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記者談採訪感受

中國網 | 時間: 2010-10-28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上海世博會主題給人們留下哪些城市印記?

年代電視臺、上海特派記者 宋育菁:越南館就是用一些可回收的建材。比如竹子,他們會把這些建材再回收,運用到其他部分的學校的興建。有幾個案例館也很不錯,比如説馬德里館,它的空氣樹和竹屋到時候都會複製,在中國的一些城市裏面重新複製和興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中國網:就是説它今後會對人類的生活産生一些影響。

年代電視臺、上海特派記者 宋育菁:是的。我舉個例子,台北案例館有兩個重點,一個就是無限寬屏,一個是垃圾資源回收。大家很難想像定點進行垃圾回收,我覺得這是台北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覺得可以在上海,甚至整個大陸的城市都慢慢拓展起來,這象徵著可回收再利用的環保議題。

記者:我相信會起到這樣的積極作用。雖然很多人到世博會,最初的理由就是來旅遊,但是所接觸到的各個場館,和各個場館表示出來的對宜居城市的理解、對環保生活的理解,總是有一些火花。無論這些火花是大是小,我們總是接觸到了,應該會在以後的生活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我還是覺得,是不是一兩個活動能夠改變我們對生活的理解?或者是改變我們在既定環境當中已經養成的習慣?我覺得這並不是三個月,或者是一、兩次參觀可以解決的。我覺得這需要更長遠的規劃,或者是更完善的措施,或者是意識形態上的改變。

文匯報記者 劉棟:我覺得會留下很多影響。整個世博會從最簡單的角度看,對上海這個城市的文化程度的提升是很高的,到上海的人都有印象,都覺得上海的文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各個方面的市民素質也在提高。更重要的是城市發展的理念,我們原來並不是追求綠色、低碳的理念,我覺得如何讓城市更加滿足人們的生活,能夠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這樣的主題,原來我們並不是特別清晰。通過這次世博會,對每一個城市的發展都有自己獨特的收穫,可能上海的收穫更多一些。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