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東西部合作 銀川有家園區跑出“蘇州速度”

發佈時間:2021-01-26 09:31:46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王迎霞 | 責任編輯:楊霄霄

關鍵詞:東西部合作,銀川

剛剛過去的這一年,新冠疫情肆虐,經濟備受衝擊,寧夏有家年輕的園區卻逆勢而上,成績耀眼。

總投資38億元的24個項目開工率達100%,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81%,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增長936%,全口徑稅收增長41.9%,主要經濟指標在銀川市産業園區板塊均名列前茅。

它的名字叫蘇銀産業園。

這裡的“蘇”指蘇州。如你所想,建設這家園區是江蘇、寧夏兩省區黨委、政府,蘇州、銀川兩市市委、政府踐行新時代發展理念,特別是東西部區域協調發展理念所採取的重大舉措。

1月19日,銀川市政務服務工作會議在銀川市民大廳舉行。蘇銀産業園E站式服務中心榮獲“全市優質政務服務大廳”。E站式服務中心只是園區優化營商環境、切實服務企業的舉措之一。

儘管2020年11月18日才度過了兩周歲生日,蘇銀産業園卻在全面借鑒蘇州工業園區運作經驗的情況下,招商引資勢頭強勁,産業規模逐漸擴大,區域合作成果豐碩,彰顯了蓬勃旺盛的發展後勁。

2021年是産業園的“提速年”。“水上江南”蘇州與“塞上江南”銀川攜手聯動發展,未來可期。

全面借鑒“蘇州經驗”

蘇銀産業園取得驕人成果,主要得益於什麼?

“答案只有四個字:‘蘇州經驗’。”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郝玉峰説。

園區學習的蘇州經驗,首先是學習蘇州工業園區“先工業、後商業”的招商理念。

蘇銀産業園大力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搶抓東部産業轉移重大機遇,先後到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地精準招商170余次,共舉辦35場招商推介會,開拓醫療健康、電子資訊、先進製造、生態環保等領域近120個項目源。同時,園區密切跟蹤意向投資項目80余個,形成“儲備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産一批”的産業發展良性迴圈。

從蘇州工業園區借鑒的,還有“先規劃、後建設”的經驗和親商服務理念。

在完成總體規劃、産業規劃的基礎上,蘇銀産業園編制完成了一期景城控規,二期橫城、橫山控規以及綜合能源、智慧園區和包含水電氣暖等8個專章的市政基礎設施等專項規劃,同步完成區域環評、安評、水(資源)評等專項論證。至此,園區“1+1+N”規劃體系基本完成。

而隨著E站式服務中心的設立,全天候24小時服務機制的實行,12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的建設,8.6萬平方米員工集宿區的開工,系列招商優惠政策及産業發展優惠政策的出臺,入駐企業“當年簽約當年投産”成為可能。

至2020年11月底,蘇銀産業園新增註冊企業264家,累計落地項目63個,總投資72.9億元。已落地項目中,超過半數來自東部地區。

在蘇銀合作的優勢背景下,蘇銀産業園已逐步成為東部企業家及産業轉移的首選區。

這兩天,園區企業又一次暖了心。

你留下過年,我給你發錢。針對春節期間不停産、不減産的企業,蘇銀産業園除了發放防疫物資外,還給予非寧夏籍且不返鄉的工作人員每人1000元紅包,困難職工每人500元補助。就連值班人員家屬,都能收到一個特色禮盒。

銀川一個生産要素具有競爭力的園區,噴薄欲出。

既要招商更要擇商

蘇銀産業園渴望海納百川,但這不意味著它會因此隨意降低門檻。

既招商,又擇商。

開園之初,園區就聯合德勤(中國)公司研究産業定位及規劃,確定了以醫療健康、電子資訊、先進製造業為主,精細化工、現代紡織為輔的“3+2”産業體系。

“規劃既定,今後就是心無旁騖、久久為功,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幹。發展速度慢一點不要緊,但堅持高品質發展的初心不能變。”在蘇銀産業園開發建設兩週年暨蘇州·銀川區域聯動發展交流座談會上,銀川市副市長、蘇銀産業園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田國俊表態。

2020年,蘇銀産業園緊扣三大主導産業進行精準招商,加快推進生物醫藥、電子資訊、先進製造産業聚集發展。目前,園區正式落地的37個工業項目中,三大重點鼓勵發展的産業佔比92%。主導産業日趨壯大。

以畝産論英雄,這是它始終不變的招商方向。

記者了解到,蘇銀産業園一直秉持“兩高兩低”的擇商標準,即畝均投資強度高、畝均産出高,資源消耗低(特別是土地資源、工業用水消耗要低)、環境影響低。

目前,園區拿地的21個工業及配套項目,畝均投資強度達251萬元,畝均産值可達513萬元,畝均稅收可達31萬元。已投産的粵泰科技、小司南機器人、連華科技水品質檢測儀等項目,佔地面積不大,但對環境影響都非常低,産值也都較高。

要發展,更要綠色發展。

“雖然管委會財力還很薄弱,但在環境保護方面我們不吝嗇投入。”田國俊説。

蘇銀産業園投資1.03億元建設工業污水處理廠,預計今年6月可投入試運作;計劃投資2.4億元建設中水廠,一期一階段可日處理中水1.25萬方,到時全部中水將綜合用於工業生産、園林綠化、生態補水等,最大限度減少黃河取水量。

堅持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這根弦蘇銀産業園一刻都沒有放鬆。

園區對重點企業排污情況實行“一企一測”制度,並將環評作為項目落地前置條件。儘管單個項目投資額都在3億元以上,亞辰環保涂層新材料等項目仍因環評未通過而未能落地園區。

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這場全民戰役中,蘇銀産業園亮出了姿態。

高開高走創新為先

高品質發展,唯創新不破。

“遵循這一思路,我們按照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標準,加快創新驅動。”郝玉峰説。

蘇銀産業園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驅動中的作用。去年以來,園區規上企業累計完成研發投入9104萬元,R&D投入強度達2.1%;累計申報並授權各項專利52件;新增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6家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3家省級眾創空間、3家創新創業服務機構,累計孵化企業108家,為園區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從蘇銀合作到東西部合作,這一機制也得到廣泛運用。

除了歐美同學會海歸小鎮(銀川·醫療健康)的落地,園區還聯合自治區統戰部、港澳臺辦、衛健委等部門,推動“寧夏—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中心”落戶園區,立志建成粵港澳大灣區網際網路醫療産業研究、技術創新在西部轉化落地的重要窗口,打造西部“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産業集聚區。目前,總投資2億元的深圳旭宏醫療網際網路醫院及心臟監測設備生産項目已經落地。

壓得狠才能彈得高。“十四五”開局之年,蘇銀産業園毫不吝惜給自己加碼。

各項經濟指標至少增長30%,力爭達到50%。工業總産值確保完成45億元,力爭完成50億元,向著百億級園區邁進;固定資産投資至少完成20億元,力爭完成30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至少完成20億元,力爭完成30億元;稅收收入至少完成1.5億元,力爭完成2億元。

而要打造百億級産業園區,它的“金字招牌”依然不變,那就是繼續搶抓東西部産業轉移機遇,做好體制機制創新,狠抓項目招引建設。力爭在“十四五”末,園區常住人口突破5萬人,各項經濟指標呈現快速健康發展態勢,規上企業R&D經費支出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3%左右。

建設成為“東西協調發展的示範區、産城融合一體的示範區、複製‘園區經驗’的示範區、服務‘一帶一路’的示範區”,蘇銀産業園步履鏗鏘。

從蘇州工業園區借鑒的還有“先規劃、後建設”的經驗和親商服務理念。目前,園區“1+1+N”規劃體系基本完成。而隨著E站式服務中心的設立,入駐企業“當年簽約當年投産”成為可能。至2020年11月底,蘇銀産業園新增註冊企業264家,累計落地項目63個。已落地項目超過半數來自東部地區。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