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  本網獨家

加快提升縣城人居環境品質 深入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時間:2022-05-16 09:59:50 丨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丨 作者:董戰峰 宋祎川 丨 責任編輯:王虔

作者:董戰峰 宋祎川,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具有重要意義。縣城建設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但當前我國縣城仍面臨人居環境整治水準參差不齊、環境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尚未建立長效保障機制,縣城人居環境改善工作亟待加快推進。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打造藍綠生態空間,推進生産生活低碳化,完善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增強污水收集處理能力,穩步提升縣城人居環境品質等重點任務。這是縣級地區補齊補強生態環境保護短板,加快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推進高品質發展,深入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實踐的重要需求。

對照《意見》中的要求,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發力:

優化縣域生態環境空間格局。統籌縣城發展佈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統籌優化縣域空間綜合利用,合理規劃生態空間佈局。

要打造科學的藍綠空間格局。依託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管控邊界,統籌縣城生産、生活、生態空間,建設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重大風險防控相結合的空間格局。

要完善縣城生態綠地系統,依託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基底建設生態綠色廊道,利用周邊荒山坡地和污染土地開展國土綠化,推進縣城內生態綠道和綠色遊憩空間等建設。

要強化縣城生態保護與修復。依據上位生態功能區劃、主體功能區劃要求,結合地方縣城實際問題,研究制定合理的生態修復策略、任務及重大工程。加強河道、湖泊、濱海地帶等濕地生態和水環境修復,保護修復河湖緩衝帶和河流自然彎曲度,合理保持水網密度和水體自然連通。加強黑臭水體治理,對河湖岸線進行生態化改造,恢復和增強水體自凈能力。

促進縣城綠色低碳生産生活轉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建立縣城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統籌推動縣城綠色低碳的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等,實現經濟增長、資源安全、生態環境安全、應對氣候變化等多重目標。

要推動産業結構綠色轉型。完善落後産能、高污染企業的市場退出機制,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深入推進産業園區迴圈化改造。引導企業主動開展工業綠色化改造升級,推動縣城向技術密集型工業轉型發展。

要優化縣城能源結構。有序推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規模化發展,推廣分散式風電、分佈式光伏、智慧光伏等清潔能源應用,創新網際網路+新能源發展模式,推動新能源高效低費利用的技術産業化。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導非化石能源消費和分佈式能源發展,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提高生産生活用能清潔化水準。

要推進交通結構綠色化。打造適宜步行的縣城交通體系,建設連續通暢的步行道網路。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動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市政環衛等車輛電動化。

要大力推廣綠色建築。加快推行綠色建築和建築節能節水標準,加強設計、施工和運作管理,不斷提高縣城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的比例。推廣裝配式建築、節能門窗、綠色建材、綠色照明,全面推行綠色施工。

要促進綠色低碳消費。推廣節能低碳節水用品和環保再生産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加大基層政府綠色低碳産品採購力度,擴大綠色低碳産品採購範圍。大力推廣綠色有機食品、農産品,鼓勵企業、商戶和居民自覺開展綠色採購,激發全社會生産和消費綠色低碳産品和服務的內生動力。

加快提升縣城環境基礎設施能力。加快構建縣城集垃圾、污水、固體廢物等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於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

要完善垃圾收集處理體系。因地制宜建設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配備滿足分類清運需求、密封性好、壓縮式的收運車輛,改造垃圾房和轉運站,建設與清運量相適應的垃圾焚燒設施,做好全流程惡臭防治。合理佈局危險廢棄物收集和集中利用處置設施。健全縣域醫療廢棄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

要增強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完善老城區及城中村等重點區域污水收集管網,更新修復混錯接、漏接、老舊破損管網,推進雨污分流改造。開展污水處理差別化精準提標,對現有污水處理廠進行擴容改造及惡臭治理。在缺水地區和水環境敏感地區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推進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置,逐步壓減污泥填埋規模。

要持續推進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建設。推進工業園區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及綜合利用設施建設,提升處置及綜合利用能力。加強建築垃圾精細化分類及資源化利用,健全縣城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進固體廢棄物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

推進縣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縣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是推進縣級地區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的重要路徑。

要健全縣城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縣級政府做好監管執法、市場規範、資金安排、宣傳教育等工作。加強對縣城企業排污行為的監督檢查,落實生産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縣城企業環境治理責任制度建設,公開環境治理資訊。

要加強縣城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建設。完善公眾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推進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進工廠、進機關。加大縣城環境公益廣告宣傳力度,倡導縣城居民綠色出行、綠色消費。

要提升縣城環境治理監管能力。完善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全面提高縣城監測自動化、標準化、資訊化水準,推動實現環境品質預報預警。

要健全環境治理市場體系。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形成公開透明、規範有序的縣城環境治理市場環境。強化環保産業支撐,扶持縣城專特優精中小企業。積極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開展縣城環境綜合治理託管服務試點。

要構建環境治理信用體系。落實環境治理政務失信記錄製度。完善縣城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制度,依據評價結果實施分級分類監管。落實縣城企業強制性環境治理資訊披露制度。

加強縣城人居環境保障能力建設。要推進縣城生態環境數字化轉型。推動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方面由傳統監測向天地一體化監測轉變,由環境品質、污染源監測向生態狀況和環境風險轉變,由人工防範向智慧防範轉變。應用感知互聯、數據共用、資訊匯聚的生態環境數字化管理模式,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資訊化體系。加強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開展落實百城千縣萬名專家生態環境科技幫扶行動。

要穩步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結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縣城綠色低碳發展。全面啟動縣城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領域低碳行動。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依據縣城實際情況開展“近零碳”試點。常態化開展植綠造林行動,提升生態碳匯能力。

要推進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持續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穩步提升生態優勢縣城的生態環境品質。發展具有地方縣城特色的生態産業,建立完善生態産品與服務的市場交易機制,增加生態産品供需對接,通過需求側生態産品的持續消費拉動生態産品的持續供給。積極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仲介、企業和公民為主體的多元主體參與的縣城生態合作治理模式。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