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  本網獨家

專家共話非洲糧食安全和中非農業合作

時間:2022-11-07 14:35:02 丨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丨 作者: 丨 責任編輯:孔令瑤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11月4日,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承辦的主題為“非洲糧食安全和中非農業合作”沙龍活動在北京舉行。本次沙龍活動是“新時代的中非農業合作”系列活動的一部分,系列活動由中非合作論壇中方後續行動委員會秘書處、中國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共同主辦。

圖為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副主任藺惠芳。

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副主任藺惠芳分享了“中非農業合作的歷程、重點與展望”。中非農業合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末的中國為非洲提供的國家示範農場,到了21世紀,中非農業合作的內涵不斷深化,形式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包括中非農業貿易、中非農業技術示範中心、農業示範園區、農業專家援助等,中非農業貿易也在雙方合作的過程中逐步推進。同時,她分享了中非農業合作中的最佳實踐,通過三邊合作和多邊合作方式與國際組織/國家如FAO或英國合作,以更好地為非洲國家提供全球農業産品,促進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和相互合作。最後,她指出中非農業合作需要將援助、投資、貿易、技術合作和基礎設施統籌發展,産生協調效應,進一步加強中非合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糧食安全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從而為子孫後代建立一個共用未來的中非共同體。

圖為迦納共和國駐華大使溫弗雷德·哈蒙德。

迦納共和國駐華大使溫弗雷德·哈蒙德就“非洲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挑戰”進行分享。他強調了非洲糧食安全的複雜性,並從整體性的視角關注非洲的糧食安全,糧食安全始終是非洲國家的優先事項,但非洲國家在各個方面的差異性,如農業系統、治理規模、政策法規等。他指出,糧食系統是實現糧食安全的可行路徑,中非農業合作需要採取整體性的視角,除了技術,還包括生産、加工、分配等議題,這其中也涉及氣候、土壤、環境以及市場準入的問題,以系統的觀點來分析中非農業合作有利於看清合作中存在的阻礙和前進的方向。

圖為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李小雲。

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李小雲針對“中國能夠為非洲糧食安全提供什麼樣的解決方案”提出了他的看法。他首先強調了農業發展對非洲的減貧和工業化的基本作用。以東非地區的“小技術、大豐收”項目實踐經驗為例,他指出非洲國家在現階段仍需要發展農業,而農業增長的方式需要由種植面積的增長轉變到農業生産力的提高,通過在項目地點採取適宜的農業種植技術,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的産量,促進農業發展。他認為,農業生産力的發展將有利於資本積累,通過農業盈餘提高資本存量,資本存量的提高有利於實現非洲地區的工業化,並促進非洲地區的總體發展。

圖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中國事務個人特使、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柯邱鳴。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中國事務個人特使、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柯邱鳴針對“國際機構如何與中國進行合作推動中非農業合作”進行討論。他強調了紅十字組織在複雜國際背景下的獨特性和參與國際農業合作的可行性。全球危機如氣候、新冠肺炎疫情等一度中斷了供應鏈,衝擊了全球糧食系統和國際農業合作。他認為關鍵時期需要採取長期視角回應這些危機,減少風險並加強農業系統彈性和韌性,他強調紅十字委員會始終關注“恢復和保護糧食生産”,並以“糧食分配、保護牲畜、高品質種子認證併發放”作為紅十字會在實現糧食安全目標方面的重點工作。最後,他認為紅十字會作為秉持中立原則的組織,在國際合作方面具有特殊的優勢,有利於進入形式複雜的地區開展農業項目,這也為紅十字會參與國際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圖為中地海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布吉納法索農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汗青。

中地海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國-布吉納法索農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汗青針對“在非中國企業如何助力非洲農業發展以及遇到的挑戰,而非方又應給予哪些支援”進行討論。他分享了企業在非洲地區開展的農業項目實踐經驗,如小米種植項目和機器銷售,並指出“因地制宜”在非洲地區的重要性,在理論中可行的農業種植方式需要考慮到非洲地區種植方式的差異性並適當調整,同時農業機械的推廣要根據當地農民的能力進行推廣,小型農業機械的“實惠、易操作性”得到了非洲農民的青睞,而大型農業機械的複雜操作和高成本使其在非洲地區銷量較低。他認為,詢問當地農民意見,吸取本土經驗,發現非洲農業的真實需求是中非農業合作的關鍵。

圖為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副院長唐麗霞教授主持。

活動結束後,嘉賓還一起參加了“中非豐收之夜”活動,觀看了“中非農業合作十年”成就圖片展,中國農業大學的“小技術大豐收”項目也被收錄到成就展中。(羅浥萌、林海森、趙天陽)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