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振興線上 >  要聞

【追夢·我的奮鬥】貧困戶成了脫貧帶頭人

時間:2021-08-02 10:18:17 丨 來源:工人日報 丨 作者: 丨 責任編輯:楊霄霄

位於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的邊麻溝,平均海拔2800米,是以漢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因偏遠、高寒,飽受霜凍、冰雹、乾旱等自然災害困擾,曾是典型的貧困村。

個子不高、臉龐黝黑的趙文科家住邊麻溝核心區朔北藏族鄉東至溝,由於家中老人有重度殘疾,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每年春節後,他都外出打工掙錢,在建築工地當過小工,在戈壁油田當過鑽井工……

如今,趙文科的身上已難見彼時窮困的窘迫,而是自信滿滿。作為村裏的致富帶頭人,他帶領大家脫貧致富,並於今年1月榮獲“全國優秀農民工”的稱號。

“以前父母常年有病,妻子在家務農,家裏的收入就靠我在外打工。”趙文科告訴記者,那時家庭生活支出經常捉襟見肘,拼命打工是他唯一能想到的出路。

2015年,趙文科的父親病重急需1000元,為了這1000元,他急得在醫院走廊裏偷偷哭了。當年,趙文科一家納入了政府建檔立卡貧困戶,而這也成為趙文科人生的轉捩點,“如果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2016年,當地政府實施産業扶貧項目,趙文科自籌9000余元,加上政府産業扶貧項目補助的3萬餘元,購買了一輛微型雙排貨車賣起了蔬菜。“一年下來利潤達到5萬元!”2016年,趙文科家就脫了貧。

此外,政府鼓勵調整産業結構種植中藥材當歸,並連續3年免費提供當歸苗。第一年,趙文科用2畝地試種當歸,由於缺乏種植經驗,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2017年,趙文科又投資種植了7畝當歸,並向村裏有種植經驗的老前輩虛心請教,年底創收4.8萬餘元。

掌握中藥材的種植技術後,趙文科一心投入種植業。2018年,他承包150畝土地,組織村裏的貧困戶成立“大通屯田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當歸、蔬菜、油菜、小麥等作物,雇用當地勞動力500余人,夫妻二人年創收10萬餘元,生活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近年來,朔北藏族鄉打造以“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點”的花海農莊鄉村休閒旅遊産業,荒山變花海,收入也年年增高。邊麻溝“花海”每年接待遊客超過50萬人次,打造農家樂等鄉村旅遊接待點254家,吸納從業人數1700多人,趙文科也趕上了這趟“快車”。

“每到節假日,就有一批批從西寧等城市自駕來的遊客到‘花海’賞花郊遊。”擦桌子、清洗灶臺、準備調料……每年“五一”假期開始,趙文科的國琴農家樂就開始迎客。“50多天總收入13萬元,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趙文科瞪大眼睛強調説。2020年,趙文科的農家樂總收入達17萬元,同時,他還將農家樂餐飲拓展到輻射周邊賓館的“外賣”服務。

“近幾年,旅遊越來越紅火,我承包的餐廳生意也越來越好,旺季的時候,每天收入就有2000多元。”趙文科開心地説。

在趙文科的示範引領和幫助下,外出務工的貧困戶們也搭上了旅遊脫貧的“順風車”,紛紛辦起農家樂,吃上了“旅遊飯”,有人開起農家樂、有人做起服務員、有人通過培訓當上廚師……昔日的貧困鄉村變成了集農家觀光、餐飲、住宿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景區。

“一花獨開不是春,眾花齊放春滿園。”從最初開著一輛雙排小貨車賣菜,到後來成立合作社帶領貧困戶種植中藥材,再到乘著鄉村旅遊的東風發展農家樂,趙文科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勞作,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擺脫了貧困,實現了從貧困戶到脫貧致富帶頭人的華麗轉身。

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趙文科深知這一切都歸功於黨的好政策,以及政府的真心幫扶。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報黨恩。“今後,我要更加辛勤勞作,幫助更多的鄉親們致富,報答黨的恩情。”趙文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