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碩果飄香。眼下正值獼猴桃成熟的季節,黔江區中塘鎮的仰頭山現代農業示範園迎來豐收的喜悅,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就此展開……作為渝東南中心城市的重慶市黔江區,在堅持走城鄉互動型高品質發展的道路上,帶來了哪些變化?
獼猴桃變身鄉村振興“致富果”
黔江區中塘鎮的獼猴桃正值收穫季節。林霞攝
農業是鄉村的主要載體,農業現代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核心內容。曾經的仰頭山道路泥濘、交通閉塞,農民基本就靠養豬、種紅苕、玉米等艱難生活。在黔江區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重慶三磊田甜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于2010年入駐,集中流轉土地12000余畝。
作為以優質獼猴桃種植為主,兼具脆紅李等高端水果研發、推廣、冷鏈物流、銷售和深加工的現代化農業科技型企業,這裡的獼猴桃暢銷全國,為黔江山區農民鋪就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陽光大道。在“公司+基地+農戶”的機制下,農戶通過土地租金、勞務承包費和果實獎勵等方式實現增收,從原來每人平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提高到現在的每人平均年收入20000多元。
“除了獼猴桃,我們還種植了楊梅、藍莓、枇杷等水果,滿足城裏人採摘觀光的需求。”重慶三磊田甜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文平透露,目前公司正圍繞獼猴桃做文章,未來將依託仰頭山現代農業示範園打造鄉村旅遊示範景區,持續帶動當地群眾增收,助推鄉村振興。
再看太極鎮,李子村金雞壩農業示範園採取稻油輪作、稻漁(鰍)立體農業模式,正大力打造農旅融合、文旅融合的現代休閒觀光農業;重慶慧禹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公司+集體經濟+農戶”模式,在黔江、彭水建有3個3000畝薯類種(苗)繁供基地,帶動500余戶薯農(蠶農)戶均增收過1萬元,李子村集體經濟年均分紅5.4萬元。
山地蠶業開啟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重慶花神絲綢工作車間。林霞攝
近年來,黔江區以打造蠶桑“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為目標,通過“提升一産、主攻二産、發展三産”,推動繭絲綢産業轉型升級,著力構建蠶桑全産業鏈發展模式,開啟了山地蠶業高品質發展新篇章。
位於太極鄉太河村1組的太極鎮太河村桑園託管中心,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整合50余萬元山東日照對口幫扶資金和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配備26台自動升降省力化、機械化蠶臺設施,通過“村委‘統'+農戶’托‘”,有效避免了桑園撂荒,桑園面積及産繭量穩居全鄉第一。
從黔江區林業局了解到,全區已建成標準桑園10萬畝,年産繭8萬擔,蠶繭産量連續11年位居全市第一,蠶農售繭收入達2億元,全産業鏈年産值10億余元,其中繭絲綢工業産值5億元。
“黔江桑蠶繭放在全國市場上都是非常優質的。”重慶花神絲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岐煒介紹,公司是黔江區委、區政府為了打造“黔江·桐鄉絲綢工業園”,延長繭、絲綢産業鏈,于2017年11月招商引資來的。“經過近4年發展,我們擁有進口劍桿織機32台,年織綢200萬米,桑蠶絲用量260噸,領先於渝東南幾大區縣的繭絲綢民營企業。”
此外,由黔江區正陽工業園區打造的40萬噸玻璃纖維加工基地,不但將産品做到高品質運用到各行各業,全部建成後可以實現年産值25億元,解決2000多人就業,有效帶動城鄉産業鏈的發展。
建設大美鄉村助力黔江全域旅遊
宜居宜業宜遊的官村。林霞攝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産業得到扶持,生態修復保護,環境有效整治,一個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正在阿蓬江畔悄然嬗變,華麗綻放。
坐落于黔江區馮家街道東南部的寨子社區,由原寨子村、新生村、蓬西村、官村四個村合併而成,幅員面積約8.6平方公里,8個居民小組970戶4103人。據重慶峽谷城文旅集團副總經理金玉東介紹,該社區以創建官村4A級景區為抓手,提檔升級阿蓬江“一江兩岸”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帶,全力打造“城郊融合型”示範樣板、宜居宜業宜遊的大美鄉村,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來增加群眾收入。
發展鄉村旅遊是實現鄉村與城市互動發展的重要環節。近年來,黔江區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形成“1個5A+7個4A”的精品旅遊景區集群。其中,濯水景區獲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土家十三寨獲批重慶市智慧旅遊鄉村示範點,小南海鎮新建村入選全國第二批鄉村旅遊示範村,馮家寨子社區、金溪望嶺村入選全市首批鄉村旅遊示範村。
依託武陵山區鐵路、公路、航空等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黔江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立足做靚中國峽谷城,推進武陵山旅遊集散中心建設,深化文旅融合發展,促進旅遊業與其他産業全面融合,著力打造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集團化辦學打造城鄉互動“課堂”
以跳繩為特色項目的黔江區新華小學。林霞攝
在推進“城鄉互動”發展的過程中,黔江區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增強教育、醫療、旅遊集散功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跳繩為特色項目的黔江區新華小學,曾4次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大賽獲15金5銀5銅,打破3項亞洲紀錄2項世界紀錄,培育10位世界冠軍。至今,學校在全國大賽共奪78枚金牌135枚獎牌。據該校教師嚴靜介紹,校跳繩隊大部分學員來自農村,他們能夠得到訓練保障離不開學校支援、教育利好政策。
為充分發揮優質學校的資源優勢和引領作用,全面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辦學水準和品質,促進全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黔江區教委認真落實《黔江區教育發展集團化建設工作方案》,建立“1+N”城鄉教育一體化協調發展新機制,組建12個集團學校,實現資源共用、研訓聯動、捆綁發展。
“'1+N’即以一個城區優質學校引領帶動‘N’個鄉鎮較弱的學校,集團牽頭學校將優質師資和教育資源下沉。”黔江區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科科長楊秀明介紹,集團化辦學從2014年至今,經歷了試點起步、全面實施、縱深推進三個階段,讓學校教育教學品質和辦學水準得到明顯提升,全區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更廣。
從産業振興、文旅融合到集團化辦學,黔江區正從各方面著手,統籌抓好城市提升和鄉村振興,加快建設城鄉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山地特色城鎮群,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鄉村讓人們更嚮往”。(劉政寧、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