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長期向好的中國經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突發的疫情,是否會對這兩個任務目標的如期完成造成影響?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副教授王志誠為您解讀。
中國網: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突發的疫情,是否會對這兩個任務目標的如期完成造成影響?
王志誠:這次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顯然也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的年度結果帶來明顯的影響。如果單從數量上和傳統的統計方法上看這個問題,可能會對中國實現這一目標造成誤判。由於疫情的影響目前看主要是第一季度,隨著疫情的結束,中國的經濟整體復産、復工完成後,後面三個季度完成目標是客觀的實際,因為統計的特殊數據,使得統計的結果不合理,應該考慮只使用後面三個季度的數據,以上年後三個季度數據進行糾偏和調整,才能反映中國經濟實際達到的經濟狀況和經濟水準,而不應該使用帶有偏差的,就是一季度受到特殊影響而造成數據的不真實、不客觀這樣來作為判斷的指標,來考察我們的小康水準和“十三五”規劃的結果。從另一方面來看,從發展水準的角度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目標水準,是一個水準,需要反映的只是到年底的時候這個水準是否達到了。所以,從數據來看,從反應真實的角度來看,只要採用科學合理的糾偏調整,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經濟小康目標和達成“十三五”規劃的相關目標是可以跨越疫情的影響,直接看年底的結果,那麼這個目標的實現還是有很大的希望的。
中國網:在當前經濟承壓下行的大背景下,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哪些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王志誠:在目前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對策應該是從經濟發展的本意出發,從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為此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首先是借這次疫情的衝擊,徹底轉變經濟發展指標化和數量化的評價機制,淡化GDP總量指標。中國目前第三産業已經超過一半,應該從考慮民生和工業福利的方面來考察經濟的發展,對做實經濟發展的成果,從居民收入和收入分配的結果方面來綜合考慮經濟發展的成果。個人收入水準的提高,消費能力的增強才是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因此,目前有一些建議出現了減少最終消費群體的個人收入,而為企業減負的幫扶辦法,這將會進一步消減消費能力,短期可能會對企業有利,但長期將會拉低最終消費能力,反而會阻滯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
第二,在經濟發展中逐步減少政府的直接作用,政府應該從監督、引導和維護市場秩序的方面多發揮作用,適當通過減稅和降稅來緩解受損企業的壓力,降低在房地産等過剩領域的投資,通過增加在健康、醫療、文化、教育等民生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來釋放政府的經濟拉動力量。
第三,在數據經濟領域實施跨行業地域的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實體和網際網路企業的合作,促進線下企業和線上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搭建各行各業專業化資訊平臺,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指引,保持生産端到消費端之間的渠道暢通,通過資訊平臺對各行各業的發展做出風險分析和預判。第四,從經濟運作的內在規律出發,以恢復生産為主,中國經濟在疫情發生前總體是健康的,存在的問題也已經有相關的措施在實施中,目前因為疫情所造成的影響是由外在不可抗力的一個短期的暫停。如果只是為了數量上的目標使用經濟刺激或者增加更多的貨幣發行,只會是一個水漲船高的結果,將會使得已經過剩的産業進一步加劇,沖淡疫情之前實施的轉型升級和去産能的效果。
第五,可以考慮是降低利率,增加一定量的短期救助資金,不可再增加貨幣的供應量。中國目前的經濟缺少的不是資金,而是有效的産能,內在消費能力不足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可以考慮使用發放消費券的方式來拉動短期的消費,這次疫情受損比較嚴重的是那些計時計件的底薪階層,可以考慮按照戶籍的方式每人平均發放,對湖北武漢可以提高額度。這樣通過消費者來對企業的優劣進行篩選,通過市場化的優化機制才能真正實現轉型升級。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經濟的品質而不是簡單的數量,中國已經度過了數量型經濟發展的延時階段,轉型升級的國家戰略是向品質型、高附加價值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産業邁進。中國目前已經是經濟大國,下一步的目標應該是成為經濟強國。
(本期人員——責編:裴希婷;後期:劉凱;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