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  要聞

三單村“復活”記

時間:2023-01-06 09:33:28 丨 來源:農民日報 丨 作者: 丨 責任編輯:楊霄霄

開欄的話:農曆兔年將近,年味越來越濃。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之年。藍圖已繪就,奮鬥正當時。自即日起,本報開設“新春走基層”欄目,推出本報記者發自一線的報道,反映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積極成效,展現鄉村百姓喜迎佳節的生動景象。

“來來來,都説説過去一年的收穫,再談談新年計劃。”1月3日,2023年首個工作日,在浙江省東陽市三單鄉三單村的一處農家院落裏,大家如約赴局。冬日凜冽,圍爐煮茶,鄉黨委副書記陳豐率先拋出話題:“就聊聊山區共富。”

大家不謀而合,也為心之所向。圍坐其間的,是“三十六院”團隊核心成員,陳默負責規劃設計,馬刻張羅農耕部落,藍煙打點線上行銷,千里運營染色工坊,石傳輝運轉銀工坊。大家各報佳訊與期盼,更讓三單村黨支部書記單立良信心滿懷、暖意洋洋。有了這幫年輕人,不僅農貨暢銷,百姓家門口有活幹,還帶來了不少生氣。

三單村位於東陽的最東北角,山區地少,農居散落。此處名叫“蚊子塢”,攏共三五戶人家。這樣的居住點,全村有十多個。單立良坦言,過去沒産業,人去地荒,村莊日漸空心,房子破的破、塌的塌,村集體窮得叮噹響。

短短兩年,三單村復活了。昔日的村小學,如今化身博物館,殘余泥墻“長”出新墻頭,裏頭展陳著當地藍染技藝。在側的幾座農房,依次為民宿、研學中心和餐飲會議中心,令人眼前一亮。這是“三十六院”的第一院——美學院。

博物館裏,一段“荷花被”的紀錄片重現舊景。講述人為鄉賢林棲,國內著名時裝設計師,15歲時走出這座大山,出生點就叫“三十六”。酷愛傳統工藝的她,在發起“尋跡之旅”後,首站即為多年未歸的故鄉。然而,回鄉所見令她驚愕不已:村莊何等清冷,傳統技藝加速消逝,衰敗農房危在旦夕。

能否用非遺活化鄉村?既留住根,也為鄉村造血。2020年,林棲帶著一紙方案回來了:她希望打造一個傳統手工藝的度假村集群,為技藝大師們營造桃花源的同時,帶動一批老手藝人和留守村民。十數年的品牌與流量積澱,讓她有信心復活鄉村、帶動共富。

修舊如舊,老屋新生,成為非遺文化與康養旅遊相融合的“共富工坊”。舊日廚娘呂雲琴,半百之年成了染坊學徒,如今獨當一面。像她這樣,工坊已累計帶動500多人就近就業,年均增收兩萬元。拋荒的土地重新耕作,農戶所産花生、香榧、大米等化為“五穀豐登”禮盒,一份239元,去年網銷過萬份。

不僅三單村“復活”了,去年集體經濟收入過百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53萬元,整個鄉同樣迸發出勃勃生機。眼下,178間農房已流轉。周邊5個村,數百間閒置農房正加速摸排,馬上將悉數交由“三十六院”經營。今後,一院即一非遺項目、一共富工坊。通過工坊與各村黨組織的結對共建,村更強、民更富,生活更美好,老百姓也更有文化自信。

這天,林棲遺憾缺席了圍爐。但一早,遠在廣州的她便與鄉黨委書記朱靜超聯繫,希望在年會時,由鄉里出面為駐紮在此的大學生,為返鄉創業者、為新鄉人授予“榮譽村民”稱號,意在鼓勵人才回歸。

朱靜超欣然答應,並承諾:“接下來,五村聯建,既要差異化,又得抱團發展,更需黨建引領。我們會把更多部門的資源整合起來,把更多閒置的土地、農房、勞力等組織起來,變黨建優勢為發展勝勢,加速‘兩山’轉化和山區共富。”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