綽號“貓耳洞”
1985年9月,一紙《入學通知書》讓胡堅來到了解放軍長沙文化學校,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深造。年底,學院準備組織一場以暢談理想為主題的演講比賽,通過班、區隊的層層選拔,胡堅最終代表學員隊參加比賽。
當時西南邊境的戰火仍在燃燒,想起還在前線浴血奮戰的戰友、學員,想起自己曾經兩次血書請戰均未獲批准的往事,胡堅提起筆,一氣呵成寫就了演講稿───《貓耳洞與理想》,把自己渴望上戰場的熱血豪情和軍人的報國理想抒發得淋漓盡致。
演講時,全場鴉雀無聲。隨著前線貓耳洞一個個感人故事、一封封戰地家書,觀眾們時而眼含淚水,時而熱血沸騰,恨不能馬上投身前線與將士們一起殺敵立功。演講結束時,突然迸發的長時間掌聲,把會場氣氛推到了高潮,人們記住了這個用貓耳洞詮釋理想的熱血軍人。
一晃近30年過去了,當年的這次演講依然留在同學們的記憶深處。去年8月,當年一起在長沙文化學院學習的幾名同學來寧相聚,一見面就異口同聲地喊道:“貓耳洞!”
(姜夢堯 撰寫 許謙 編輯)
缺氧不缺精神
西藏,風光旖旎、雄峻壯觀的世界屋脊。
2012年8月,“使命行動—2012”聯合實兵演習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羊八井演習場打響。作為特邀專家,年屆55歲的胡堅,毅然登上了雪域高原。
研究證明,海拔達2700米,高原反應初顯。3600米以上時,高原反應發病率達50%以上。4200米以上時,常人一般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慌、氣短、胸悶、全身乏力等症狀。在這裡工作、生活,事業、健康及家庭幸福,相比內地都要付出許多想像不到的代價。“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正是對老西藏精神的最好詮釋。
剛到拉薩的那個晚上,胡堅就感受到了高原的魔力。頭漲、胸悶,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第二天,軍區首長考慮到他的年紀,多次建議他適應幾天后再上演習場。
胡堅想到,演習任務重、時間緊,自己初來乍到,情況還不熟悉,如果因為自己身體的原因影響了演習準備和品質,就太不應該了。他不顧高原反應,第二天就上了4700米的演習場。白天,他與部隊官兵一起勘察地形、現地研練;晚上,機關的同志又多次勸胡堅晚上回拉薩住,白天再上山,但他怕路上耽誤時間,堅持與部隊一起住在演習場的帳篷裏,一邊吸氧一邊與參演部隊的同志共同研究修改演習方案。
演習中,總部首長和與會代表都看到了這樣一個形象:胡堅一邊吸氧,一邊聚精會神富有激情地進行現場解説,演習的每一個動作和戰術運用,在他兩個多小時的生動介紹中,構畫了一幅資訊化條件下全新的戰場畫卷。
演習結束的信號彈剛剛落下,總部和成都軍區首長就專門看望了胡堅。一位總部首長握著胡堅的手説:“你兩個多小時的精彩介紹,開創了高海拔、長時間連續解説的先例,真不簡單!”成都軍區李作成司令員則欣然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讚語:“雪域高原鑄利劍,軍中名嘴展風采”。
胡堅謙遜地説:“這些年在部隊演訓場,每當看到‘當兵不怕苦、訓練不怕累、打仗不怕死’和‘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戰鬥口號,我就會被部隊官兵身上那種有血性、敢擔當的精神風貌所吸引、所震撼、所感染,是部隊官兵在我的血液里加注了打仗精神和血性。”
(孫冬 撰寫 李大華 編輯)
打著封閉上講臺
2001年,學院新組建軍事訓練教研室,胡堅作為首任主任,為創立新學科,打好基礎,面對繁重的任務,處處帶頭、事事為先,一直忙碌在教學科研第一線,而這時,也正是他腰椎病犯得最嚴重的時候。
一次,學院安排胡堅為南京協作區院校的新教員上一堂示範課,他非常樂意與這些年輕教員一起交流,為此加班加點、精心準備,沒想到上課前一天晚上,因為備課太久,腰病又復發了。
第二天一大早,胡堅就提前往門診部趕,儘管從宿舍到門診部只有短短幾百米,他卻一手提著包、一手托著腰,走走停停,足足用了20多分鐘。到了門診部,他悄悄要求醫生給自己打一針“封閉”。
一走上講臺他就像變了一個人。課堂上,他時而高亢激昂,時而深沉低緩,不時伴以充滿激情的神態和手勢,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的講述,把大家的心都凝聚到“打勝仗”上,像動員令、衝鋒號一樣使學員熱血沸騰。然而,沒人會想到,課堂上激情四射的胡教授,長期忍受著腰椎病痛的折磨。
一段時間,人們常常會看到胡堅的這樣一幅場景:課前,他提前很早就步履蹣跚地前往教室;課中,他激情飽滿的講授卻疼痛難忍汗水濕衣;課間,他俯臥課桌同事幫他簡單按摩後又重新站回講臺;課後,他要歇上好一會才能走回辦公室。像這樣打著封閉上講臺,不是一回兩回了。有時,學員見他臉色不好、滿頭冒汗,就勸他坐著講、少講點,但他卻始終做到時間不減、內容不少。
看到胡教授這麼不顧身體,而對教學這麼認真,教研室同事勸他沒課的時候多在家休息,他也答應了。一次,副主任王興中來到胡堅家裏。
“在家你還不好好休息!”看著趴在床上備課寫教案的胡堅,王副主任關心的説。
“沒事,趴著也是休息。”胡堅側過身來,笑著説:“教研室剛剛成立,正是建學科、打基礎的關鍵時期。這麼多的活兒在手上,哪能天天躺著。”
王副主任無奈地笑了笑,一會倆人便就《陸軍軍事訓練指導法》的編修問題和學科建設聊了起來。
(柯結明 撰寫 宋紅群 編輯)
愛管“閒事”的專家
演習場上的胡堅,似乎特別愛管閒事。
一次演練,胡堅擔任理論組專家。然而,一有空閒,他就會和部隊領導一起去現地觀看部隊演練,邊看邊議,邊議邊改。
“這個隊形可以,那個動作不行;這個戰法可行,那個戰術值得研究。”如果演習出現比較大的問題,他還會衝動地從座位上站起來,告訴身邊的部隊領導怎麼修改怎麼完善,儼然他也是這個部隊的指揮員。
一次演練中,胡堅擔任現場解説。準備過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領導在場,他發現演練有問題,也會隨時打住停下來説事。
“他就是這樣的性情中人,打仗就是要有真性情!”部隊的同志很是喜歡他這股勁。
……
“張參謀,你剛才那張幻燈片,如果用動態的畫面會更形象、更生動。”“李技師,你們傳回的那個鏡頭,畫面太暗了,效果不好”……他總是這樣直言不諱,堅持要把每一個問題搞清楚,哪怕他提出的問題可能會拖得大家又得加班。但是,如果有人質疑他提出的問題,他也從不含糊,總能虛心接受,非常願意聽取更專業的建議,絲毫不會覺得丟了顏面。
愛管閒事的胡堅從不認為自己是在管“閒事”。因為,他真真正正把自己看成是部隊的一份子。在他的眼裏,部隊演練來不得半點馬虎、講不得半點顏面,現在多管點“閒事”,戰場上才會不誤“正事”。
(屈莉 撰寫 路江山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