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  鄉村振興案例

走進鄉村看小康|老茶山復活 長出致富“金葉”

時間:2021-09-03 09:05:56 丨 來源:新華網 丨 作者:韓夢霖 蔡秀 周術軍 丨 責任編輯:孔令瑤

新華網重慶9月2日電(韓夢霖 蔡秀 周術軍)8月25日清早,在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保家鎮清平社區3組的白茶種植基地,一壟壟半人高的茶樹間,三三兩兩的村民正在管理茶樹。村民忙碌的身影穿梭茶樹間,談笑聲打破了清晨茶山的沉靜。

“這茶山還是要得喲,一天能掙80塊錢,一年有1萬多元收入。5年算下來,我靠著這片茶掙了五六萬元呢。”60多歲的村民阮太芝高興地算起了她的務工收入賬。

如果時間回到5年前,這片茶山就像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原來,在20世紀七十年代,這裡就曾種植過茶樹,茶葉曾為當地村民帶來過不錯的經濟效益。可是,從1996年開始,因為品种老化,缺乏管理技術和整體運營思路,茶樹也開始大批枯萎,茶葉産量逐年降低,茶山逐漸變成了荒山。

“村裏也是想盡辦法,在這幾千畝的老茶山種過果樹,培植過苗木,都沒能真正讓茶山‘復活’。” 清平社區黨總支書記向光榮説,直到2017年,老茶山迎來了發展轉機。當年,保家鎮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浙江安吉白茶産業,打算在老茶山種植白茶。村民得知這一消息後,大都産生了懷疑:原本就是茶山,現在還是成了荒山,又種茶樹,能行嗎?

面對村民們的質疑,保家鎮聘請專業人士通過多方考察研究,認為當地的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都十分適宜種植白茶。對此,在這裡試種了200畝白茶,經過精心的管理,一段時間以後,白茶長勢非常好,茶葉品質優良。“有了新品種、新技術、新的管理方法,我們對老茶山的‘復活’充滿了信心。”向光榮説。

為了擴大白茶種植規模,保家鎮成立了重慶鬱江農業發展公司,並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讓白茶産業真正落戶當地。

五年來,保家鎮按照規模化、生態化、標準化、市場化、組織化、品牌化、景觀化“七化”思路,推進保家鎮白茶産業生態化發展和山區生態産業化開發,讓白茶産業不僅能落地生根、還能開花結果。

通過五年時間,重慶鬱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為一家集種植、加工、銷售茶葉為一體的綜合型企業。“我們也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落實各項幫扶政策,讓茶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保家鎮鎮長黃建明説,目前,保家鎮共種植白茶5079畝,曾經的荒山又變成了綠油油的茶山。

行走在茶園間,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茶香味。住在茶園邊上、來茶園裏搞管護是當地村民唐安菊最喜歡的工作,也是她收入的主要來源。“種茶、採茶、炒茶我都能幹,一年能掙近兩萬元,加上土地流轉費,五年算下來有七八萬的收入。”唐安菊説。

老茶山“復活”,讓當地村民在家實現了就近就業,兼顧了家庭,掙得了工資。茶葉屬於勞動密集型産業,到了採茶季,茶園最大用工量達到600余人。

“我們社區有1305畝集體土地都種上了白茶,通過‘公司+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模式,村集體經濟有了穩定收入。”向光榮説,五年的發展,村裏集體賬戶從以前的零到如今已經有了12萬元的積蓄,村集體經濟從以前的“空殼村”變成了“産業村”。

經過5年的發展壯大,昔日的老茶山,現在已變成保家鎮群眾致富增收的金山銀山,真正讓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談到未來的發展,黃建明説,保家鎮將依託區位優勢、苗鄉文化特色,將白茶的茶文化打造成旅遊品牌,實現茶旅文化一體化、茶旅品牌一體化、茶旅産品一體化,更好助力鄉村振興建設。“到了2023年茶葉進入豐産期,預計總産值近1億元,村民的收入將進一步增加,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