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學院院長趙進軍解讀奧朗德總統首次訪華 |
中國網 | 時間: 2013-04-26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4月25至26日,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自去年就職以來,首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同時,這也是中國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履職以來第一位訪華的西方大國元首。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就表示,此訪將凸顯“中法關係的深度和高度”。針對奧朗德總統訪華及中法關係等議題,24日,國際網總裁張慧君採訪了外交學院院長、前駐法國大使趙進軍。趙院長表示,此次奧朗德訪華重點將在進一步加深中法政治互信和經貿領域展開,此次訪問將給中法關係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
張慧君(以下簡稱“張”):明天奧朗德總統將正式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請您分析一下此次奧朗德總統訪華的工作重點和主要目的是什麼,目前的中法關係又是怎樣? 趙進軍(以下簡稱“趙”):奧朗德此訪的重點,一是深入結識中國領導人,增強中法關係“在戰略上的互信”、夯實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二是借助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發展,爭取在經貿領域簽署一些長效合作項目,推動中法全面關係向前發展。 中法之間有著傳統的友好關係。法國是西方大國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國家。當年毛澤東主席和戴高樂將軍共同決定中法建交戰略。這在1964年東西方兩大陣營冷戰、對立的背景下,意義重大。中法兩國走近,對世界和平與穩定,對世界局勢的影響是正面的、積極的。奧朗德此次訪華正是中法建交50週年的前一年,也是兩會之後,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履職以來訪華的首位西方大國元首,體現了中法關係的戰略性。奧朗德本人重視此次訪華,他也準備了很長時間。他在這個時機訪華,就是要成為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元首,體現中法關係的傳統價值。
張:此次有許多法國財團、企業家隨法國代表團訪華。請問您對中法雙方企業的合作有何看法? 趙:中法之間加強經濟合作有很好的條件和基礎。建交早是之一;第二,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法國是第五大經濟體,排在第二和第五的兩國展開闔作,具備了很好的、全面的經濟條件。但是目前中法兩國的貿易額並不令人滿意。2012年,中法兩國的貿易額是510億美元。這是個什麼概念?很少。去年中國的總貿易額達到3.5萬億美元,而與法國的貿易只有510億美元。中國跟南韓之間的貿易額在去年達到2500億美元。中法貿易只是中韓貿易的五分之一,這與兩國的經濟實力不相匹配。但這也從另一方面説明兩國經濟合作的潛力很大。南韓在地理、文化、成本上或許有優勢,但是中國和德國的貿易額也是中法貿易的3倍多。此外,中法貿易也趕不上中荷貿易,荷蘭只有4萬平方公里,1600多萬人口。所以,中法之間的經濟合作潛力很大。只要雙方下決心,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我相信中法之間能在經貿領域邁出一大步。
張:近來西亞、北非局勢動蕩,法國都扮演了“干預急先鋒”的角色,請問法國這樣做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另外,受到歐債危機影響的法國在歐盟內部的政治地位是否會下降,或者説由目前的法德主導轉變為以德國主導的局面? 趙:1789年法國大革命,對世界産生了很大影響,它的口號和旗幟是“自由、平等、博愛”,推翻帝制,將國王路易十六送上巴黎協和廣場上的斷頭臺。法蘭西民族自認為是人類自由、民主的旗手,有他們的道理。從歷史上看,它能包容很多思想。馬克思曾經也在法國避難,在巴黎從事革命研究工作。包括無政府主義在內的各種極端政治流派,極左的、極右的等,都可以在法國存在。所以法國參與這些行動,第一是法國人的意識形態、理念和傳統,主張法國是倡導自由的,並以此作為道義制高點。第二是法國與非洲、西亞國家的歷史關係。歷史上法國是一個殖民國家。二戰之後,法國在非洲還有20多個殖民地。這些原法屬殖民地在取得獨立時,大都同法國簽有各種包含特殊條款的政治、經濟與軍事等合作協議。法國一直非常重視保持其在這些國家中的傳統利益。當這些國家出現各種政治與社會問題,甚至爆發危機時,法國總會率先介入。第三就是地緣政治的考慮。利比亞、敘利亞和法國都是環地中海的國家。在上一屆薩科齊當政時期,法國就已明確將地中海地區列為法國利益的優先方向。除此之外,還有內政的考慮。法國政府需要在國際上做一些事情來爭取民意的支援。當前國際政治還在朝著複雜、深刻、多變的方向發展。短時間內,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做法在根本上還難以消失,比如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 關於歐債危機,鋻於問題的複雜性和普遍性,不會很快解決,很可能是在拖延中尋求解決,逐步改變高福利、少工作、寅吃卯糧的不可持續模式。法德兩國均是歐洲最重要大國,法德形成一致並聯手主導是歐洲聯合成敗的關鍵。德國不會甩開法國單獨主導歐盟事務,因為這不符合德國自身利益。總的看,儘管當前歐元區遇到很大困難,問題棘手,但從歷史上看,歐洲一體化是一個不斷克服困難,在曲折中前行的過程。
張:在價值觀、人權和西藏問題上,法國一直沒有一個特別尊重中國的態度,您認為雙方在人文領域交流合作、價值觀理解等方面,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趙:中法都是主權國家,兩國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有著共同或相近立場。最突出的共同點是,兩國都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都支援世界多極化,反對霸權。但中法之間也有許多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政體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也有別。兩國建交50年來,雙邊關係發展很大,但也有高低起伏,也有摩擦和爭端。但雙方都認為,致力於發展中法在各領域中的互利合作,最符合雙方利益。 奧朗德總統在就職前,曾擔任法國左翼社會黨第一書記長達11年,直接參與國家高層政治生活,他對國際關係是了解的,對中法關係的歷史和現狀是心中有數的。所以今後兩國在人文、價值觀領域的分歧可能會得到較好處理,我對這一點還是有信心的。
張:您覺得在引導社會輿論、價值觀和人文交流等領域,雙方媒體能發揮什麼作用? 趙:能夠發揮很大的作用。媒體可以引導輿論。媒體要把事實,特別是真實的事實告訴讀者或觀眾。因為發生在中國、法國以及兩國政治家之間的事情不是每個人都能知道,只有靠媒體來告訴廣大民眾。中法友好有民意基礎,這對雙方的利益,對雙方的未來,都十分重要。中法兩國政府都意識到中法兩國關係的重要性,但如果媒體沒有意識到這種戰略性、重要性,就可能起不到正面作用。我在法國當大使的時候,一直主張歡迎更多法國媒體的記者、專欄作家等到中國來看看,道聽途説是不行的。如果通過閱讀有偏見的、不真實的報道或書籍,肯定會受到誤導。所以,中法兩國媒體有責任、有義務積極推動中法兩國關係向前發展,這既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法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