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貴?貴在哪了?

中國網:上世紀50年代,由於國家財力不足,對公立醫院實施了以藥補醫的政策。在當時,這對於公立醫院的運作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市場化改革之後,作為公立醫院經費不足的一種補償,藥品加成逐漸成為醫院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渠道,導致醫院更喜歡採購高價藥以獲得更多利潤。藥品的出廠價到患者購買的價格間有差距,錢都差在哪兒?當中有哪些流通環節?

詹積富:這個問題確實問在醫改裏面所有問題當中最深的問題上。因為從醫藥、醫療、醫保這“三醫”裏面來説,醫藥是最深的,老百姓最不熟悉的。從我從事多年的藥品監管和醫改工作的實踐來看,三明改革這幾年來,就是從藥品流通作為改革的突破口。剛剛主持人説的這個問題,用一兩句話來回答,確實很難説得清,但是可以這麼説,藥品加成對醫院來説是可以得到一些毛利收入,但更多的利潤不是醫院得到的,而更多的是在體制外的渠道裏流失掉的。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説如果稅務部門可以到各個省級招標平臺上去調取某一個廠家,某一個藥品,一般來説在醫院銷售前200位的藥品調出來看看它的中標價格,倒過去,到工廠裏當地的稅務部門的徵稅價格,差幾倍,我想通常情況下,應該是出廠價格的徵稅價格不會超過中標價格的30%。所以問題就出在這裡。

我還有一個觀點,如果是醫改,要想推進,要想成功,沒有辦法把藥品流通黑色的鏈條打斷,財政投入增加多少,可能也是打水漂的。

中國網:梁主任和應教授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呢?

梁萬年:剛才積富已經説了。實際上公立醫院改革,大家都是公認的,是醫改最難啃的硬骨頭,為什麼它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利益結構調整的改革。我們改革的主旨就是要圍繞著老百姓看病就醫問題,圍繞著醫生的行為問題,圍繞著我們老百姓真正受益,但是醫務人員又能充分調動,醫院又可持續的問題。要打破現有的公立醫院的運作機制,要對現有藥品流通領域不合理的情況下手。所以它是結構調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剛才詹部長講的情況,大家可以看出來,藥品從醫院賣到老百姓手上,實際上從出廠價來看,差別就相當大,最終的買單就是兩種人,一個就是我們的醫保,第二就是老百姓,所以老百姓就會感受到藥費很高,每年的醫保,政府投入也在加大,但是為什麼我花錢也在增加呢?這個費用就必須把它擠出來。

藥品也在進步,科技也在發展,藥費的合理增長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我們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不合理的這種費用擠出來,擠出來一方面可以反過來糾正我們醫院和醫生的不合理行為,這裡給你舉了一個例子,比如現在老百姓到醫院去以後,非常擔憂醫生給我開大處方、大檢查,這是老百姓普遍擔心的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裡有一個最重要、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我們醫生的醫療服務價格體系是不合理的。剛才詹部長説了,50年代的藥品加成政策可以實施,那個時候老百姓對藥品加成不是太敏感,而醫生和醫院對藥品加成政策的使用都是合理的,藥品在整個運輸、保存和使用過程當中有損耗,它彌補醫療服務價格的不足是可以,因為那個時候醫生的收入是靠他的工作,數量、品質和老百姓滿意度,藥品銷售的多少和他的收入是不掛鉤的,就是醫生的收入和總的業務收入是脫鉤的,後來逐漸地演變,政府對醫院的投入,尤其是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少,醫院和醫生主要維持收入和運作,大部分要靠他的服務來爭取,你就發現價格扭曲了,就是手術費、診療費、護理費、床位費都很低,甚至是越做越虧本,他就發現我開藥可以掙錢,我開一個10塊錢的藥可以掙1.5塊,15%加成,反過來我如果開1000塊錢的藥,我可以掙150塊錢,那我就要大處方、大檢查,我就會開貴的藥,因為對我來説也是一種補償。這種補償反過來惡性迴圈,你要開貴的藥,便宜的藥就不用它了,藥廠也不生産便宜的藥了,或者生産了便宜的藥不掙錢,甚至出現同一種藥你把它定價定便宜了,沒人買,同一種療效的藥通過各種手段把它定價定貴了,就好銷。流通裏的亂象就出來了。

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把水分擠出來,擠出來以後,合理地把勞務技術價格提高,把結構調過來,最終的受益者實際上是老百姓。因為要指望藥的方面來掙錢,來彌補醫院收入的不足,來維護運作,那麼老百姓就會多吃很多不該吃的藥,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就想補充這一點。

中國網:也就是利益結構的調整。

應亞珍:我認為公立醫院改革,取消藥品加成,實行藥品的零差價銷售,就是購進多少,就拿多少銷售給患者,這個政策是我們公立醫院改革的標誌性動作,其實也是熱門動作。但是要説這項政策,我認為當時有政策背景的,當時的政策背景下,它本身是中性的政策,它應該説在當時不會帶來負面影響,只是作為公立醫院硬性的補償渠道而已。正是因為演變到後來,由於各種因素,比如説剛才詹部長説的藥品流通領域越來越不規範,再加上樑司長説的公立醫院的運作越來越困難,多種壓力下,使得醫院通過不斷地提供藥品,開大處方,獲得更多的收入,醫生在裏面也可以得到不當的利益。這樣的環境裏,藥品加成政策的負面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因此我們公立醫院改革把這個作為基本的動作要求。只有這步做到了,後面的“三醫”聯動,各項改革就能夠連環推進了。

中國網:詹部長,我記得在三明市的一個採訪當中,您説過福建有一個藥廠,他産的藥當地卻買不到,需要從其他地區回購,這是什麼原因呢?

詹積富:因為藥品太特殊了,所以對大部分老百姓來説屬於一個不了解的領域。它實際上不是買不到,是現在的藥廠只管生産,它把品種都是給全國總代、省代、區代、院代,網格化、壟斷式地分包出去。比如説我們三明的一個藥廠或者福建的藥廠,福建要拿到出廠的價格,永遠拿不到,全國市場已經定位了,全國總代對各個省代有約束性的要求,他有交押金的,交了押金以後,你如果違反全國總代,他就要處罰你。同時在整個代理協議當中,他還規定你半年要銷多少,一年銷多少,如果你達不到,他還要再處罰你。我最近發現了有個別的全國大醫藥代表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讓我們都是無法想像的:他可以買斷某一種治療必需藥品的原料藥生産企業的銷售權,同時可以把種藥品的中端製劑生産企業銷售權也買斷掉,所以造成了全國有一些非用不可的治療藥品,由一個全國醫藥代表進行壟斷式的控制。

講到這裡,我一直覺得我們醫改要前行,國家一定要出手了,要對藥品生産、流通領域的問題下重拳,出重力進行整治,否則醫改很難推進的。

互動留言

0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chinatalk@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56 88828057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