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目所有內容,包括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中國網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未經中國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單位、網站或個人不得變更、發行、播送、轉載、複製、重制、改動、散佈、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欄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內容或服務或在非中國網所屬的伺服器上作鏡像,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單位、網站或個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中國網”,否則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活動標題
活動描述
文字內容:
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各位的收看! 嫦娥三號從發射至今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在著陸器與巡視器成功進行兩器互拍後,接下來嫦娥三號任務有哪些關鍵點?針對這個問題,今天我們演播室非常榮幸的邀請到了探月工程領導小組高級顧問歐陽自遠院士。
2013-12-27 15:08:00
你好!
2013-12-27 17:03:58
還有嫦娥三號探測系統副總設計師賈陽。
2013-12-27 17:25:14
你好!
2013-12-27 17:25:52
歡迎二位做客我們的節目。截止到12月25日,嫦娥三號的著陸器和巡視器進行了哪些探測工作?
2013-12-27 17:26:15
最早是降落的過程當中,著陸器上面的降落相機為了要找到一個比較平緩的、適合降落的位置,它做了很多工作,拍了很多照片,一邊降落一邊拍照片,拍了4000多張照片,最後降落的位置特別好,也特別平穩。雖然旁邊有一些大的石頭,隔不多遠就有一個撞擊坑,但都沒有降落到那上面,應該説降落相機和其他一些探測都起到了比較好的作用,所以,實現了安全著陸的任務。
緊接著要兩器互拍,主要是著陸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機拍巡視器,巡視器上的全景相機來拍著陸器,剛開始著陸器拍巡視器比較順光,所以,一張照片全部把著陸器拍的非常精細,而且色彩還原也非常好。而巡視器上面的全景相機要拍著陸器,因為距離比較近,著陸器比較大,所以就要拍六張照片,立即把它們組合、拼接起來,最後也拼接的非常快,也很完美。
但是國旗是在著陸器的另外一面,所以,月球車還做了很多工作。除了這些以外,這兩器上所有的科學探測儀器都已經利用這麼短暫的時間全部開機了,主要要校正各個設備的工作條件、工作環境、工作狀態,是不是以後可以開展各個方面的科學探測,結果效果都非常好。
著陸器上有兩台設備:降落相機、地形地貌相機,它們已經都完成了歷史使命。但著陸器上有兩台設備,應該説是世界上第一次在月球上來開展科學探測使用的。一台是月基天文望遠鏡,因為這是天文學家夢寐以求的能夠在月亮上觀測天文,在地球上即使有那麼大的望遠鏡,但由於地球的大氣活動、磁層電離層的校正、地球污染,所以看得時間比較短暫。而月球上是超高真空,沒有任何的風雪雨霜,也不需要進行多種校正,看得非常清晰,所以,望遠鏡在已經開機以後對準不同的天區拍了一、二百張照片,現在正在進行處理,我們期望有更多新的發現,因為這才剛剛開始。
2013-12-27 17:26:45
另外還有一台設備,這也是世界上都沒有在月球上做過這種工作的,那就是利用月球的環境來拍地球外面的電漿體層,來觀測電漿體層由於太陽風的作用,它的結構和密度的各種各樣的變化,我們就會知道太陽與地球空間環境的一些特點和變化,這個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著陸器上的這四台設備都已經開始工作,當然現在(26日上午)已經是月夜休眠了,等到第二天月晝又會繼續工作的。
在月球車上,全景相機以後還有很多使命,它已經拍到了著陸器上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我覺得也是拍得非常美滿的。它上面還有三台設備,有兩台是測它所走過地方的土壤和岩石。因為附近有很多大的石頭塊,所以,這給我們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月球有土壤,有各種各樣的石塊,所以,月球車將會走到他們附近,第一要測土壤和石塊的化學成份,到底有哪些元素,這台儀器叫做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這台儀器也工作了,得到了一個非常好的譜線,我們大致就知道含有哪些元素了,經過精細的計算的話,就可以得出那個土壤裏有哪些元素,各自含量是多少,這個也是很難得的,目前也已經有數據了,我們以後當然也會測很多。
還有一台是紅外光譜議,也是測土壤和岩石的礦物組成,它有哪幾種礦物,各自佔多大的比例。這兩台是專門測成份的,既要測土壤也要測石頭,以後一邊走一邊測。
2013-12-27 17:27:40
比較精彩的是月球車底下有一台測月雷達,它有兩個雷達波向底下發射,它的任務是看月球表面估計不到30米厚的土壤層結構,還有另外一個波段,要測月球表面以下100米甚至100多米裏面的結構,等於月球車一邊走,它一邊在底下測,走到哪兒測到哪兒,以後連起來非常漂亮,這個土壤層並不是一層,而是有很多結構的,土壤層以下也看出來有不同的結構,這樣對於研究月球土壤的成因和這個地區的發展歷史都有很大的好處,這也是國際上誰也沒幹過的事情。
所以,我們這三台設備,第一,我們叫做巡天,看天;第二,觀地,看地球周圍的空間環境;第三,測月,這三件事情國際上別人沒有做過,我們是頭一次做。我已經看到了這三台設備所獲得的初步的、比較少量的一些數據和它轉換成的各種圖像,我覺得挺漂亮的,對今後我們能獲得一些新的發現充滿信心的。
所以,現在都已經全部開機了,而且都已經得到了初步的結果,證明了所有的儀器是好的,是可以幹活的。通過休眠以後看它第二天的表現,我相信它們會很出色地繼續來進行科學探測,使我們更多的了解宇宙、地球的空間環境,還有月球內部的一些結構,也將會為人類提供一些新的科學資料,所以,我還是充滿信心、充滿期望的。
2013-12-27 17:28:01
歐陽老師説得已經很全面了,我從三個角度説説補充的內容。
第一,這次整個嫦娥三號在月球表面上軟著陸的過程,確實圓滿成功,實際上我們各級領導的評價是完美。在這個過程中之所以把地形識別的很清晰,主要依靠一些設備,包括測距設備,微波測距測速,鐳射、可見光的一些設備,通過這些設備正常的工作,精準的把資訊獲得,才能為我們整個探測器自主的在月球表面上開展後續工作打下一個好的基礎條件。
第二,關於探測的過程,我覺得是咱們科學家和工程師聯合協作的過程。一般的情況來講,觀察到月球表面一些探測對象之後,應該由我們的科學家梳理出來感興趣的目標點,比如去什麼樣的地方,類似于石塊、撞擊坑,從工程師的角度要去評估在目前的探測器狀態下,是不是現在是適合的,包括通信的條件,能源的情況。一些比較遠的目標,可能是科學家感興趣的,但由於我們馬上要進行月夜休眠,所以,我們把這些工作都暫時留在下一個月球的白晝進行,暫時還不能做。
第三,整個完成探測的過程中,仍然需要載荷設備和整個探測器的平臺密切配合。比如在昨天(12月25日)早晨完成的,剛才歐陽老師提到的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這臺設備的工作上,其實前期標定工作已經做了,但是當時發現這臺設備工作之後溫度比較高,不太適合把它投出去,所以,在昨天的淩晨,通過載荷工程師和平臺工程師共同努力,利用太陽越來越低和月球表面溫度下降的有利條件來進行;另外,我們還為載荷構造了一個中間停留點,讓它在中間這個點上散熱面對天,讓設備的溫度努力降到一個比較低的水準,這樣才有利於設備工作之後,能夠獲得有價值的資訊,這也是一個協作,共同完成的工作。
2013-12-27 17:28:16
也可以看出每一個探測的任務都是各個工種協作完成的。
2013-12-27 17:28:35
是的,如果沒有工程技術人員精心的工作,那麼確保比較好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以及科學探測都是實現不了的,所以,一直是相互緊密配合來完成這些任務的。
2013-12-27 17:29:29
最近一段時間,很多觀眾從新聞中看到了很多兩器互拍時的一些照片,非常的精美、非常的壯觀,現在可以説兩器互拍已經結束了,在這裡想請賈總給我們回顧一下,兩器互拍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拍攝的?有哪些亮點?
2013-12-27 17:29:43
兩器互拍過程一共安排了五個點,分別在著陸器的北方一個點;在偏東的一側設計了兩個點,一個是B點,一個是C點;在正南方向有第四個點和第五個點。前四個點巡視器和著陸器之間的距離是10米,第五個點兩器之間的距離是20米。這個距離調整的考慮,一個是前面像歐陽老師説的,利用六張照片,通過拼接形成了著陸器的全貌。最後一個點的目的是想利用一張照片把著陸器拍全。在整個過程中,不管是巡視器的平臺,包括著陸器的平臺,還有剛才提到的兩個用來互拍的載荷設備工作都是很好的。
從我的角度對兩器互拍工作關注有兩點:第一,關於整個平臺的溫度水準,因為這個時候是在月球中午的時間,如果在工作的過程中,平臺溫度水準超過我們預定的溫度值,就進入了原來我們設計的月午休眠環節,實際上巡視器拍攝過程中拍到B點的時候也進入了月午休眠的狀態,但通過遙測,我們發現巡視器的熱控設計能力比我們原來考慮的偏保守的狀態要強得多,所以,後來我們決定在20號,月午的時候提前結束休眠,把兩器互拍的工作提前了兩天多完成了,這是平臺方面。
另外,關於全景相機的溫度也是比較關注的。因為這臺設備體積比較小,電子整合程度比較高,為它開的散熱面的面積也比較小,當時還比較擔心在工作的過程中,是不是由於它的內部熱耗導致它的溫度升高,會影響它拍攝圖像的品質,會有一個本體噪聲比較高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在觀察全景相機的溫度水準,實際上一直都是符合要求的,都是表現良好的。
2013-12-27 17:30:10
確實互拍環節和相機的關係特別大,尤其是現在愛好攝影的人越來越多,對相機也了解比較多了,溫度、環境其實影響是很大的。在嫦娥三號任務中,咱們之前有沒有擔心過相機在月球表面會出現異常情況呢?
2013-12-27 17:30:25
這次到月面之後,在正式拍攝前我們都安排了試拍,包括確認相機安裝矩陣是不是發生了一些變化,包括圖像和曝光這些參數都經過我們平臺、包括載荷工程師精準的調整,然後才用於正式的執行任務。
2013-12-27 17:30:41
很多網友給我們留言説,看到兩器互拍的時候,環拍完一週才了解到周圍的環境,才安心了,不知道咱們專家是不是也看完了整個環拍環境以後才安心呢?
2013-12-27 17:30:52
整個著陸過程和我有關係的兩個階段裏面,確實有工程上一直比較擔心的兩個點,術語來説叫做月面地形的不確定性,對工程任務是不是能夠順利開展,是很重要的。我本人在裏面擔心兩個地方,一個是在落的時候,比如説著陸器落的傾斜的姿態很大的話,將不利於巡視器的駛離,但實際上落完以後,把巡視器姿態確定完以後只有不到兩度,這第一關就過去了。
第二關在巡視器要駛離的方向上有沒有大的坑和大的石塊,通過我們的監視錄影機拍照的時候也獲得了前方的資訊,發現我們也是很幸運的,因為在前方不遠15米的地方就有一個不利於我們分離的比較大的坑,但我們落的地方,對這個車駛離,包括後面的兩器互拍階段的順利開展都是一個很好的地形,所以,這個心就放下了。
2013-12-27 17:31:04
可以通過我對好幾位航太專家的採訪,得知他們統一一個認可,這次落月也好、互拍也好,結果比預想的要好?不知道二位有什麼感受?
2013-12-27 17:31:21
是的。
2013-12-27 17:31:37
各種不同的評價匯總起來説大概是這樣的,我們現在準備所有的故障預案沒有用上,準備的備份設備還沒有使用,現在我們還沒有參數的異常。所以,剛開始領導説叫做圓滿成功,後來領導用了一個詞叫做“是完美的”,後來提了一個説法——“有比這個還能完美的嗎?,甚至我們欒總説過一句話,叫做“教科書般的完美”。
2013-12-27 17:31:48
在落月互拍之後,要進入月夜休眠環節和月晝休眠喚醒環節,兩器後續還面臨零上120℃至零下180℃極端溫度環境下的月面生存考驗,對此我們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2013-12-27 17:32:00
月夜對巡視器來説是比較大的一個難關,應該説在14天的時間裏,又沒有陽光提供能源,要用蓄電池來維持14天裏的消耗,蓄電池本身消耗就會非常大,因為要滿足任務的要求。所以,從我們工程的角度來講,用了一個算是比較特殊的熱控手段,用了一個核同位素的衰變能源提供熱量,然後又設計了兩相的流體回路,一般的回路在運作的時候需要一個泵驅動,還是需要電的,但在剛才提到14天裏沒有電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想一些靈活的辦法,借助月球重力輔助進行驅動,這樣一個手段是國際上第一次。
大的原理是利用月球重力讓月面有一個高度差,驅動流體在回路裏運作,碰到剛才提到的熱源之後,工作質就會從液態變成氣態,氣態把熱量帶到設備裏,就能維持設備在那麼冷的環境下,也維持一個相對來説比較舒適的溫度環境,月夜的問題就解決了。
中午的問題,對著陸器和巡視器也都很難,主要表現在一般的航太器散熱途徑通常背著陽光,但在月球表面工作的時候這個手段不靈,因為背陽光的其他表面,實際上就是對著月表的紅外和土壤,這樣一個輻射的能量和太陽比相當,所以,後來我們選擇迎著陽光來設置散熱面,在需要的時候通過散熱面把熱量散出去,但在月夜的時候通過另外一個手段,巡視器通過把太陽翼蓋上,把散熱的途徑割斷。剛才提到這兩方面的手段結合起來,解決月夜、月晝兩方面的矛盾。
2013-12-27 17:32:11
為了要使月夜之後,能夠讓所有的設備在第二天持續的工作,這是一個大難題。所以,其他各種電池確實沒有這個能力,因為時間太長,將近14天,還有怕冷,最冷到零下180℃,而所有的儀器要求至少得保持在零下40℃以上,至少你得提高140℃的艙內溫度,所以,最後只有這個辦法,利用核加熱的辦法,而且這次也是一個很好的驗證。當然地面的實驗是認為可以的,我們經過實際的考驗看看行不行,看看能不能熬過月夜的寒冬。在月夜,月球環境確實太嚴酷了,真的是漆黑,而且是沒有任何大氣活動,溫度是巨降,時間如此漫長,所以,一定要有一種能源能夠提供這種熱源,使它保持這個溫度,以備第二天能夠持續工作。所以這是很重要的考驗。因為以後到哪兒去都需要各種各樣的核電池供應來工作的,這對我們來説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2013-12-27 17:32:27
剛才您提到了地面實驗環節,很多網友對這個環節比較感興趣,想問一下我們目前的地面實驗是不是完全能夠模擬月面環境?又是怎樣做到的?
2013-12-27 17:32:41
地面實驗環節對新型航太來説是極為重要的話題,我們為了完成新的任務,策劃了一系列的新實驗,目的就是在地面增加考核,增強我們執行任務時的信心。舉幾個例子來説明。
第一,溫度的事情。通常我們遇到的航太器做實驗的時候,能夠降到-100到-130℃的水準,現在我們面臨剛才提到的月夜的情況下,太陽板的溫度能夠降到-190℃,然後我們從實驗的角度來講,還有一個進一步加嚴的要求,所以需要把太陽板外面裸露在艙體之外的機構要降到-215℃的實驗要求,通常我們傳統航太器做實驗的時候用液氮來冷卻降溫的方法就不太管用了。我們構造了一個新的流程,氣體的氦20K到40K左右,再迴圈,把試件放到這樣一個環境裏進行了低溫的儲存實驗。
第二,在航太城構建了一個巡視器的內場,1200多平方米,這裡面有三個在軌環境實現。
一是月面的地形地貌,我們模擬了50釐米厚的模擬原壤,在上面鋪設了石塊,挖了隕石坑,這是做月球車移動實驗時使用的,還有一些坡度、土壤我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調整。
二是六分之一的環境,在實驗場裏也得到了有效的模擬,我們用一種吊索的方式,在場地裏車走的過程中,始終能保證這個車是一個六分之一的狀態,不但車本身是,而且六個輪子和車地面接觸也是符合在月面上工作對應的壓力。
三是光的模擬,因為光對大氣有反射,我們在實驗場裏製作了一個可見光,還有一個紅外,兩種組合光照的方式,在場地裏實現了0.2個太陽常數,也就是説陽光20%的能量的模擬。在這樣一個綜合實驗場裏對巡視器的工作程式驗證、導航、移動做了全面的考核。
2013-12-27 17:33:19
但即使做了這樣全面的考核以後,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我們還構建了一個外場的實驗。因為在內場裏面,來來往往工程師對這個環境已經很熟悉了,控制的時候即使沒有把這個照片的資訊仔細判讀,也有一個先驗的知識控制這個車在場地裏怎麼走。但是38萬公里的之外遙操作的特殊性決定了必須是一個未知環境下的遙操作考核,我們就把這個車拉到了敦煌西北的一個沙漠裏開展了外場實驗,讓操作人員見不到場地的真實環境,只能是靠車拍出來的照片恢復出來地形,由遙操作人員來控制這個車,實際上就是演練著我們現在執行任務時的狀態,把遙操作這個技術也突破掉了。
經過剛才説的幾個專項實驗的考核,我們才有信心説我們的探測器可以送到月亮上去了。
2013-12-27 17:33:46
在兩器互拍的環節,有網友調侃説,發現了兩器中有“土豪金”色,從新聞中我們也了解到這個顏色是有保護作用的,除了這個裝置之外還有哪些措施保護著兩器?
2013-12-27 17:34:22
剛才提到最主要的手段是靠我們的太陽翼,在平時有陽光的時候它執行正常的發電任務,但到剛才提到的月夜來臨的時候,它就執行第二個職能,把太陽翼收攏,把平時用來散熱的途徑遮擋掉,這是手段之一,把散熱的途徑先切掉了。第二,就是剛才提到的核源,靠兩相流體回路這個迴圈運轉,把這個熱量帶到車內,一個補一個斷,截流的方式配合使用,就把我們剛才提到的月夜的問題給解決掉了。
2013-12-27 17:34:41
剛才您提到了光照喚醒,在月晝休眠喚醒時間上又如何把握呢?
2013-12-27 17:34:52
兩器在這方面設計也有細微差別,都是根據實際的需要。我主要説一下巡視器的情況,在設計的過程中綜合考慮了比較多的因素,首先還是溫度的水準,需要保證在喚醒的時候,艙內設備溫度在一個合適的狀態。而且還要馬上自主就把太陽翼打開,否則設備就工作,散熱面不存在的情況下,會導致裏面的設備很快的就升到不能工作的溫度了,這裡面有一個太陽翼要迅速打開的問題。
然後在設計的點上,我們還要考慮擺的這個方向,要保證天線和地面有一個有效的聯繫,不能説喚醒之後和地面失去聯繫,這也是不行的。
在其他方面還有一些次要的因素,比如我們擺的時候要保證流體回路正常工作,有一個抬頭的動作,讓車頭高一些,讓流體回路迴圈的過程中,重力驅動效果能夠好一些。剛才説的這些因素的綜合考慮,讓我們現在有了這樣一個休眠姿勢——車頭稍稍高一點,航向主要是往南的方向,但是往東偏了幾度。這就是我們巡視器最佳的過月夜的狀態,實際上獲得這個狀態並不容易,剛開始我們設計的第一個方案是在巡視器往前走的過程中,尋找這樣一個點,我們停在那兒,這是第一方案。但走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沒有那麼容易。
後來我們採用了第二個方案,是用車體上面有六個輪子,用刨土的策略實現的。我們靠把右側的這個輪子前轉後轉等等這樣一個優化的策略,然後在土裏面刨了一個坑,最後實現了我們剛才提到的所要的車體姿態。
2013-12-27 17:35:03
接下來的過程中,巡視器還有哪些主要任務?
2013-12-27 17:35:23
巡視器過了月夜以後要開展新一天的工作,現在我們已經組織了各個團隊,就是針對每一項科學任務組織了全國各個方面的專家,他們承擔以後數據的處理和研究。
現在這五個團隊都在處理已經獲得的科學資料,也包括巡視器,也包括著陸器的,然後要制定一個方案,下一個月晝究竟該怎麼做,巡視器這裡麵包括幾個問題。
首先,我們建議一條路線,這一條路線它一定是科學的,資訊是最豐富的。 然後測月雷達是隨便你怎麼走,反正我跟著都可以有。關鍵是那兩台儀器,測成份和測礦物的。另外你選擇的路徑上要比較合適,月球車的通行比較方便,不至於遇到障礙。還有就是我們希望能夠選擇哪些科學問題,這些問題要停駐在某一個點上做。我們期望能夠走得稍微遠一點,爭取這樣。
而著陸器就不受這些影響了,著陸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機,原設計是不過月夜,我們期待會有驚喜出現。另外那兩台設備,一個是看天的,一個是觀地的,這兩個設備只要月晝來了以後,他們可以不斷的工作,地面要做好充分的設計。
總之,應該説第二天是獲得科學成果一個最佳的時段,將會帶來很多新的認識,我們也期待第二天我們能夠得到更多新的東西。這樣的話再用一個月夜的時間全部消化、分析、整理,所以,這種探測方式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環境,就是不斷的及時總結已有的探測成果,然後馬上就設計好下一天的整個流程和工作,所以,跟工程方面配合好,就能夠不斷的獲得一些新成果。現在初步方案要經過月夜以後,因為大家的要求還不一樣,有些希望朝東,有些希望朝西,有些希望跨過一個坑,這都沒有關係,但是我們需要和工程方面仔細的商量,獲得最好的途徑,獲得更好的探測的成果,現在正在做這些事情,然後等到月晝來臨之前,這些方案都獲得了各個方面的討論確認以後,選擇一個最佳的來實施,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成果。
2013-12-27 17:35:37
嫦娥一號現在留在了月球上,嫦娥二號留在了太空中,我想問一下嫦娥三號在任務結束後應該做怎樣的處理呢?
2013-12-27 17:35:57
我理解這個,沒有太多的結束概念,從科學家的角度來説也希望它走得越來越遠,不斷對周圍感興趣的東西進行探測,只要是這兩個探測器能夠正常工作,應該努力進一步探測。
2013-12-27 17:36:11
我也完全確信這一點,肯定它會超壽命使用的,我們也期望做到這一點。
2013-12-27 17:36:24
因為做一個探測器不容易,我們也希望有效探測活動能夠盡可能的開展下去,比如美國人的MER,也是一輛火星車,設計的時候壽命是三個月,但現在已經工作了十年。
2013-12-27 17:36:36
我國也是能有這種能力的。您剛才提到的嫦娥一號是撞擊在月球上叫豐富海的地方,嫦娥一號從15公里下降到撞的那個位置上,大約要飛行一刻鐘,要飛行1469公里,因為別人撞的時候都是撞了就完了,或者晚上撞,一閃光證明它撞了,我們期望它能夠把原圖的、立體的照片全部拍下來,最後嫦娥一號真的是完全按照地面的指令撞擊在豐富海,真的是粉身碎骨,硬著陸,它可以説“埋葬”在那兒了,或者説一直是“滯留”在豐富海。
而這次嫦娥二號我們沒有重復走這條路,我們期望嫦娥二號能夠做更多的工作,當然比較精彩的兩件事,它跑到拉格朗日2點,離地球150萬公里的地方監測太陽的活動,監測了235天,後來又建議它能不能離地球700萬公里遠的地方,能不能和一個小行星交匯,觀測它,因為我們並不確切知道它的形狀、大小和表面特徵,最後嫦娥二號是完全在地面的精確控制下,于去年12月13號跟它緊密的交匯,交匯的距離不到1公里。從700萬公里遠,而且相對的速度有10.7公里/秒,唰一下就過去了,這次交匯非常驚險,而把戰神號4179號小行星的形貌和大小——4.6公里長、2.4公里寬、像花生一樣的小行星精確的拍攝下來,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它很可能以後還要撞地球。現在嫦娥二號已經飛離地球6500萬公里,變成了圍繞太陽飛行的一個人造的小行星,我們真的祝福它能夠在遙遠的深空安詳的一直飛翔下去,它以後還要走得更遠。
但嫦娥三號只好待在靠虹灣的地區了,它的著陸器和月球車都將靜靜地一直待在那個地方。月球上有一個好處,你待在那兒以後,幾十年仍然如此,不會説有很多的塵埃把它淹沒。所以,對我們中國來説,嫦娥一號已經不寂寞了,它在虹灣附近還有兩位,一位著陸器,一位月球車,和豐富海地區大概差兩千多公里遠,它們可以互相來更好的“問好”。所以,我們將有更多的“成員”留在月球上,以後我們嫦娥五號也還會有著陸器和鑽探機等等也會留在那兒,很多國家的著陸器和月球車現在都在那兒。現在拍的照片都可以把過去的著陸艙拍的很精細。過去宇航員走的一條路,在月球上現在40多年了,仍然清晰如舊,完全和以前的報道一模一樣的。所以,我説月球上沒有風也沒有雨,超高真空,它會一直完好的保留我們的嫦娥三號。
2013-12-27 17:36:51
接下來請二位結合對於探月工程意義的理解,給我們描繪一下在二位心中未來探月工程藍圖是怎樣的?
2013-12-27 17:37:10
在咱們繞、落、回的無人探測階段,剛才歐陽老師已經説得比較細緻了,再往後展望主要是四號探測選擇問題,這個在進一步研究,三號現在做得比較好,四號做什麼樣的落點和技術上的改變還在探討中。嫦娥五號的目的是想把“取樣返回”的任務完成,還有六號。
如果再進一步往遠展望,就是關於載人登月,以及火星、小行星、金星等進行更遠的一些探測了,應該説這些在我們工程師角度和研究院角度來講都在努力做這些前期的預先研究工作,為後面一旦立項以後能夠儘快的實現這些任務和目標打下基礎。
2013-12-27 17:37:27
對於嫦娥工程來説,大概在1995年左右,當時我們已經寫了關於中國月球探測的發展戰略與長遠規劃,那裏面就已經規定了,我們當時就叫做“環月探測——嫦娥一號;落月探測——嫦娥三號;還有一個是採樣返回。那時候就已經有這樣一個具體的大方案的設計和要求了,現在基本上是按照這樣一個要求來去實施的。
我們現在正在逐步的實施,但每一步都太艱難了。嫦娥一號是繞月探測,嫦娥二號是它的備份,但它又賦予了新的使命,做了嫦娥三號的一個先導性,在很多技術的突破上它做了很多工作。這次嫦娥三號真正來實現落月探測,對這個區域進行精細的探測,同時還要巡天、觀地,所以,嫦娥三號的任務是很艱巨的。
有了嫦娥三號的基礎,我相信我們嫦娥四號絕不會重復它的,一定會有更好的設想,現在正在討論。我們也期待能在一些新的地區,也許是特殊的降落方式或者是別的,大家都在討論,向給予它一個最好的目標。
但嫦娥五號是明確的,它必須要採樣返回,這是在證明中國,第一,能夠到月球;第二,能夠安全落下去;第三,不但能落下,而且還能自動的安全返回地球。所以,五號的任務更為艱巨,但怎麼回來呢?一個要帶樣品回來,就把它的土壤鏟回一些,而且要裝好,自動返回離開月球。讓它安全的返回地球,到了地球就可以用降落傘了,也不是全部把它送回地球,只是説我們需要的那一小部分,這些任務完成之後,全部稱為無人月球探測。
當然我國也在積極準備討論我們的航太員以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更好的實現載人登月目標。但我總覺得我們中國絕對不能止步于月球,中國人應該向更開闊的太陽系進軍。所以,現在實際上各個方面,包括我們各個方面的技術、工程師們,大家聯合起來,我們如何更好的讓中國飛得更遠。我們要探測火星、金星、小行星、太陽,甚至木星和木星的衛星,我們以後不止幾十萬公里,也不止一兩億公里,我覺得我們中國有這個能力,我確信我們搞技術的同志們發展是很快的,整個的配套,包括火箭、探測器、測控,大家都有這樣一種決心以實現中國飛得更遠。我也相信我們這樣一些設想,終究會逐步的、踏踏實實的來加以實現。
2013-12-27 17:37:42
最後想問問二位,參與探月工程的感受是什麼?
2013-12-27 17:38:56
對我來講,我的理解是每天都在面臨新的挑戰,因為這個任務裏面的技術80%都是新的,沒有太多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然後在這裡面攻堅克難的過程中,應該説“痛並快樂著”。
2013-12-27 17:39:33
歐陽院士,您的感受是什麼?
2013-12-27 17:40:00
我是準備工作參加了很長的時間,那個並不是國家的任務,應該説三十多年了。我總感覺到中國終究有一天要去探測月球,要去探測太陽系,要走得更遠,所以,逐步經過了很漫長的時間,接觸和參加到了這個隊伍當中。我參加這個工作以來,受教育最大的,第一,我感到了航太人的精神令人鼓舞。在這個大熔爐當中,我覺得我們得到了鍛鍊、成長和培養;第二,我深深的感覺到,科學與技術、研究與工程緊密的結合,相互支援,組成一個共同的團隊,我覺得航太是集體的、大家共同的朝著一個目的,各自有分工地去完成它的,我覺得這個來説,才顯示了我們整個制度、國家以及我們這支隊伍值得驕傲的一點,這是我參加以來受到的教育和鼓舞。
另外,我深感航太是培養一支強大的、有高水準的科學隊伍和技術隊伍的最好練兵場。我們的年輕人都成長了,包括賈陽,我就覺得都在擔當非常繁重的任務,他們不愧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科技人員。
所以,我們看到這支隊伍的成長,深感我們的事業發展是前途無量的。
2013-12-27 17:43:17
再次感謝二位做客我們的節目,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在這裡讓我們共同祝願我國的探月事業能夠更加的燦爛輝煌!本期節目就到這裡,再會。
2013-12-27 17:43:56
(責編:齊凱 主持人:齊凱 攝像:龐睿、高聰 導播:李哲 後期:李哲 圖片:楊楠)
2013-12-27 17:44:27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圖片大圖:
中國網 楊楠
中國網 楊楠
中國網 楊楠
中國網 楊楠
中國網 楊楠
中國網 楊楠
中國網 楊楠
中國網 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