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歇

發佈時間: 2014-12-10 10:48:1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花曉 基飛 穎娜 喬冰 培強  |  責任編輯: 裴希婷

付出全部心血,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歇

今年5月17日,全國科技活動周會場上,“恐怖襲擊應急救援”科普展被安排在最顯眼位置,長達24米的展區內人頭攢動,有的學習穿戴防護裝具,有的記錄避險逃生和自救互救技能。

“老夥計,十幾年的心血沒有白費,國家和人民需要我們的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公安部物證鑒定中心原主任劉耀,拉著王德文的手感慨地説。從2003年起,他們就一起開展國家反恐爆炸科研管理工作,為防範恐怖襲擊及應急醫學救援進行對策指導,並持續跟蹤新變化、融入新技術,先後出版《恐怖襲擊應急救援》和《反恐應急救援》專著,在國家反恐維穩中做出重要貢獻。王德文還和團隊完成公安和武警系統近百項武器裝備損傷效能評估,為新武器的改進定型、鑒定列裝提供了重要依據。

“王老搞研究,就像高明的棋手,走一步能看好幾步呢!”談起王德文來,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賀福初讚嘆不已。國家和軍隊需要什麼就研究什麼,時代發展到哪科研就跟進到哪,這是王德文幾十年來的“路線圖”。

王德文用英語主持國際軍事醫學大會時,沒有人會想到,英語是他的第二外語,是自學掌握的。他大學學的是臨床專業、俄語,畢業後組織卻安排他從事病理學研究,張卿西教授還明確告訴他必須掌握英語,不然會有終身障礙。王德文就病理學、英語一起“惡補”,結果病理學基礎打紮實了,英語也嫺熟有加。

在防原醫學研究中,王德文帶領團隊瞄準世界前沿起跑趕超,首先發現和提出核爆炸光輻射所致特殊部位燒傷規律和特點;提出地下核爆炸震動傷是不同於衝、燒、放傷的種類,並首先闡明其致傷範圍、量效關係、臨床病理特點和發生機理,研究出單兵與集體防護措施;首次完成核爆炸電磁脈衝致傷效應規律研究,使我國核防護水準躋身世界前列。

上世紀九十年代,海灣、科索沃等幾場高科技局部戰爭中,大量使用高新技術武器,引起王德文的高度警醒,他對同事説:“假如有一天這些武器投向中國,我們拿什麼來保護人民?”

這年盛夏,王德文風塵僕僕趕到國防科技大學,與有關部門對高新技術武器防護研究問題進行商談,此後還與幾家國內頂尖科研單位合作,牽頭組建了全軍高技術武器生物效應與防護重點實驗室。20年裏,他們對百餘項新武器殺傷規律進行全面研究,提出防護措施辦法,研製防護藥品,顯著提高了我軍醫學防護和救治水準。

更讓王德文欣慰的是,創新精神在他的80多名學生身上一脈相承,他們銳意進取,有的獲得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有的成為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所所長,有的在某些研究領域挑起大梁。博士生左紅艷畢業後的7年裏,申請到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全軍率先開展強磁場生物效應研究,為制定特殊環境下軍人作業標準和防護規範提供了有力支撐。

守護精神家園,本色像血型一樣終身不變

“老爺子真摳門!”有人這樣評價王德文,有例為證:他去新疆野外做實驗,沒幾天,大夥發現他的皮鞋上綁了一段繩子,原來是鞋底開膠了,鞋跟也快磨平了。有人説,買雙新的吧,他笑而不語。第二天,他抬起腳讓大夥看,美滋滋地説,半瓶502就搞定了。

説他“摳門”還真不假。5年前,他花8元買了一件背心,現在還穿著;手提電腦、手機都是10多年前的“老古董”,電腦還用掉了好幾個鍵;作廢的列印紙一定要留下來,裁成便簽好記東西;鉛筆頭用到握不住了,才肯扔掉;一天晚上,關掉走廊裏的燈摸黑走,結果把鼻子碰破了……

不但很“摳”,他還很“怪”。按規定,王德文配有專車,可他很少使用,自己買了輛電動車,上下班或外出辦事,總是騎起來就走,大夥送他美稱“銀發騎士”。有一天淩晨3點,他加完班從辦公室回家,途中躥出條流浪狗,把他連人帶車撞倒了,到醫院縫了7針。院領導專門找他談話,命令他必須坐車上下班,可是,傷疤好了後,他的電動車又天天發動起來了。

王德文的時間總是不夠用,可他給學生上課都是提前到,有一次因為修改課件,遲到了5分鐘,他向學生鞠躬致歉;只要是上級組織學習、開會或有政治活動,他總是按時參加,有時忘記通知他了,他還發脾氣。

其實,不論是“摳”還是“怪”,大家都懂他,説他是“老傳統”。軍事醫學科學院政委高福鎖就讚嘆道:“王老是元勳級專家,但他從不搞特殊,始終把自己當作普通一兵,把傳統當成傳家寶,自己身體力行,帶動整個團隊形成了良好風氣。”王德文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話則是:“如果把傳統丟了,就對不起犧牲的戰友,就完成不了黨交給的任務。”

這個“老傳統”心胸很大。某項重大國防科研課題立項後,5個單位分工承擔,王德文帶領課題組負責重要部分,處於超負荷狀態,然而,有個單位進度跟不上了,他立即安排自己的人去分擔任務。

這個“老傳統”嚴守紀律。申報課題、獎項和參加院士評選,對個人來説是件大事,可他研究的許多課題是國家核心機密,不能寫進申報材料裏,他無怨無悔,始終堅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記在腦子裏,爛在肚子裏,帶進棺材裏”。

這個“老傳統”思慮深遠。從踏入軍事醫學防護領域那天起,他就想建立一座軍事醫學博物館,既提醒世人警惕戰爭,又能為相關研究積累資料,他時刻不忘收集標本、實物和研究資料,目前已達4000多件,軍委總部首長、33個國家代表團先後參觀。在他的倡議下,經有關部門批准,世界最大、內容最全的國家級軍事醫學博物館,已經開工建設,預計今年年底竣工。

“鍥而不捨、持之以恒,自討苦吃、其樂無窮”——在王德文的辦公室裏,書櫃上這句他親筆寫的座右銘,赫然入目。

這是一個科研團體始終心繫人民、報效國家的生動寫照。

這是一名古稀老兵矢志打贏、前行在出征路上的最美風景。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 裴希婷
 

互動留言

0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changhy@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219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