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  鄉村振興案例

以糧食安全為基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時間:2023-03-30 16:05:59 丨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丨 作者:趙陽 丨 責任編輯:孔令瑤


糧食安全事關國運民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確保重要農産品特別是糧食供給是首要任務。自2012年起,中國每人平均糧食産量持續保持在450公斤以上,2021年每人平均糧食産量達到了483.5公斤,遠遠超過國際上公認的糧食安全線。然而,“大國小農”的現狀在中國還持續存在,成為保障糧食安全及農民增收的一大阻礙。針對未來“誰來種地、地怎麼種”的問題,促進農業經營增效,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一項重要工作。

土地託管 服農富農

20世紀50年代,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國家實施了大力開發北大荒的決定。如今“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端好飯碗”也有了新途徑。

正值春耕時節,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新勝村村民劉少良卻不像往年一樣在地裏忙碌。“2022年我把土地託管給了北大荒農服集團(以下簡稱‘農服集團’),”他解釋:“以前一畝地大概收二三百斤大豆,現在一年下來,每畝産量提高到了400多斤!”劉少良十分開心,當個“甩手掌櫃”可以提高種植收益,同時外出打工,還能增加一筆收入,真是美事一樁。

2020年,北大荒集團(以下簡稱“北大荒”)提出成立農服集團、組建區域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在全國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土地託管是農服集團開展社會化服務的一個主要內容。佳木斯市樺南鎮鎮長程義鵬表示:“北大荒的土地託管服務,將零碎、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使耕地面積增加了5%,再加上機械化作業、科學化管理,産量得到極大提升,農民有空閒時間就近務工,參與積極性和意願明顯提高。”

耕地集中管理使機械化率大大提升,黑龍江訥河市長安村支部書記劉靖財對此讚不絕口,“大型收割機的效率就是高,一天就能收割900多畝,比我們以前的小機器強多了,而且收穫的品質也高,不落枝、不丟豆。”

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是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基本途徑和有效機制。農服集團副總經理王海濤表示,“一方面是解決‘誰來耕地’的問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一條有效的解決路徑;另一方面,可以探索適宜當地發展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幫助小農戶解決一家一戶幹不了、幹不好、幹起來不划算的難題,推進農業生産過程的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以服務過程的現代化實現農業現代化。”

成立兩年來,農服集團社會化服務工作輻射面不斷擴大。下屬露一手區域農服中心無人機飛防業務覆蓋7省24縣231個鄉鎮,全年調度無人機10萬架次;山西省左權縣東安村村書記主動寫信“懇請北大荒能一起帶動革命老區小山村的農業發展”……王海濤表示,這充分證明了北大荒在全國的影響力,也説明瞭農村、農民對社化會服務的需求。

如今,北大荒已在全國組建23家區域農服中心,2022年服務面積5200萬畝,近350萬小農戶,增産糧食21億斤,節本增收13.6億元人民幣,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預計到2027年,北大荒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將達到3.6億畝次。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104.1萬個,服務面積超過18.7億畝次,服務小農戶8900多萬戶。

“隨著科技水準的發展,耕種的勞動強度慢慢下降,關鍵在於如何管理。”中國農業科學院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秀東表示,“社會化服務把農田管理的作業面集中起來,為農戶提供綜合管理服務,對於穩定百姓種地積極性,形成規模化,提高技術到位率,建設高標準農田起到積極影響。”

王秀東介紹,建高標準農田能保證糧食和主要農産品的穩定供給,為發展大食物觀提供更多空間。“大食物觀就是向更廣闊的空間要食物,對做好‘土特産’文章,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大有裨益。産業發展起來才有農業的增值,才有農民的增收。”他認為,今後需要繼續在作業覆蓋面積和全鏈條服務方面加強力度,持續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高品質發展水準。

連結城鄉的“新農人”

清華博士後、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全國健康家庭聯盟健康傳播大使、國際CSA(社區支援農業)聯盟聯合主席……諸多響亮名號加身的城市姑娘石嫣,日常卻幾乎全身心撲在北京順義柳莊戶村的田地裏,成為紮根農村的“新農人”。

2008年,石嫣在人民大學讀博期間,從美國公費“務農”回國,創辦了國內首家CSA農場。2012年,又成功開辦分享收穫農場,做有機農業農産品供應鏈,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服務於農業生産者及消費者,並嘗試推進農村的可持續發展。2019年,分享收穫農場被世界未來委員會授予“生態農業傑出實踐獎”。迄今為止,會員已經超過1800戶,年經營額1500萬元以上。

“分享收穫農場的成功證明了我們的農業在經濟、生態和社會價值三個面都可以做到可持續。”另一方面令石嫣倍感自豪的是,由此孵化出了一群成為鄉村振興強大力量的生力軍。

“90後”小夥兒江祿原本在北京做面點工作,來到分享收穫農場後,又拉來妻子,一個做市場,一個做客服,學到不少種植技術和農場經營經驗。三四年後,兩人回到老家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開辦了自己的有機農場。江祿稱分享收穫農場是“一個有‘魔性’的地方”。這個地方讓他瘋狂地愛上農業,改變了命運,成為“新農人”的一員。

讀書時,石嫣經常深入鄉村調研,發現很多村子都只剩下老人和婦兒。“鄉村需要一批‘新農人’,”她解釋,“這個‘新’不是否定過去,而是指一個能夠連結城鄉、具有一定創新性價值的群體。”

一些傳統的農業産業只把“産業”留在了鄉村,“鄉村發展的三要素—資金、土地、勞動力,其實還是外流的。”石嫣對此感到十分遺憾,“我們想通過一批真正回到鄉村生活、工作的人,把個人需求或者農場的需求,轉換為本地勞動力就業的增加,實現資金在鄉村的流動。”

在經營農場過程中,很多人前來參觀學習,同時石嫣發現,很多人缺乏對農業領域的深度認知,盲目投資。“我要把10多年的經驗教訓分享給更多想要投身農業的人”,抱著這樣的想法,石嫣開展了新農人培訓工作。她介紹,“課程老師都是農場真正的工作人員,比如説請市場部經理講行銷,請地裏管理生産的師傅來講技術……知行結合,讓大家能看到落地實景。”

後續,農場還為這些“新農人”提供返鄉創業的資金技術支援。石嫣表示,只要産品符合考察標準,就可以在自有平臺助其銷售。

目前,新農人培訓已經開辦44期,加上分享收穫農場曾經的員工、實習生、志願者,分享收穫農場直接間接帶動“新農人”約2000名,相當一部分人成為了當地農民致富的領頭雁。

連同土地租金收益、勞動力務工收入,分享收穫農場平均每年回饋給所在地鄉鎮300萬元左右。而“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注入的鮮活力量卻不是金錢能夠衡量。

2023年初,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聯合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發佈2022年度國家級生態農場名單,北京地區僅有6家,分享收穫農場榜上有名。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支援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帶動小農戶合作經營、共同增收。目前,石嫣團隊已在全國18個省約400多家農場建立起合作社,形成了一定規模和群體,CSA農場模式還延燒到廣西、新疆、西藏等全國多個地區。

如果留任高校,石嫣或許早已獲得相應職稱。她認為,做農民這件事,同樣需要自信。“希望未來能夠給予願意回到鄉村的人群,同其他職業相同的一個評價機制。”她盼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在2023年兩會中提出,根據鄉村振興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通過就地培養、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層分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要培育農業經營管理者,也要培育種養能手和社會化服務型“新農人”。力求發展壯大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推動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讓農民真正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文章來源:今日中國)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