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10月13日,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中國國際發展研究網路雲端國際對話系列第三期“如何終結貧困?來自中美專家的對話”線上上舉行,中美減貧專家針對貧困、社會發展、福利救助等各個涉及民生領域的具體議題展開專業對話,在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劇世界貧困程度、影響經濟復蘇之際,為共同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進程,推動全球減貧事業建言獻策。
10月13日,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中國國際發展研究網路雲端國際對話系列第三期“如何終結貧困?來自中美專家的對話”線上上舉行。
中國農業大學資深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李小雲首先介紹了中美兩國在扶貧戰略方面的特點和區別。他表示,美國已經從發展與救助相結合的混合方法轉變為以就業為中心的戰略,而中國則從從專注經濟開發的扶貧戰略到更加注重扶貧政策與其他解決不平等收入政策間的銜接和一體化轉變。中國未來的減貧也將更加關注城鄉一體化程度、城鄉就業市場一體化、貧富差距和城鄉收入差距以及城鄉社會服務供給差異等方面的政策和戰略。
哥倫比亞大學康普頓基金會百年講席教授簡·沃德弗格就如何衡量貧困及其重要性這一主題發表講話。她指出,準確的衡量標準對於衡量政府減貧努力的影響至關重要,而不同的衡量標準可能會導致減貧成果的巨大差異。
浙江大學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實表示,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自1978年以來中國貧困發生率一直在下降。他同時指出,基於對中國農村貧困程度和長期趨勢的研究,中國在未來的工作中應思考新的發展戰略和政策,以減輕相對貧困。
哥倫比亞大學莫裏斯·羅素講席教授羅納西·敏西闡述了影響黑人的扶貧結構缺陷問題,他介紹到,擁有不到四年大學學歷的男性的工資、就業、婚姻和勞動力參與下降,這導致無法負擔撫養子女的單親母親和非居民父親的子女比例增加。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朱玲闡述了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在中國扶貧中的作用。她提出,中國在擴大城鄉社會保障覆蓋面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針對農村人口和無工作的城市居民設立的非繳費型養老保險和公共財政補貼的基本醫療保險讓貧困人口獲得最大惠益,自2016年以來,這兩個項目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率已達到99%,社會保險、社會援助和人力資本投資方案多管齊下,相輔相成。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終身教授、西南財經大學教授甘犁指出,減貧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中國的減貧政策同時也是經濟增長政策。中國人儲蓄較高,並在疫情期間儲蓄有所增長,一方面高收入群體儲蓄更多進行預防,另一方面低收人群體則面臨更大的流動性障礙。
哥倫比亞大學校級教授、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傑弗瑞·薩克斯進行了閉幕主旨演講。他指出,中國的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伴隨著一些不平等現象的發生,但近些年醫療、教育的廣覆蓋使這些不平等逐漸減弱。而美國作為一個成熟的經濟體,發展速度的增長則要慢得多,且技術的變革和社會人口力量的存在使得人們收入差距更大。薩克斯教授認為,技術、教育和地理差異將繼續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挑戰,與此同時,所有發達國家都需要通過公共收入去實現社會公平所需要的廣泛優質的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