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焦夢 實習記者王貝思) 7月10日,由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網聯合製作的視頻短片《小豆子 大營養》在全球共用發展行動論壇首屆高級別會議平行分論壇一“全球公共品體系中的減貧與農業:南南合作與中國貢獻”上首發。
短片《小豆子 大營養》講述了“從種黃豆到磨豆漿”的技術推廣歷程。據坦尚尼亞政府與聯合國機構調查顯示,坦桑患營養不良的兒童10萬多,佔總數1/3;莫羅戈羅省是坦桑大豆主産區之一,但大豆種植技術水準仍較低,約為中國的1/3;同時,中國農大團隊發現僅靠種植玉米獲得的收入,當地人仍然買不起肉類和奶製品,導致人們的蛋白攝入嚴重不足。因此,中國農大團隊在2021年6月起啟動了“小豆子,大營養”聯合項目。該項目通過玉米大豆交叉間作的方式,使土壤更肥沃,豐富完善當地的營養結構、發展食品加工業、提升土地的綜合利用效率。同時向當地農民們傳授豆奶、素肉、豆面等大豆副産品的製作技術,引導農戶從簡單的家庭作坊向規模化食品加工發展轉型,促進大豆完整價值産業鏈的形成。大豆産量從每英畝約100公斤提升到533公斤,足足漲了5倍多。
2022年6月24日,佩雅佩雅村,村民製作豆漿,吸引了很多人圍觀。中國農業大學供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製作豆漿這一中國傳統飲品的過程中他們還撒入當地一種類似豆蔻的香料,讓村民們愛上了這杯 “牛奶的平替”。村民在品嘗了豆漿之後説:“味道真不錯,比牛奶還好喝!” 項目協調人、前坦尚尼亞莫羅戈羅省副行政秘書慕康果表示:“通過將素肉和豆面加入飲食,5歲以下兒童、孕期和哺乳期婦女等人群的健康水準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這些舉措都很好地改善了當地人蛋白攝入嚴重不足,農民增收難等問題,構築起一道跨向營養和富足的橋梁。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孫其信在論壇發言時表示,從中國減貧到全球發展,中國農業大學一直不斷探索。經過多年的努力,學校在國際發展合作和全球發展治理學科建設方面積累了豐碩的成果。“我們緊貼大地,把行之有效的發展和減貧經驗帶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基層,與當地人民一道探索共用發展的方式和路徑。”
7月10日,坦尚尼亞蘇科因農業大學教授底格拉西亞斯·魯塔托拉在全球共用發展行動論壇首屆高級別會議平行分論壇一“全球公共品體系中的減貧與農業:南南合作與中國貢獻”上,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
坦尚尼亞蘇科因農業大學教授底格拉西亞斯·魯塔托拉在採訪中表示,中坦兩國的友誼可以追溯到毛澤東時代並歷久彌新。“我們與中國農大在推動坦尚尼亞農業轉型方面已深度合作了十餘年,幫助坦桑小農戶運用中國農業技術,通過村級示範項目帶動更多的農民、婦女和青年廣泛參與,提升農業生産技能和市場化轉型,讓他們增産又增收。”
據悉,自2011年起,中國農業大學與坦尚尼亞莫羅戈羅省政府、蘇科因農業大學組建聯合團隊,先後在佩雅佩雅村、麥迪格瓦辛巴村等十個村莊開展村級減貧示範項目,分享中國的農業發展和減貧脫貧經驗。在未來,更多像“小豆子,大營養”這樣的新型南南合作項目,將繼續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坦友誼,推動共建“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