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憂“被沙吞”,如今“踏沙行”
寧夏中衛馭沙乘“雲”轉型發展記
寧夏中衛市地處騰格裏沙漠邊緣。據記載,1949年流動沙丘前哨已逼近中衛縣城西門,其西北部地域大多被流沙吞噬。上世紀50年代,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線穿行而過,為確保這條大動脈的暢通,國內治沙力量匯聚於此,創造了“麥草方格”這一舉世轟動的治沙奇跡。
自此,中衛便成為沙漠化防治繞不過去的地方,半個多世紀治理沙漠150萬畝,逼退沙漠25公里,沙漠化在這裡被徹底逆轉。
當黃沙的威脅漸漸遠去,這座沙漠小城開始尋求轉型發展,“跳出産業看資源,跳出地域看資源”,將綿延的黃沙打造成國內一流的沙漠體驗和度假勝地,將充沛的光熱資源打造成數萬畝光伏“藍海”,將乾旱的戈壁荒灘打造成超大型雲基地和大數據中心……年輕的中衛,再一次憑實力“出圈”,不斷向外界遞出高品質發展的新名片。
馭沙觀星,點亮西北“遺失的美好”
如果説詩和遠方是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那麼大漠星空一定是最貼近這種嚮往的現實存在。
夜幕降臨,騰格裏沙漠褪去白日的燥熱,寂靜而神秘。置身沙海,抬頭仰望,滿目星河。沙漠度假,正成為中衛帶給遊客的全新體驗。
沙漠,無論是在世界還是國內,並不稀缺,但絕大多數因通達性差,並不足以成為旅遊資源。然而在中衛,沙漠和黃河相依,且緊鄰城市,十分罕見,因此便有了被譽為“壟斷性旅遊資源”的沙坡頭。
從2007年成功入選首批國家5A級景區起,沙坡頭便一直引領中國沙漠旅遊的發展。滑沙、沙漠沖浪、駱駝騎行……豐富的體驗項目讓更多人走進沙漠,了解中衛。疫情發生前,沙坡頭景區遊客年接待人次已達140萬,旅遊收入近3億元,均居寧夏景區首位。
然而,傳統的沙漠旅遊和西北的氣候一樣,淡旺季分明,夏季爆滿的景區到了冬季卻閉門歇業,成為制約中衛旅遊發展的一大問題。與此同時,當前我國旅遊業正從觀光體驗向休閒度假轉型,也向中衛提出新要求。
提質升級正當其時,中衛直接在旅遊市場打出一把“王炸”。
2020年秋天,一顆“巨星”落在中衛的騰格裏沙漠。星星酒店,是沙漠和星空的浪漫組合,也是中衛星空旅遊産品的大膽創新,為遊客提供了沙漠旅遊、星空旅遊全新的打開方式。産品一上市,便榮獲“中國最佳旅遊規劃設計獎”“中國酒店星光獎”“亞洲最佳旅遊度假酒店”等殊榮。
“星星酒店同樣是壟斷性旅遊産品,在沒有疫情影響的旅遊旺季,酒店一房難求,延伸出的觀星講座、沙漠瑜伽、沙療康養、沙漠野餐等系列星空旅遊深度體驗産品深受南方遊客喜愛。星星酒店改變了景區的經營格局,目前度假類産品收入約佔總收入的30%。”中旅(寧夏)沙坡頭旅遊景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文軍説。
星星酒店的走紅,看似是一家旅遊企業大膽創新的“偶然”之舉,實則是當前人們對於高品質度假産品需求的體現,而這一直是以寧夏為代表的西北旅遊市場的短板。這幾年,隨著大交通、硬體基礎設施等條件的改善,更多的旅遊資本開始青睞西北,尋求“差異”和“稀缺”。
七年前的冬季,正考慮轉型的煤礦商人陳祖品來到中衛考察地産項目,無意中路過黃河邊一個廢棄古村落,瞬間被西北鄉村那種蒼涼而又厚重的人文氣息震撼,毅然決定要在這裡打造一個可以“復活”西北傳統鄉村生活的度假産品。
“我希望它既可以形成一個産業,又能延續當地的生活,同時還能改變外界對西北的認知。”陳祖品説。他的這一想法很快得到民宿圈知名投資人的回應,西坡、大樂之野、墟裏、飛鳥集等國內民宿頭部品牌紛紛入駐,加上他自己創建的南岸品牌,組成中國第一個民宿集群——黃河宿集,也將“野奢”這一名詞帶進中衛。
黃河宿集的最大魅力在於它真正實現了文旅融合,從建築風格到室內裝修,再到度假場景的打造,無一不體現著對在地文化的深入挖掘,所呈現的一切都確保與黃河村落、原生環境最大程度的契合。
傍晚時分,登上南岸小院的露臺,在木涼棚下向西望去,包蘭鐵路線上火車飛馳而過,沙漠和黃河同時映射出落日余暉,涼棚、篝火、樹木構成了傳統的鄉居場景。
“黃河宿集客房均價超2000元,半年時間一房難求,客單價、入住率均居全國民宿之首。”陳祖品説。
在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佈的《關於公佈2021年度文化和旅遊領域改革創新十佳案例、優秀案例的通知》中,中衛的《“點亮”大漠星空 釋放消費活力 打造“星星的故鄉”文旅IP》成功入選優秀案例。
如今,以星星酒店、黃河宿集為代表的高端度假産品正加速將中衛帶入休閒度假時代,大漠星河營地、金沙海星辰帳篷營地、星星故鄉露營地等一批星空旅遊度假産品順勢而生。2022年,中衛市推進沙漠主題度假中心、野奢酒店等24個文旅建設項目,完成投資3.19億元。
乘“雲”而上,産業新城加速蝶變
早在八九年前,當寬頻資本董事長田溯寧將發展大數據産業的目光聚焦中衛戈壁灘時,圈內的朋友都調侃他:“老田,你是去放羊嗎?”如今,當他所投資的西部雲基地吸引了亞馬遜AWS入駐,“中國大腦”數據中心已赫然挺立時,這位網際網路行業的“元老”終於向外界證明了自己選擇中衛的眼光。
走進矗立在戈壁灘上的一座座現代化數據中心,兩米多高的機櫃整齊排列,幾百萬台伺服器正在高速運轉,它們為美團、小米、墨跡天氣等幾百家企業提供著海量數據儲存和計算業務。
中衛市因建市時間短,産業基礎薄弱,且“倚重、倚能、倚化工”特徵明顯,在資源和環境約束趨緊的形勢下,城市發展迫切需要尋求産業轉型。
沙漠城市的轉型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難題。年輕的中衛,尋找著“換道超車”的種種可能。翻開國家發改委發佈的産業目錄,“寧夏適合發展‘大型或超大型數據中心建設及運營’”這樣一句話,為這座沙漠小城的産業轉型提供了政策指引和現實路徑。
一旦發掘出潛在優勢,傳統的“資源詛咒”也便成為“資源稟賦”。中衛市雲計算和大數據發展局副局長李彬向記者一一細數:地處我國陸地幾何中心,到全國各大城市均在2000公里以內,是光纖網路最佳選擇地;年平均氣溫8.8攝氏度,氣候乾燥,適宜發展全自然風冷的數據中心;創新電力交易模式,提高新能源電力使用,數據中心到戶電價不高於0.36元/千瓦時……
2013年,在建市十週年之際,中衛市與北京中關村牽手,以“前店後廠”的模式建設西部雲基地,中衛的“雲天”夢想就此開啟。
一組組數據有力地證明了雲計算和大數據産業的蓬勃發展。
——7家大型或超大型數據中心相繼落地,雲基地數據中心集群累計完成投資90億元,伺服器裝機能力達70萬台,數據存儲總量約20EB(百億億字節),達到億億次浮點運算能力;
——美團、奇虎360、小米等200多家雲計算及配套企業落戶中衛,亞馬遜中國區域60%的業務部署在中衛;全區電子政務公共雲平臺接入單位289家,上雲系統達847個,覆蓋全區80%的廳局單位和30%的地市、縣級單位;
——2022年前三季度,雲計算和大數據産業實現營業收入28.26億元,帶動全市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2%。
8年多來,中衛市連續多年獲得全國最適宜投資數據中心的城市和地區殊榮,雲計算和大數據産業從無到有,從有到聚,從聚到興,走出了一條西部欠發達地區高品質發展的嬗變之路。2018年,中衛市“變黃沙戈壁為創新發展熱土”的典型經驗得到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通報表揚。
談起中衛成為首個國家新型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和全國一體化算力網路國家樞紐節點“雙節點”城市,李彬難掩自豪。
“這標誌著寧夏電子資訊産業已經納入國家數字經濟産業發展的重要戰略佈局,列入國家‘新基建’和‘東數西算’主要支援區域。特別是發展‘東數西算’工程需要具備良好的數據匯聚和存儲資源、數據運輸所需要的網路資源以及數據加工所需要的計算資源,同時需要市場需求引導輔以好的政策支援,中衛在這些方面都具備先發優勢。”他説。
中國聯通中衛分公司總經理陳志鵬説,目前國內雲計算、大數據産業生態的合作夥伴,紛紛看好中衛“雙中心”的戰略地位,積極尋求來此進行戰略合作。
如今,談起雲計算,中衛已成為繞不開的城市。按照規劃,未來5年,中衛市伺服器裝機能力將達到500萬台,營業收入將達到500-1000億元。以雲計算為代表,中衛市正加速成為一座轉型升級、動能強勁的産業新城。
中衛市委書記張利説,我們將搶抓國家實施“東數西算”戰略機遇,按照自治區賦予中衛建設大數據産業中心市的定位,深入實施大數據産業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大力推動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加快推進“一集群”“三基地”建設,推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作出中衛貢獻。
時光流轉,從戈壁荒灘到數據中心,田溯寧對這種變化的感受尤為真切。他清晰地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跟隨母親在中衛治沙,那個年代風沙很大,駱駝還充當交通工具。而現在,這裡天藍水清,數據從“中國大腦”傳輸到北京只需要8至10毫秒,屬於他的“建造國際領先、國內自主的中國雲計算數據中心及行業大腦”的夢想正在加速實現。
沙水相融,“生態賬本”澎湃發展動能
寒冬時節,西北白天的氣溫已降至零下,但在騰格裏沙漠東南邊緣的一處光伏項目施工現場,每天仍有上千名工人忙碌的身影。他們之中,一小部分在扎設草方格,更多的則忙於安裝太陽能光伏板組件。
這是2022年9月開工建設的全國規模最大的沙漠光伏基地——騰格裏沙漠3GW新能源基地光伏複合項目,也是“寧電入湘”工程的重點配套項目。建成後,每年發電量將達到約57.8億千瓦時,可節約192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約3.39萬噸,減少氮氧化物年排放量約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約466萬噸。
“項目遵循邊施工建設、邊生態治理的原則,根據以往的經驗結合現場實際,先在場區上風向和檢修道路兩側扎草方格防風固沙,後期根據施工順序陸續推進全場區草方格治沙,播撒適合沙漠生長的草籽。光伏板具有遮陰效果,能讓下方植被更好地生長。”國家能源集團龍源電力寧夏公司副總經理吳吉軍説。
如果説沙漠城市的産業轉型來之不易,那麼生態治理則面臨艱難險阻。作為寧夏的“西大門”和騰格裏沙漠向東擴張的唯一齣口,中衛市的沙漠化治理已不僅僅關乎自身存亡和發展。半個多世紀以來,以“麥草方格”“五帶一體”等為主的治沙技術,守護了全國首條沙漠鐵路的安全,其治沙成果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保護500佳”稱號。
在生物治沙成效的基礎上,近些年中衛市積極利用風光等氣候資源,探索出“新能源+治沙”的新模式,既優化了産業佈局,促進了清潔能源發展,也為沙漠生態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實現環境保護“雙贏”。
在距離騰格裏沙漠3GW新能源基地光伏複合項目幾公里的不遠處,坐落著佔地6.5萬畝的沙漠光伏産業園。成千上萬塊藍色光伏板整齊排列,隨著太陽的運轉逐日追光,宛如沙海裏一片藍色海洋。夏秋時節,光伏板下生長的花棒、刺頭、沙冬青等植物為沙漠鋪上一層綠裝。
據中衛市發改委調研員黃佔榮介紹,太陽能光伏板在生産綠電的同時,還治理了沙漠,産業園從防沙、治沙、用沙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實現沙産業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最大化。目前,光伏發電區已進駐企業11家,建成光伏電站容量達1030MWp,年可新增綠電發電量17億度。目前,中衛市共建成清潔能源發電項目116個,裝機容量達到894萬千瓦,佔全市電網總裝機的82%。
中衛當前正全力打造“四個示範市”,其中之一就是“打造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示範市”。中衛市市長馬洪海説,守好寧夏“西大門”,築牢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必須堅持生態保護修復的重點方向,持續保持污染防治的攻堅力度,抓好能源替代升級的治本之策。
作為一個傳統工業仍佔絕對比重的城市,除了加快清潔能源的替代,還需在能耗“雙控”、遏制“兩高”上下功夫。2022年以來,中衛市更加突出用能效率的引導作用,取消高耗能行業電價上漲不超過20%的限制,將“以能定産”從應急手段轉變為長效機制。此外,還通過實施工業節能技改計劃、淘汰落後化解過剩産能計劃、煤電節能降耗及靈活性改造計劃等一系列的措施,對工業企業開展節能診斷和能效提升改造。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全市規上工業能源消費量669萬噸標準煤,同比下降5.9%,單位規上工業增加能耗同比下降16.5%,降幅居全區第一。
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中衛,很多人都會想到“反差”。這既源於其沙水相依的地貌,也來自踏入這座城市,滿目的綠地和水系,讓人不禁發問:這真的是地處沙漠邊緣的城市嗎?
這一切,除了受益於沙漠化防治和工業污染治理對城市“大環境”的改善外,更重要在於對城市生態“小細節”的雕刻上。
黃河流經中衛182公里,佔黃河寧夏段的45.8%。得黃河之利,中衛市做活水文章,做足綠元素,市區湖泊濕地錯落分佈,水域面積達225公頃,佔城市建成區的20%,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9.7%。中衛以嚴苛的標準、市場化的模式推行城市環境衛生深度保潔,盡最大限度減少沙塵對城市環衛的影響,也因此捧得了聯合國人居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獎”。
“我們要走穩走實生態優先的路子,以鐵的手段和意志治理污染,把一山一河一水、一草一木一沙呵護好,優化拓展生産、生活、生態‘三大空間’,讓美麗成為中衛最靚麗的名片。”張利説。(記者 何晨陽、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