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活動標題
王剛毅:文化傳播不只是翻譯的職責 各環節應形成完整鏈條
活動描述
時間:2015年6月17日16:30
嘉賓: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剛毅
簡介:第四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于6月11日召開,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構建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系”,那麼作為對外傳播的關鍵環節,翻譯如何更好地在對外話語體系創新中發揮作用呢?就這一話題,我們特別採訪到了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剛毅。
文字內容:
中國網:
“中國訪談 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第四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于6月11日召開,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構建融通中外的對外話語體系”,那麼作為對外傳播的關鍵環節,翻譯如何更好地在對外話語體系創新中發揮作用呢?就這一話題,我們特別採訪到了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剛毅。
王局長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本屆研討會的分論壇之一,我們看到關注了翻譯與對外話語的創新,那麼您認為翻譯在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當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呢?
2015-06-17 15:52:46
王剛毅:
對外傳播離不開翻譯,翻譯是對外傳播當中一個很基礎的工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沒有翻譯談不上對外傳播。為什麼這樣去説?因為對外傳播它不僅僅是一個語言的轉換,它還是一個文化的轉換,具體來説,對於一個事情的思維習慣,甚至閱讀習慣都受到背後文化的影響。所以,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形成了人們對一件事情思維習慣的不同,甚至具體到閱讀、觀看、聽等等這些習慣都不同。
那麼從語言來講,語言實際上是文化傳播的一個最重要的媒介或者是載體,它是文化當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決不是説語言就是單純的語言。所以,文化傳播在很大的程度上面要依賴於語言,要基於語言;同時,語言能夠發揮更好的效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定要重視語言之間的轉換,文化之間的轉換,這就是翻譯的工作。
2015-06-17 15:53:17
中國網:
那麼您覺得現階段我們的翻譯工作當中存在哪些問題呢?
2015-06-17 15:53:36
王剛毅:
我覺得翻譯存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人們的認識,也就是説到底怎麼樣認識翻譯以及翻譯工作者它所應該承擔的職責,或者發揮的功能。我就碰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大概給你拿來一二萬字的稿子,説明天早晨9點鐘之前我就要,頭一天5點鐘給你,他認為翻譯不就是把文字轉換成另外一種文字,有啥難的?他只是把翻譯作為了語言的一個工具,這是不對的,甚至他把翻譯當做沒有創造性的工作來去理解。這種意識就會嚴重地阻礙翻譯在文化傳播當中所起的作用,就會嚴重地影響對於翻譯工作者本身所起的作用的判斷,也就會嚴重地影響我們整個對外文化傳播事業的發展。
第二,我們的翻譯工作絕對不僅僅是翻譯工作者的職責,任何一個文化的轉換,它必須得有一個主體和另外一個主體之間相互的交流,而這個文化的主體不管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去出現,它肯定是以母語作為第一次出現的語言,那麼文化的傳播,它如果要通過語言或者文化的轉換進行交流的話,你以母語所構建的,所生産的,所展示出來的作品本身是不是具備對外傳播的一個基本的條件或要素,就顯得很重要。
換一句話來去講,比如説我在寫一篇為了外國讀者所能接受的文章,我在拍攝一部國外讀者所能接受的影視作品,或者我創作一首國外大眾所能夠接受的歌曲,你首先得有個目標的對象,那麼你在用原文創作的時候會想到是以他來創作的,這樣就可以為翻譯環節發揮更好的轉換作用提供一個比較堅實的基礎。所以,用母語來進行創作,而目標受眾是外國人,那麼中文創作的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交流。如果説,我就寫這麼一個東西,沒有目標受眾在腦子當中的話,那麼翻譯環節就很難去操作。所以,必須要把我們整個翻譯或者文化之間的交流,文化的轉換,不僅僅是看作就是翻譯的職責,而是在整個文化傳播具體到每一個産品的生産過程當中。不管是從策劃,到原文的生産,到語言的轉換,再到整個的傳播形式,以及傳播渠道的選擇,甚至到整個傳播過程當中的推廣,它是一個完整的鏈條。而翻譯它只是在這個鏈條當中的一個部分。
2015-06-17 15:53:48
王剛毅:
如果説,我們把文化傳播的這種理念,把對翻譯重要性的認識能夠提高到,它僅僅是整個文化傳播鏈條中的一塊,而我們要從各個不同的環節為一個作品,為一個項目,甚至為一種理念的對外傳播共同去努力,各自去做出自己職責所在的工作的話,那麼就可以大大地有利於我們翻譯以及翻譯工作者的需求。我覺得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現在我們翻譯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説的,確確實實是有“高原”但是沒有“高峰”。我理解“高峰”首先指的是我們的作品,在對外傳播和翻譯領域當中還欠缺。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現在中譯外高端的翻譯人才比較短缺,不管是在我們的文學翻譯領域還是在時政翻譯領域,還是在其他更專業的這些翻譯領域當中都缺這樣的人才。從語種劃分來説,我們現在英語的人、法語的人、日語的人、德語的人、俄語的人,這些所謂的比較大的語種這些人可能比較多。那麼有些非通用語種的就更少,就更可憐。所以,人員的嚴重短缺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重要問題,而且也是我們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如果不解決這是比較麻煩的。這是我對翻譯為什麼現在缺少“高峰”的理解。
第四,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去判斷,一個翻譯作品是好還是壞?這裡面又涉及到了你是以什麼樣的認知來去判斷。你是以受眾對象能理解,能接受作為你判斷的第一要素,還是説你必須得要和你的母語相對,所謂的“忠實原文”為第一要務,這是很重要的。我個人是非常贊成,首先得要你的受眾他能不能接受,他理解了沒有,他理解的是否準確,作為你對一部翻譯作品的判斷的第一要素標準,否則你再“權威”,再所謂的忠實原文都是沒有任何效果的。這個不僅僅是在跨文化傳播當中應該遵守的一個原則,我覺得在一個同文化當中傳播也應該遵守這個原則,就是效果是第一的,以人家能不能接受,他接受完了以後是不是接受得準確作為你判斷的第一標準。
2015-06-17 15:54:08
王剛毅:
那麼在對外傳播過程當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不成功的案例。比如説,我們現在每一個年份都有例行的,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我們還有很多不定期由國務院新聞辦來出版發佈的白皮書,這些都是執政黨或者這屆政府非常重要的文件。我們有些文件翻譯出來完了以後,第一,沒有人能真正看得懂,他們很多人就跟我去説,我拿到你這篇翻譯的東西,從語法角度來講,從詞法角度來講沒有錯誤,但我就是看不懂你説的是什麼。這説明什麼呢?就説明我們在原文當中的話語體系和你在做整個轉換的過程當中沒有做好。
第二,跨文化的這種東西你沒有照顧到對方,他對你們國情的認識,你沒有照顧到他的閱讀習慣,你可能也沒有照顧到他的思維習慣,你完完全全去按照中國人自己的閱讀習慣來去説的,大量所謂“中國式的表述”外國人是聽不懂的,你翻譯得再重視原文他也肯定聽不懂的。
但也有相對來講比較成功的案例。比如去年,中國外文局和中央文獻研究室一起編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就是個比較成功的案例。
第一,從一開始的時候,整個這本書的中文起草者就已經認識到了,將來外文的翻譯者他不僅僅是一個翻譯,得要從一開始的時候就把他們加入進來。所以,他們從一開始就是這本書的中文編者和將來從事翻譯的這些人一起,形成了一個團隊。
2015-06-17 15:54:56
王剛毅:
第二,這個團隊在工作過程當中,是一起策劃,又不斷地非常緊密地結合,有問題互相磋商。如果説翻譯過程當中出現問題的話,我們繞不過去,能不能中文裏去改?而且和中文著作相比,我們的外文版是增加了很多很多的註釋,這樣就照顧到了國外讀者他對於中國,對於中國領導人,對於中國領導人所談的那些話題比較有限的理解,我們給他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有助於他們去了解。我們演講題目的排列也是按照他們的習慣去排列。那裏面的語言,習近平主席本身他自己現在演講的風格,他所使用的那些語言,就是很平民化,很接地氣,很活躍的,這樣它本身就給翻譯,文化內容轉換打下一個比較好的基礎。這個我覺得是將來應該大力提倡的。
所以,本身它的基礎好,從一開始又有一個翻譯和中文團隊合在一起的這麼一個工作班子,兩撥人不斷地進行交流,它本身就融合在一起。所以這些都是比較成功的案例能夠總結出來的規律性的東西。那麼我是非常希望,將來我們把這些好的做法能夠實施到其他重要的對外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運作過程當中去,我想一定會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2015-06-17 15:55:16
中國網:
我想補充一個問題,您剛才提到了,這是一個鏈條的過程,我們從一開始就要考慮到受眾的需求,那麼您所指的是我們的傳播內容還是中文表述呢?
2015-06-17 15:55:35
王剛毅:
它是這樣的,當我們在講一個事情的時候可能從中文原作者本身是對著國內受眾,它可能不會去考慮我是針對國外的某一個受眾群,也有一種情況是説,我在寫中文的時候就考慮到是國外的受眾群。這是兩部分。
那麼,作為我們翻譯來講,這兩部分都得照顧到,一部分是剛才所説的,中文創作的時候他本身就想到的是國外的這部分受眾,那麼我們在翻譯過程當中盡可能地能夠給它通過語言和文化的轉換翻譯過去。這部分如果中文的起草人自己有個更強烈的目標讀者的意識的話,就會給翻譯工作打造一個很好的基礎。那麼,同時,我剛才説的第一部分,他自己的中文創作者可能是以國內這些讀者、受眾作為他的目標受眾群。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在翻譯的過程就得要採取更加靈活式的語言轉換的方式。
這裡面有沒有規律可循呢?我覺得也有規律可循。第一,原則上來講,不要全文地翻譯,而盡可能地是摘編,洋洋灑灑那麼多,反正我了解到了,我們的《政府工作報告》、《白皮書》很少有人去看翻譯過來的全文。為什麼?因為一般的國外受眾他不會花三五個小時的時間去看你翻譯過來的所以,不要全文翻譯,最好是摘要。
另外,一定要做到,不是翻譯,是編譯,也就是説不要逐字逐句地翻,而是要適當地考慮,有哪些東西要做更大的轉換,因為原文它是針對國內讀者的,你要給它翻成針對國外讀者的話,你就得要抓,加注解,有的地方該加背景這叫做加法,有些東西你得做減法。
英文有兩個詞,一個詞叫做“metaphrase”逐字逐句,一個叫做“paraphrase”就是分析,我是贊成最好還是用分析解釋性的東西可能更加重要一點。所以,得要加背景,得要加註釋,不要翻全文,最好翻節選,甚至我管它叫做簡寫本(Simplified version),再有,不能夠翻譯,要編譯。
2015-06-17 15:55:51
中國網:
但現在有個問題,我們一直在説要了解受眾需求,並且要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去進行傳播,那具體以翻譯工作為例,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進行改變呢?
2015-06-17 15:56:26
王剛毅:
所謂聽得懂的語言你要去分的話,比如英語當中有一句話“They do not speak the same language”,他們沒有講一樣的語言,實際上他講的並不是語言本身,而是説,兩個人説的是驢頭不對馬嘴,都説岔了。如果在同一種語言當中有説岔的可能性的話,不同的語言當中由於它是基於不同的文化更會有一個説岔的概率,這個概率可能會更高。
如果我們要用讓對方聽得懂的語言,首先你得知道,對方在表達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有沒有一個他比較熟悉的,同時也基本上符合我這邊表達的一種方式。
第二要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你得要了解對方的思維習慣,比方説中文表達的思維習慣,它在很多場合,特別是正式場合,它是從概念到具體,而國外在很多情況之下,在同樣的環境當中,他喜歡的是先具體,完了以後再到概念。如果説你不照顧到這一點的話,人家就會不願意聽。所以,這是個問題。
再有,用對方能夠聽得懂的語言,還有你得要把你自己所要表達的這些東西能夠找一個他比較熟悉的現象,它所熟悉的一件事物給它勾在一起才可以。比如説,北京市現在準備發展成文化中心,給美國人聽的時候就要找一個, “北京是什麼?北京就類似于美國的華盛頓”,一下美國人就(能理解了),因為美國對華盛頓的理解比北京多得多,他一聽華盛頓就知道“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這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理解,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不能説就是我説的話是語言,而是説一個系統的概念。這裡邊包含的文化背景,他的思維習慣,閱讀習慣,當你做文化轉換的時候,用他所熟悉的事物,用他所熟悉的人物。所以,語言是一個更大的概念。
2015-06-17 15:56:38
中國網:
習總書記曾經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和新表述”,那麼翻譯工作,我們接下來應該如何在這個“新”字上下功夫呢?
2015-06-17 15:56:55
王剛毅:
翻譯工作,新概念,新範疇是我們在過去幾十年當中不斷探討的一個問題。我覺得,從翻譯角度來講,我們要突出“新”字的話,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才可以。
第一,從我們翻譯角度來講,一定要更好地解決人們對於翻譯的認識,就是我在最開始所説的,翻譯是文化傳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決不是語言本身,語言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二,翻譯本身它是文化轉換的一個重要環節,決不僅僅是翻譯工作者的職責,它涉及到了很多其他人一起努力。
第三,我們決不能夠用一種語言來去“打天下”,用一國對眾多的國家。語言的轉換應該體現對以這種語言作為母語的人的文化尊重。那麼我們的“新”字上面是説,要盡可能地擴大我們的語種。
還有個“新”字,我覺得應該在我們的培養方面,特別是翻譯人才機制上面要有更加新的創作。因為翻譯工作的基礎和不可能替代的條件就是人,你沒有一支很好的翻譯隊伍是不可能完成這項工作的。那麼翻譯隊伍的培養,我們在過去這幾年當中做了一些嘗試。比如説我們現在是在高校裏邊建立很多的産學研相結合的基地,使我們的教育能夠更加接地氣,更加實用,這是很好的。
2015-06-17 15:57:08
王剛毅:
我們在研究方面是搭建不同的平臺,就像我們現在所舉辦的這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分論壇當中就專門有個翻譯和對外傳播的分論壇,就是要搭建這麼一個平臺,讓大家圍繞著這個東西進行深入的研究,從不同的現象當中通過我們不同的探索,總結歸納出一些有規律性的東西,上升到理論的層面,然後去指導(實踐)。所以,人員的培養,翻譯理論不斷地去研究,都應該突出一個“新”字。
我們現在有個時髦的詞叫做“網際網路+”,最近我就老想,網際網路進行跨文化傳播,它是網際網路+什麼?怎麼樣通過網際網路的技術,迅速地改變這種翻譯的表現形式,翻譯工作者的産量,而滿足社會上爆炸式的對翻譯的需求。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最近到了幾家翻譯公司和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他們很大的一部分業務是在網上提供翻譯服務。他們使用的翻譯軟體,眾籌化翻譯的理念,他們對於語料庫建設的重視,我覺得都體現到了“網際網路+”的這個概念。
那麼,如果我們在主觀意識上面能夠更加主動、積極地在這方面做探討,在“網際網路+”上面做更多的實踐,我想也會極大地促進整個國家翻譯事業或者對外傳播事業的發展。
2015-06-17 15:57:27
中國網:
您是譯協的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接下來譯協在這方面會做哪些工作呢?
2015-06-17 15:57:37
王剛毅:
為了不斷地去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中譯外的國家隊,為了在理論上面不斷地去探索翻譯的規律性和對外傳播的規律,為了搭建更多的平臺和機制,為了更多地去規範我們在翻譯領域這些具體的工作和項目,外文局在去年成立了一個“中國翻譯研究院”,這個研究院就承擔這麼一個工作。同時我們還有一個“中國翻譯協會”,那麼翻譯協會和中國翻譯研究院將來可以合起手來,在剛才我所説的這些領域當中一塊兒進行探討,做更多的事情。
翻譯協會在過去這麼多年來,團聚了我們國內甚至國際上很多非常優秀的翻譯人才,也聚集了很多和翻譯工作以及對外傳播工作相關的這些機構。那麼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同時我們也建立了一些日常的聯絡機制和工作機制,有不同的委員會,那麼這些委員會有很多他們都保持著高強度的活動。
比如説,中國譯協有個對外傳播委員會,對外傳播委員會有一個“中譯法研究機制”,他們就召集了國內不同的新聞單位、高校、中央相關部委的,從事中譯法相關單位一共將近70多個,將近80個人,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合在一起進行探討;這個機制在中國譯協這個框架之下,他們一年舉辦兩次,據我了解中譯英也是一年舉辦兩次。我們正在策劃,這個月中譯英在中國日報社主辦這一次,搞這些東西,進行不斷地探討。
所以,我想通過中國譯協和中國翻譯研究院進一步緊密合作,利用現有的機制,利用現在這些日常活動的載體,共同努力,我想能夠在我們對外傳播,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以及翻譯事業發展方面應該會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
2015-06-17 15:57:51
中國網:
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
(記者/責編:孫婉露 攝像/後期:宗超)
2015-06-17 15:58:06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http://mp4.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5/6/17/20156171434518806491_367.mp4
圖片大圖:
中國網 鄭亮
中國網 鄭亮
中國網 鄭亮
中國網 鄭亮
中國網 鄭亮
中國網 鄭亮
中國網 鄭亮
中國網 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