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  要聞

在鄉村振興舞臺上大展身手(我們的新時代)

時間:2022-05-16 09:31:06 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丨 作者:顏 珂 鐘自煒 丨 責任編輯:孔令瑤

海風已暖,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一處海面上,幾十口魚箱整齊排向遠方。“眼下正是魚苗生長的關鍵時期。”葉周敏將飼料熟練地撒向海面。眼前這片蔚藍浪花裏,隨波歡騰的大黃魚,寄託著他新一年的期望。

這是葉周敏養殖大黃魚的第六個年頭。“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海洋經濟大潮裏,即便是養殖一尾大黃魚,也有年輕人足夠寬廣的舞臺。”

大魚箱,倣野生,精細化……科技賦能下的養殖新模式,令這名26歲的小夥子信心滿滿:“養殖海域面積達8萬平方米,今年預計産出超過600噸的優質大黃魚。”

寧德地處福建東北部沿海,被譽為“大黃魚之鄉”。可傳統方式養殖,地處內海、養殖密度大,産出的大黃魚肉質一般、土腥味濃,“價格掉得厲害,一斤只能賣15元。”葉周敏介紹,與之有著鮮明對比的是,野生大黃魚每斤能賣一兩千元。能不能改變傳統方式,養出接近乃至比肩野生品質的大黃魚?

品質差異,關鍵在水質。能否把大黃魚養到更遠、更優質的海水中?

海域靠外,水質更優,環境卻也更複雜,若趕上颱風,更是毀滅性打擊。水質優、風險小,養殖大黃魚的理想海域在哪?2017年,上大二的葉周敏跟父親一道,開車遍尋寧德海岸線的角角落落。揣著一股年輕人不服輸的拼勁,“從週末到寒暑假,一有空就出發。整整一年時間,行駛距離超4000公里。”

理想中的那片海,終於在霞浦縣鬥米村找到了——海域靠外,北邊又有小島可擋颱風。2017年9月,葉周敏創辦了大漁豐水産養殖有限公司,就在這片海投下了兩箱魚苗。同步“顛覆”的,是養殖模式——捨棄傳統小箱密養,採用寬達3600平方米的大魚箱,更好地模擬野生環境。

全新嘗試回報豐厚。2018年底,第一批品質優良的大黃魚長成。“那年春節,我和家人到浙江銷售推廣,很快得到市場認可。”葉周敏説,短短幾個月,首批大黃魚銷售一空,公司銷售額迅速突破百萬元。

漁歌起調昂揚,波折卻也隨之而來。2019年,大學畢業的葉周敏準備大幹一場。“投入兩年積蓄,又貸款300萬元,將養殖網箱擴大到5個。”沒成想,遇到了養殖技術的新瓶頸。“採用大網箱養殖後,魚苗情況、海水品質等更加難以檢查。稍有不慎,魚苗便會生病。”葉周敏説,一次突發的魚苗生病,就造成了近千萬元損失。

一籌莫展之際,2020年6月,母校閩江學院伸出援手。“像葉周敏這樣的大學生創業者,學校一直重點關注,扶一把送一程。”閩江學院教授何偉表示。

何偉前後帶著十幾位專家,實地調研後,提出將養殖經驗與數字科技相結合,實時監控魚群生長動態和水域水流環境。

“利用學校提供的數字技術,我們在養殖網箱內安裝監控系統,實時監測水溫、流速、鹽度等數據,隨時調整養殖方式。”葉周敏介紹,“例如,大黃魚進食量會根據水溫變化。以往我們只能憑經驗喂食,現在則根據監測數據調整,飼養精準度大為提高。”

校企合作,青春漁歌愈發悠揚——養殖模式數字化升級,助力葉周敏2021年賣出價值3000多萬元的大黃魚。作為校企合作典型項目,漁場也成為閩江學院教學基地,“學校有關科研項目有了全新實踐場所。”何偉説。

瞄準海參養殖優勢産業,葉周敏與閩江學院科研團隊聯手,嘗試利用海參生産過程中廢棄的內臟提取海參肽,加入大黃魚飼料中。“海參肽富含氨基酸化合物,是優質有機飼料。”葉周敏介紹,“技術成熟後,不僅能變廢為寶,實現産業迴圈利用,更可養出吃海參長大的大黃魚。”同時,學校正加速對接融資平臺、銷售渠道、産業協會等,幫助葉周敏的養殖公司加快品牌化建設。

深遠海養殖,是現代化水産養殖的方向之一。不過,深海養殖設備投資大、技術門檻高,僅是動輒上千萬元的養殖設備一項,就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

葉周敏心中,也有一個“深藍夢”,讓他頗具底氣的,是密集出臺的政策利好。“推進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寧德提出促進漁業全産業鏈轉型升級,加快建設藍色糧倉、培優做強水産種業、推進水産精深加工等,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援。”寧德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含金量”十足的政策禮包接二連三。“例如深海養殖設備,如今,企業每年只需支付一兩百萬元租金,就能租用製造成本達3000多萬元的高科技遠洋養殖船,大大降低了生産成本。”葉周敏告訴記者,“我相信,在海洋經濟蓬勃發展的大潮下,‘深藍夢’照進現實的距離不會遠。”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