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非要找專家?醫生水準到底如何?

詹積富:我到農村基層去調研、監督,看了以後,確實心裏很酸。現在我們老百姓都已經被不正確的醫療行為誘導到“錯的變成對的”。凡藥三分毒,國外把輸液都當成小手術,現在我們基層的私人診所,特別是村一級乃至到鄉鎮衛生院,患者根本不知道亂輸液會帶來多大的危險。所以我在這裡呼籲對藥害要加大宣傳,我們有關部門一定要從“人民為上”這個角度,去高度重視,去宣傳。有一些農民不喝雞湯,而是去挂氨基酸,隨便一點小感冒,他就去吊抗生素,現在基層醫療叫“三素一湯”,這是非常普遍的。對於這种醫療方式,我是表示擔憂的。

中國網:梁主任是不是也有一些補充?我知道您之前在採訪中説大眾的就醫理念需要調整。

梁萬年:像剛才詹部長説的,確實在有些地方存在這種情況,這是我們現在要改的。我們的基層改革當中首先是體系建設,讓老百姓可及;第二是能力建設,我們對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強化它的硬體和軟體的能力建設;第三要把醫生的水準提高;第四要真正讓醫生回歸到看病的角色。所以我們醫改的前幾年著力於在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建立一種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性的新的運作機制,有些地方就把鄉鎮衛生院劃成一類事業單位,實行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形式,讓他回歸到合理的醫療行為。針對濫用抗生素,濫用吊水這些不合理的行為,我們一直嚴格地控制,並且有相應的指標來考核,同時我們也在加強教育。

另外一個層面我們對老百姓這塊,就像詹部長説的一樣,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就醫理念,用行話説,要做一個“理智的健康使用者”或者“消費者”,也就是説不一定吊水就是最好的辦法,這塊需要我們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進一步地強化和加強,我們的基本醫改所設立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當中專門有這一項,通過我們的醫務工作者和全社會,尤其是我們媒體共同努力,使老百姓的健康知識增長,健康素養增長,提升對一些疾病和健康的判斷和認知能力,我想會慢慢變好的。這個方向我們必須做出努力。

中國網:説到老百姓就醫理念,還有一個理念就是老百姓一感冒發燒就想要“找專家”,也反映出老百姓對於我們普通醫生治好病的信心並不是很足,公立醫院醫生的醫術水準到底怎麼樣?我們到底缺不缺乏優秀的醫生人才呢?

梁萬年:從醫療資源的佈局來看,我們國家有一個基本矛盾就是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的不足和結構分佈不合理是並存的,可能老百姓的感受恰恰是這個矛盾所造成的。首先是資源不足,我們每千人口的醫生數、護士數是不足的,我們每千人口的醫生數在去年的統計大概2.12人,護士數是2.20人,和中等發達國家比,和周邊的日本、南韓,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相比,我們都是低的。在資源不足當中,優質資源尤其不足,過去醫學教育使中國的醫生有中專的、大專的,有五年本科的,有七年碩士的,還有八年本碩博的。所以,往往在大醫院的醫生都是研究生、博士,是七年、八年培養出來的,越到基層越有可能就是三年、四年培養出來的,甚至有的就是鄉村醫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但他註冊為鄉村醫生。同質性又不行,所以,醫療水準也不行,優質資源不足,這樣它的分佈就出問題了。所謂受過正規教育的、有經驗的,往往聚集在大城市和大醫院。

這兩個矛盾老百姓就能感受到,我得了一個病,自己又無法判斷這個病是大病還是小病的時候,因為健康是人們第一關注的東西,從個人的角度來説都是趨高的,都是希望找最好的醫生,都是希望找大醫院去看(病)。

關鍵的問題,基層醫生的水準和能力的提升是當前我們必須要關注的問題,對這一塊我們現在有一系列的措施在改革當中使用,一個對他加強培養,就是在職教育,每年的繼續教育;另一方面,我們大量地培養一個下得去的醫生,比如專門對全科醫生培養,加大力度,規範化培訓,同時讓一部分在大醫院的專科醫生經過培養以後轉型成全科醫生,能夠下得去,出一系列的政策讓他下去。

另一方面,我們想怎麼讓大醫院的醫生真正能下得去,比如有些地方採取縣、鄉、村一體化,鄉村醫生也缺人,沒有醫生,但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變成一個聯合體,我們是一家人,那麼這個時候縣醫院就會主動地幫忙。還有些地方採取的一個措施是,人才的柔性流動。什麼是柔性呢?一個大學畢業生,讓我直接到鄉鎮衛生院可能我不願意,因為在那個地方可能有很多的困難,甚至感覺沒有太多的保障和職業空間。但有些地方採取了措施,叫做縣管鄉用,我縣醫院的人現在就在鄉鎮衛生院工作,工作幾年你再上來,這樣他的感覺就很好了。若干的政策讓大醫院的醫生也能下得去,讓基層醫院的醫生能力進一步提高。可能這些綜合(措施)實施上去以後,逐漸讓老百姓能夠感受到我身邊的好醫生越來越多。還有今後我們所謂的“分級診療”,老百姓看病先找他的醫生,會逐漸地在形成,我們現在正在努力地推進這項工作。

中國網:您剛才説的專科醫生和全科醫生的區別是什麼?

梁萬年:這是很複雜的事,我儘量簡單地來表述。理論上就是,國際上的醫生,英文叫Specialist,都是專科醫生,全科醫生本身就是專科醫生,我們只不過是為了區分得方便,講這是全科醫生,那是專科醫生。

第二,我們現在講的全科醫生實際和美國所講的家庭醫生是一回事,只不過叫法不同,最早的全科醫生起源於英國,所以,英聯邦那個體系都叫全科。但60年代引入美國以後,美國就把它叫做家庭醫生,實際它們是一樣的,是一回事。

第三,要説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的區別,我認為就有三點本質區別:

1、全科醫生和他的服務對象的關係是個連續性的關係,而專科醫生和服務對象的關係是個短暫性的關係。你到一個大醫院看個內科醫生,看個外科醫生,就看病期間有醫患關係,我走了以後就沒有關係了。全科醫生意味著在你家門口工作,我們之間的關係是連續性的,我了解你,你也了解我,就在我的社區,這是一個區別。

2、責任不一樣。全科醫生對他服務對象的責任是契約型的責任,國外非常強調這一點,就是每個家庭都要有自己的全科醫生(家庭醫生),要簽約,簽約就意味著你這個全科醫生對我這個家庭,對我的健康,我的疾病要負責任。這時候,醫保支付方式也投入你的簽約,把該給的錢給了家庭和全科醫生。全科醫生拿到錢以後就會主動地來關愛你,讓你不得並發癥,讓你病情儘量好,讓你這個病不進展。他是這種責任共同體的關係。而專科醫生,反正我是一種短暫的服務,我把你找我的這個疾病解決了,其他的病我可能不管。比如我這個人又有高血壓,又有糖尿病,但是我突然骨折了,那全科醫生不僅要看骨折壓,也要看高血壓,也要看糖尿病。專科醫生你找到骨科醫生他只看骨折,高血壓、糖尿病他是不管你的。所以,這種責任是不一樣的。

3、服務場所的區別。專科醫生主要還是在醫院服務,全科醫生的主要服務場所是在社區,在老百姓身邊。當然,我這裡特別強調,並不是所有的全科醫生都一定只能在社區,因為他的職業要發展,要有自己空間,所以國外很多的大醫院都有全科醫學科,醫生一方面可以在大醫院看門診,就是行醫,同時也可以在社區開診所,這樣輪換轉的。

互動留言

0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chinatalk@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56 88828057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