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  鄉村振興案例

察雅縣堅持“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

時間:2021-09-27 09:18:06 丨 來源:西藏日報 丨 作者:陳志強 胡榮國 丨 責任編輯:孔令瑤

七月的察雅,穿境而過的瀾滄江沿著高山峽谷奔騰不息,江畔的萬畝經濟林碩果盈枝,蘋果、蜜桃、香梨、山杏等挂滿了枝頭,正在林間除草、澆水的群眾臉上洋溢著笑容……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察雅縣堅持以助農增收導向,以“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為目標,投入資金1.13億元打造萬畝經濟林。據統計,該經濟林已吸納附近建檔立卡貧困戶158戶1006人投工投勞,每年戶均增收4500元左右。

美了生態

2015年,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察雅縣面臨著全縣脫貧摘帽和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的雙重任務。如何發展,能否把兩個任務統籌推進?這是察雅縣幹部群眾共同思考的問題。

察雅縣有優勢。在就如何發展的討論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察雅,日照充足,乾濕分明,年平均降水量為350毫米;盛産蘋果、水蜜桃、核桃、梨等各類水果,水果種植歷史悠久……

在優劣勢比較與充分研討後,察雅縣決定在迪嘎納山、德日那山、瀾滄江沿線3個片區種植經濟林。

發展思路確定後,察雅縣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利用較好的灌溉條件,高密度種植經濟林。同時,察雅縣選擇與林業龍頭企業吉祥農林公司合作,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提高經濟林成活率,增加林木的挂果率。

5年過去了,11985畝的經濟林建設已初見成效。漫山遍野的林木綠了大山,護了生態,為察雅縣瀾滄江畔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興了産業

隨著瀾滄江畔的山更綠了,察雅縣並沒有忘記“要讓群眾的錢包更鼓”的初衷。近年來,察雅縣積極探索“政府+企業+基地+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使企業與農戶結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的利益共同體。

來到位於察雅縣産業園區的雜交構樹茶葉加工廠,只見十幾名工人正在對産品進行分裝。2018年7月,吉祥農林公司投資26萬元,建起了雜交構樹茶葉加工廠。目前,加工廠年産成品茶8000至10000盒,年産值150至200萬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103人就業。

與茶葉加工廠相鄰的是察雅縣聚生源農副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資的蘋果醋飲料生産廠,也是伴隨著經濟林發展而建的。2019年,該廠以每斤4.3元的價格收購當地蘋果5萬噸,生産蘋果醋飲料6萬件。目前,該廠生産的蘋果醋飲料除零售外,主要在昌都市區的扶貧超市和農行扶貧網站銷售。今年,該廠還計劃一次性收購6萬噸本地蘋果。

産業興,活力顯。當前,察雅縣群眾主動參與經濟林栽種和管理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過去“伐薪毀林”的現象再也不見了,萬畝經濟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正不斷顯現。

百姓富了

2017年,察雅縣雜交構樹苗圃項目落地鄧學村。該項目採取“企業+農戶”的方式流轉土地,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了309畝。卡貢鄉鄧學村向巴歐珠家共流轉9畝土地,每年能收到租金9000元。作為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他還被優先安排進苗圃成了一名種植工人。

“在苗圃幹了兩年多,我學會了栽種、樹枝裁剪等技術,去年我還領到了6000多元的工資。”向巴歐珠笑容滿面地説。

除鄧學村外,察雅縣經濟林項目還在煙多鎮幫嘎村流轉了1083畝荒山坡地。全縣經濟林每年的土地流轉費達37.7萬元,帶動67戶群眾增收。

位於麥曲河南岸,與察雅縣城隔河相望的迪嘎納山生態林區,活躍著一支15人組成的護林隊。“我已在這裡幹了5年,去年有13000元的工資。”55歲的護林員向多説。

在踐行“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理念的同時,萬畝經濟林項目為群眾脫貧致富鋪設了一條康莊大道,使生態環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實現了無縫銜接。如今,一條“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生態産業路正在察雅不斷鋪展。(記者 陳志強 胡榮國 扎巴旺青 劉金鵬 朱杉 周婷婷)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