圖面來看長征總的過程是非常艱難的,而且途徑的也是地理和氣候環境極其惡劣的地區。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這樣一條這麼艱難的路呢?
2016-09-20 11:07:05
紅軍,中央紅軍、各路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在交通要道、一些大的城鎮都有國民黨軍重兵駐守,他圍追堵截,你要走的一些交通要道,大的城鎮損失會更大,有危險。所以,我們這個戰略轉移基本都是選擇那些交通不便,國民黨兵力比較薄弱的地區,有時走山路,走偏僻的地方。
剛才説到中央紅軍原來想到湘西去和2、6軍團會合,當國民黨知道這個意圖以後,中央經過毛澤東的力主轉兵,中央就決定要避開這個重兵把守、張網以待的湘西到貴州去。貴州國民黨統治的兵力相對比較薄弱,貴州也相對比較落後,到這個地區容易建立根據地。
渡完金沙江以後準備要北上跟四方軍去會合,那走什麼道呢?當時有兩條道,一條道就是從雅安這面過去,但是這條道是有國民黨重兵駐紮把守,如果奔這兒走會遭受更大損失。後來就決定走另一條道,就是冕寧,彝族居住的這個地區。這個地方雖然道路交通不便,彝族和漢族還有些對立情緒,因為國民黨過去一個是宣傳,一個是欺壓彝族群眾,我們還是決定走彝族區,後來經過劉伯承總參謀長和彝民的小葉丹結盟,使紅軍順利通過了彝族區。
過了大渡河以後要和四方面軍會合,會合走哪兒呢?後來也選擇了比較偏僻的雪山草地。雪山草地雖然很艱苦,很難走,但是它沒有國民黨的重兵把守。當時大雪山都四、五千米,很高,上邊雪、風都非常艱難,鳥都飛不過去,在這種情況下紅軍爬雪山,紅軍過草地。
雖然付出了一些代價,一些犧牲,有些紅軍戰士就犧牲在雪山上了,有的是凍死,有的陷入了雪谷裏。有一次過雪山的時候雪山上邊戰士們休息,醒了以後有的都凍僵了,有的都凍死了。有一次就發現雪山裏伸出一隻胳膊來,還攥著拳頭,後來把這個拳頭打開一看,這裡邊有一個黨證和一塊銀元,上邊寫著劉志海,中共黨員,1933年入黨。這就反映了在這種艱苦的情況下,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我們黨員還想著黨,還有堅定的革命信念。過草地就更艱苦了,幾百里方圓的草地遍地是沼澤,一不小心就陷進去。在草地上沒有吃的,糧食吃完了就挖野菜。前面的部隊把野菜挖完了,後邊的野菜都沒有了,後來就吃皮帶、皮包,很艱苦。在過草地的時候僅營以上幹部就犧牲了50多位,在長征當中比較艱苦。
2016-09-20 11:07:13
我們也知道毛澤東主席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當中也説到,“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如何去理解這樣一句評語?您認為這樣一句評語當中所包含的長征精神的內涵是什麼呢?
2016-09-20 11:07:42
毛主席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講話當中高度評價了紅軍長征,把紅軍的長征比喻為宣言書、播種機、宣傳隊,這是對紅軍長征的高度評價。
長征是“宣言書”,它就説明瞭紅軍長征宣告了紅軍是英雄好漢,向全世界宣佈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的失敗而結束。
長征是“宣傳隊”,紅軍在長征經過的地區廣泛宣傳群眾、發動群眾,宣傳中國共産黨和紅軍的主張,像我們紅軍長征每到一地,特別是到一些地區,到群眾中去宣傳,到群眾中去鼓動,咱們紅軍中都有宣傳隊,通過貼標語,通過演節目,像女紅軍在長征中充分發揮了她們的文藝宣傳作用,使廣大的人民群眾了解了我們共産黨和紅軍的主張。
長征是“播種機”,紅軍長征在它所經過的地區幫助群眾,組織工農武裝,建立工農政權,就是蘇維埃政權,還留下了一部分紅軍和當地群眾相結合堅持鬥爭,播下了火種,為以後革命的勝利留下了種子。
所以毛主席説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對紅軍長征這重要意義給予了高度評價。紅軍的長征它不僅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紅軍廣大指戰員用血與火鑄造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通過毛主席的評價也折射反射了長征精神。
另外,從整個長征的進程來看也鑄就了這個偉大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很重要的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怕流血犧牲,不畏艱難困苦的革命精神。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這種路線、做法,還有密切聯繫群眾,和廣大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這種群眾路線。我感覺長征精神最核心、最主要的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
2016年7月18日,習總書記到寧夏固原專門到將臺堡去參觀了紅軍會師紀念館,在參觀紅軍會師紀念館的時候他就講,長征創造了中外的歷史奇跡,革命理想高於天,不怕犧牲去爭取革命勝利,面對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敵人敢於勝利,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內涵,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
所以,我們今天要宣傳紅軍長征的英雄事跡,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緬懷先烈,不忘初心,要走好新的長征路,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2016-09-20 11:07:51
非常感謝老師您今天給我們詳細的解答,也再次感謝您今天作客我們的節目,謝謝!本期節目就到這裡,非常感謝各位的收看,我們下期節目再會!
2016-09-20 11:08:05
(責編 裴希婷/主持人 黃婉晴/攝像 劉哲 王一辰/導播 周珊珊/圖片 倫曉璇/後期 王宇迪)
2016-09-20 11:08:15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圖片大圖:
中國網 倫曉璇
中國網 倫曉璇
中國網 倫曉璇
中國網 倫曉璇
中國網 倫曉璇
中國網 倫曉璇
中國網 倫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