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取得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的同時,積極同各方分享減貧經驗,在聯合國框架下強化南南合作,共同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全球減貧事業注入信心和力量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屈四喜
“讓更多發展中國家受益於中國減貧經驗”
本報記者白紫微
今年9月,第二屆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會上發佈的《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展報告(2021)》指出,2020年底,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中國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付出紮實努力,取得巨大成就。”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屈四喜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的扶貧成果是對全球減貧事業的巨大貢獻,也為世界其他國家樹立了典範。
世界糧食計劃署是聯合國系統中致力於實現消除饑餓和一切形式營養不良目標的一線機構,也是多年來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屈四喜同記者分享了日前在甘肅省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的考察見聞,“在發展種植業、養殖業,開展技能培訓等舉措的幫扶下,從深山區搬出的6.2萬當地居民的生産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看來,中國在減貧事業中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政府主導,推動機制體制創新,促進全社會廣泛參與。
“新形勢下,中國已成為世界糧食計劃署越來越重要的合作夥伴,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合作基礎不斷深化。”屈四喜介紹,目前,雙方合作主要集中在開展南南合作、搭建合作平臺、募集援助資源和應對全球災害4個方面。
2016年,世界糧食計劃署在中國成立農村發展卓越中心,在扶貧創新、農業價值鏈發展、産後減損、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重點領域,促進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驗交流、技術合作與知識分享。屈四喜表示,中國在減貧實踐中形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經驗,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重要啟示和有益借鑒。“中國已與106個國家分享了菌草技術,在斐濟、巴布亞紐幾內亞、盧安達和南非等國家開展了技術培訓和現場示範,效果良好。世界糧食計劃署願同中國合作大力推廣這項技術,讓更多發展中國家受益於中國減貧經驗。”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世界糧食計劃署與中國政府合作在廣州建立了聯合國人道主義應急樞紐。截至目前,該樞紐已為150多個國家和20多個國際組織運送了10多萬噸抗疫物資,佔聯合國人道主義應急物流網路運送的防疫物資總量的80%以上。
今年是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屈四喜用“深遠影響”來形容50年前這一重要事件的歷史意義:“一方面,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為中國對外交往和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平臺,促進了中國的發展;另一方面,將當時佔全球1/4人口的中國納入國際體系,大大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的聲量,使聯合國真正具備普遍性和代表性,提升了全球治理的有效性。”
當前,受疫情和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世界糧食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全球饑餓人口數量達到8.11億。“中國在保障自身糧食安全的同時,積極發展國際貿易與對外投資,推動糧食全産業鏈能力建設,通過南南合作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糧食保障能力,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屈四喜説。
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駐華代表馬泰奧
“真正的發展是惠及所有人的發展”
本報記者韓碩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100週年、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同時也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週年。”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農發基金)駐華代表馬泰奧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馬泰奧個人而言,今年是他在中國工作的第七年。在華工作期間,他見證了中國取得的巨大減貧成就和農村生活的日新月異。
採訪中,馬泰奧向記者講述了今年5月訪問青海海東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河口村的親身經歷。村中一對回民伕妻身體不便,養育了3個孩子,全家生活一度非常困難。2015年,在農發基金和中國政府合作項目的資助和幫扶下,他們在家中建起羊圈,夫妻倆還參加了牲畜飼養等技術培訓,家庭收入逐漸穩定。“我拜訪這戶人家時,他們高興地邀請我喝八寶茶,吃當地小吃,在他們美麗的新居中慶祝喬遷之喜。”馬泰奧説:“現在,他們每年養羊的收入有4萬元,這是多麼喜人的變化!”
這樣的故事在馬泰奧的記憶中還有很多。“我去過中國的許多地方,中國在消除絕對貧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成就是非凡的。沒有任何其他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帶領如此多的人脫離貧困。”
在馬泰奧看來,中國的減貧實踐給世界提供了富有意義的減貧經驗和樣本。“精準扶貧、造血式扶貧、科技扶貧,中國的扶貧政策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同時有效配置資源,明確各級責任。”馬泰奧感慨,“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年以來,為全球減貧事業發展和人類發展進步作出卓越貢獻。一個佔世界人口近1/5的國家全面消除絕對貧困,體現了中國積極發揮大國作用、履行大國責任。”
過去數十年來,世界在減少極端貧困和應對糧食危機方面取得重要進步,但未來仍充滿挑戰。馬泰奧強調,全球減貧任務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世界各國需要像中國一樣有明確的目標和耐久的執行力。
馬泰奧表示,在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後,中國持續推動農村地區發展。“鄉村振興在中國的政策議程中變得愈發重要。從‘消除絕對貧困’轉向‘鞏固扶貧成果、實現鄉村振興’,中國政府未來的工作重點清晰明確。”他還向記者介紹了農發基金和中國政府合作在四川和寧夏進行的創新減貧項目。“該項目通過投資農村地區,幫助農戶接入電商、超市等銷售渠道,為農村人口創造經濟機會,致力於縮小城鄉差距。”
“從每人平均預期壽命、義務教育普及率等其他社會發展指標看,中國的進步同樣讓人驚喜。所有的故事和數據都表明,中國農村人口的生活正變得越來越好。我認為最為顯著的變化是,中國民眾對未來的美好生活有著越來越強的信心。”馬泰奧説:“真正的發展是惠及所有人的發展,這是中國正在發生並在不斷延續的真實故事。”
柬埔寨農村發展部農村經濟發展司副司長衡真田
“柬中減貧合作碩果纍纍”
本報記者趙益普
2020年底,中國援助柬埔寨減貧示範合作技術援助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成為東亞減貧示範合作技術援助項目中首個完成驗收的項目。“中國在聯合國框架下強化南南合作。柬中兩國同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減貧工作為柬埔寨提供了經驗借鑒。”柬埔寨農村發展部農村經濟發展司副司長衡真田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來,借助聯合國、共建“一帶一路”、瀾湄合作等機制和平臺,“柬中減貧合作碩果纍纍”。
2014年,中國發起“東亞減貧合作倡議”,以扶貧開發中整村推進和精準扶貧的工作經驗為基礎,在柬埔寨、寮國、緬甸3國開展東亞減貧示範合作技術援助項目。2017年,中國援助柬埔寨減貧示範合作項目在幹丹省莫穆坎普縣斯瓦安普鄉正式啟動。四川省扶貧開發局項目中心派遣了一支專業隊伍常駐柬埔寨,與柬農村發展部共同組建中柬聯合項目管理辦公室,衡真田出任辦公室副主任。
“中方專家組在前期調研基礎上,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在當地推廣養牛,小米椒、高溫蘑菇種植等項目。”衡真田介紹説,項目實施以來,已在當地建成一棟400平方米的社區活動中心、兩個洗潔精加工廠,重建特困戶房屋71戶,改建貧困戶房屋190戶。去年10月,可解決4000多名村民飲水問題的飲水工程也投入使用。
減貧項目驗收成功後,中方工作人員已陸續回國,衡真田依然和他們保持著聯繫。“和中國同事們的合作非常順利且愉快。儘管他們回國了,但中國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在我們這裡紮下了根。”據衡真田介紹,目前項目發展欣欣向榮,工廠、産業運轉良好,村民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項目給當地留下的不光是風貌的改變,更是發展理念的轉變。”衡真田説,村民們的生活條件更好了,他們的“貧困心態”也一去不復返,勤勞實幹在當地蔚然成風,這種思想上的轉變是最寶貴的財富。
衡真田説,今年是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週年,這一事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50年來,中國在聯合國平臺積極推動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為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促進全球共同發展作出了貢獻。2015年,聯合國所有會員國一致通過包含17項目標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呼籲全世界共同採取行動,消除貧困、保護環境。衡真田表示,為實現其中居於首位的“消除貧困”目標,很多國家都在積極尋找對策,柬埔寨也在不遺餘力地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水準,發展廣大農村地區。“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減貧成就舉世矚目。這深刻影響了包括柬埔寨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減貧合作中,中國為柬埔寨提供了大量技術、設備和資金援助,也帶來了許多投資者。
衡真田曾3次訪問中國。“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中國的農村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衡真田説,“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為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減貧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示範,柬埔寨將繼續推進同中國的減貧合作,借鑒中國扶貧的理念和做法,並將其有針對性地應用到柬埔寨的減貧事業中。兩國減貧合作的未來一定更加光明!”
蒲隆地國家合作經濟發展及管理署負責人恩達·伊克基
“讓許多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本報記者閆韞明
“中國始終同各國共用發展成就,積極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助力其他國家實現更好發展。”蒲隆地國家合作經濟發展及管理署負責人恩達·伊克基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年來,在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尤其在消除貧困和饑餓方面為包括蒲隆地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機遇。
這位“90後”的年輕官員與中國頗有淵源。2016年,伊克基被在當地試種雜交水稻的中國援蒲隆地農業高級專家組選為農業技術員,跟隨中國專家楊華德學習種植技術及管理知識。此後,他作為當地推廣雜交水稻技術負責人帶領示範村村民全體脫貧,成為蒲隆地全國聞名的創業帶頭人。由於表現出色,伊克基進入政府工作。“學習雜交水稻種植技術改變了我的人生,我非常感謝中國專家們的指導和幫助。”他表示。
自2009年8月起,中國政府先後向蒲隆地派出5批共計34人次農業專家,在農産品增産增收、農業技術推廣、農業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指導,為蒲隆地發展農業和保障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10多年來,中國專家立足蒲隆地農業發展實際,在當地試點推廣“一村一品”扶貧模式,幫助蒲隆地創建了水稻産業基金管理可持續發展模式,帶動示範村種植雜交稻225公頃,平均增産1.3倍,增收4.6倍,農民收入增幅近5倍,142戶村民全部脫貧。
伊克基回憶起與中國專家們交往的點滴,“中國專家從來都不是坐在辦公室裏指導,而是在田間地頭向農民們了解種植情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伊克基表示,“中國專家組的到來讓許多農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他們住上了更好的房子,孩子們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除了解決種植難題,中國專家組還幫助當地培養了數十名像伊克基這樣的高素質農業人才。目前,這些農業技術員在蒲隆地各個省份工作,向當地農民普及農業技術。伊克基説:“常聽專家提起中國的一句諺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中國專家的指導下,許多農民學會了如何‘打魚’。”
伊克基曾在2018年和2019年兩次訪問中國。其間,他和蒲隆地其他政府官員深入考察和學習了中國的農民合作社模式,並把這種模式帶回了蒲隆地,“回國後,我們在許多村莊建立了合作社,現在運作得很好,非常感謝中國的經驗。”
看到中國實現全面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伊克基表示,中國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的榜樣,也給予了其他國家信心。“中國創造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奇跡,同時還把成功經驗帶給其他國家。布中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範。我相信在中國的幫助和鼓舞下,我們國家也將越來越好。”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不僅成功控制國內疫情,還積極支援包括蒲隆地在內的眾多非洲國家抗擊疫情。伊克基認為,這是中國構建更加緊密的非中命運共同體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生動體現。“我期待布中友誼和合作繼續深化,讓更多民眾受益。”伊克基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