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堅:在執教為戰中實現人生追求

發佈時間: 2014-09-19 10:18:5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裴希婷  |  責任編輯: 裴希婷



 

盛夏,廣袤的錫林郭勒大草原上,“和平使命-2014”聯合反恐軍事演習正如火如荼舉行。軍帳裏,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軍事訓練係教授胡堅作為演習指導組成員,正與多個國家的軍事專家一起,時刻關注著一個個正在展開的演習行動,並對下步演習方案進行實時調整。

作為一名院校教員,胡堅被部隊官兵親切地稱為“打仗教授”。9月4日,胡堅作為全國模範教師,受到總參首長親切接見。9月9日,作為軍隊系統的全國模範教師代表,受到習近平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曉于實戰 兩個“戰場”融合對接

從教35年,胡堅先後參加全軍或軍區重大演訓活動50余次,他辦公室墻角懸挂的100多個演習胸牌,就是他二十年多來參加部隊演訓活動的見證。從集團軍軍區級別演練,到“礪劍”、“使命行動”等全軍重大演習;從最初的觀摩人員、解説員,到如今的“指導專家”、導演部成員。一個個胸牌的背後,是一名軍校教員走進部隊、融入實踐、指導實踐的成長路徑。

胡堅在主動向部隊靠、往部隊鑽的實踐之路上一發不可收拾。演習部隊千里機動,他一路研究走打吃住藏的戰法;我軍兩棲裝備列裝下海,他冒著危險和官兵一起編波搶灘,摸索登陸突擊新戰法;為掌握聯合作戰協同方法,他不顧暈船嘔吐,兩次遠赴南海西沙;為體會複雜電磁特殊環境,他在高溫中晝夜連續守候在電臺車裏感受和觀察電磁變化。20年來,他東赴舟山,西進高原,南下西沙,北上草原,先後參加全軍或軍區重大演訓活動50余次,每年累計在部隊的時間都在三個月以上,足跡幾乎走遍我軍主要作戰部隊和各大訓練基地。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僅讓胡堅走出了課堂上的困惑,成為學院最受歡迎的名師之一,而且讓他對部隊戰鬥力的生成路徑、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有了更為深刻的洞悉把握,成為全軍知名的演訓專家。近年來,他先後參與總部籌劃決策20多次,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和全軍重大課題20多項,主持編寫了我軍《陸軍軍事訓練指導法》、首部《部隊聯合訓練指導法》和《複雜網路電磁環境訓練指導法》。

2011年,北京軍區某師在新型作戰力量建設上遇到難題,在沒有戰鬥條令、訓練教材的情況,胡堅先後10多次帶著團隊與部隊一起合力攻關,並連續兩個多月與部隊官兵一起奮戰在大漠戈壁,探索出了“基於編制的任務編組,基於協同的戰場分區”等作戰運用方法。該師朱師長風趣地説,困難面前他們找到胡堅是發現了“金元寶”。

直到現在,胡堅在多次部隊演習中,他參與研究的一些創新戰法,仍在部隊的指揮對抗演練和實兵演習中發揮重要作用。由於胡堅多次參與第一集團軍重大演訓活動,為部隊聯合作戰能力作出重大貢獻,集團軍多任領導都稱“胡堅是我們集團軍的榮譽士兵”。

執教為戰 緊盯軍事變革新動態

對講臺,胡堅既有摯愛與享受,更有敬畏與責任。

1979年,在與老山前線官兵的交流中,一位畢業學員信中兩句話,他至今記憶猶新:“很多在學校學到的技戰術在戰場上都很管用,但也有些科目沒學好,很後悔”,“如果能活著回來,我一定跟您再好好學”。多年來,正是這份“享受講臺”的摯愛和讓學員“活著回來”的責任,促使胡堅始終把解讀制勝之道作為一門科學去探索,把傳授練兵之策當作一門藝術去追求。

胡堅始終緊盯軍事鬥爭準備最前沿。每次備課他都第一時間把軍事變革的最新動態、理論前沿的最新變化融入教案,確保授課內容的“高保鮮度”。講臺上的胡堅從不看講稿,總是目光如炬直視學員,就像在進行一場激情洋溢的戰場演講,或是一次熱血澎湃的戰鬥動員,“聽他的課,總讓我們熱血涌動”,這是許多學員的共同感受。而他則希望能“多一份激情,多一份感召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為學員注入打贏豪情,讓課堂多一份“附加值”。

作為一名軍事教員,他講軍事課有“精氣神”,講政治課有“打仗味”。2008年底,他結合我軍首次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聯合軍事理論、國際關係、軍事法學等多學科知名教授和海軍教官,開設了訪談式講座《遠征亞丁灣》,首創學院多學科聯合教學新模式。

執教多年,胡堅為自己授課定下了兩個近乎苛刻的要求:開場60秒就要“抓住學員”,學員滿意率不能低於95%。

每次上課,他都會早早地來到教室,認真做好各項教學準備,靜心醞釀狀態和情緒,思考在最初60秒能與學員“連結”的開場白。翻開學院的教學檔案,他的名字幾乎出現在每個培訓班次,授課的學員滿意度幾乎都是100%。2010年,他參加全軍聯合作戰知識巡迴講座,部隊好評率也同樣是100%。

在學員眼裏,胡堅是一名風格獨特的教授,有眾多自稱“堅果”的“粉絲”。每次上完課,不少新老“堅果”常會給他發來資訊,或讚譽、或感慨、或交流。逐條翻閱這些資訊,總讓他倍感幸福和愉悅,“我十分享受這份虛榮心的小小滿足”,胡堅坦言。

聞戰則喜 詮釋和平時期軍人本色

“血液裏始終流淌著軍人的DNA,腦海裏永遠回蕩著戰場的衝鋒號”,這是胡堅對45年軍旅生涯的自我評價;“勇敢、擔當、獻身”,則是他對“軍人DNA”的內心解讀。

 

 


胡堅出身於軍人家庭,成長于火熱軍營。入伍後曾當過文工團員,也做過籃球隊員,但“當兵打仗、保家衛國”的夢想,促使他最終還是回到步兵連隊,成為了一名普通戰士,一幹就是8年。如今,儘管已是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的資深教授,雖然心存沒上過戰場的遺憾,但是胡堅卻把和平環境下軍旅生涯的每個舞臺都當作了戰場。

胡堅患有嚴重的腰椎病,碰上病情嚴重而又要上課時,他總會很早就從辦公室出來,步履沉重的走向教室,疼痛難忍時,就打上一針封閉。然而只要一上講臺,他就像換了個人似的,腰板挺直,激情四射。講課中,還不時掏出隨身攜帶的小毛巾,一邊抹汗一邊用“面對大家有點小緊張”調侃和掩飾病痛。

2012年,55歲的胡堅奔赴西藏參加“使命行動”聯合實兵演習。到達拉薩當天,部隊領導建議先適應一下再上山。而他不顧高原反應,直接就上了海拔4700米的演習場,一邊吸氧一邊與參演部隊勘察地形、研究方案、現地演練。總部和成都軍區首長稱讚他:“用一個老兵的實際行動,詮釋了‘缺氧不缺精神’的老西藏精神”。

在同事眼中,這個皮膚黝黑、目光如炬、聲如洪鐘的山東大漢,既是一名頗具軍人特質的教授,也是一名富於學者風範的軍人。“軍人就應該有隨時上陣的思想準備、聞戰則喜的精神狀態和永不言敗的意志品質”,“‘打仗’這個詞,絕不能淡出軍人的話語體系”,他經常對同事這麼説。

和平是對軍人的最高獎賞,但也會軟化戰鬥精神、弱化軍人基因,胡堅對此有高度警覺。“只有常聞‘硝煙味’,才能防止‘轉基因’”。每次到部隊,他有兩個習慣一直不變:一是鑽帳篷、進坑道與官兵“聊天”,在部隊戰地文化的熏陶感染中磨勵軍人血性,做到“不變味”;二是進史館、去榮譽連隊,在前輩和先烈的英雄事跡中純正軍人基因,做到“不變質”。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 裴希婷
 

互動留言

0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changhy@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219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