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根”斷“窮根” 健康路上奔小康——呂梁山區脫貧攻堅見聞

發佈時間:2019-10-28 16:13:38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王飛航、王勁玉、劉彤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呂梁山區,貧困戶,因病致貧,大寧縣,生態脫貧

新華社太原10月28日電 題:治“病根”斷“窮根” 健康路上奔小康——呂梁山區脫貧攻堅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飛航、王勁玉、劉彤

今年63歲的馬玉生是山西省隰縣下李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患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病,老伴兒多年偏癱,家裏每年光看病、吃藥就要花費4000多元,是典型的因病致貧戶。“以前得了病,能忍就忍,怕去醫院花費高承受不起,結果小病拖成大病,治都治不好。現在有了健康扶貧的好政策,我再也不怕去醫院了。”馬玉生説。

近年來隨著健康扶貧、精準扶貧各項政策的落地生根,呂梁山區越來越多像馬玉生這樣的貧困群眾,拔掉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病根”,同時依靠多種增收手段斷了“窮根”,走上了脫貧奔小康的坦途。

因病致貧:扶貧路上的“攔路虎”

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地跨黃河兩岸,包括山西忻州、臨汾、呂梁和陜西榆林4地的20個縣。這裡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群眾看病難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山西省臨汾市大寧縣地處呂梁山南麓,交通極為不便,當地有“三川十垣溝四千,周圍大山包一圈”之説,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建檔立卡之初,大寧縣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約3.6萬人,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近1萬人,佔貧困人口的28%。

在大寧縣太德鄉茹古村村委會旁邊的打谷場上,村民侯新鳳與家人正將曬乾的玉米粒裝袋。侯新鳳説,她患骨結核已30多年了,因為花不起錢,同時家門口也沒有好醫院,以前就在家硬扛著,實在難受得不行,才買個止痛片吃吃。

“很多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案例,都是由於農村基層醫療力量薄弱,農民因看病遠、看病難、看病貴,只能小病拖著不治或者得不到恰當的診治,最終拖成大病,進而致貧返貧。”大寧縣副縣長石曉東説。

記者在大寧縣了解到,前些年當地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受到的幫扶一直很弱,縣醫院有些醫療設備還是20世紀90年代購買的,有的已不能正常使用。近年來大寧縣投入2000多萬元為縣醫院更新各种醫療設備,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山西省兒童醫院、臨汾市人民醫院專家組成大寧縣衛生計生扶貧工作隊,下沉到大寧縣醫院進行醫療管理、護理管理、重點學科工作指導,開始了有針對性的健康扶貧工作。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財務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戶約佔建檔立卡貧困戶總數的42%,而患病的農村貧困人口中,年齡在15歲至59歲的佔40%以上。他們患病不但要發生治療費用,還會因為喪失勞動能力而使家庭陷入貧病交加的境地。因此,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難中之難。

健康扶貧:讓貧困群眾看病更有底氣

同樣也屬呂梁山區,景家溝村位於陜西省榆林市子洲縣苗家坪鎮最南部,常住人口不足130戶,全村24戶貧困戶,因病致貧的就有15戶。説起看病遠、看病難、看病貴,大家打開了話匣子。

“過去我們村子不通客車,去鎮上或縣上看病只能打車。平時頭疼腦熱就到鄰村衛生室買點藥,只有特別不舒服才到鎮上或縣上,但是也不經常去。費用太大了,消費不起。”村民景文玲説,自己的胃病就是因為一拖再拖,現在怎麼治也治不好。

為了能讓貧困山區的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子洲縣近年來充分利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對口幫扶的機遇,在18所鄉鎮衛生院和2所縣級醫院為全縣貧困人口開設了綠色通道,讓貧困群眾就近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此外,為了解決農村醫生“待遇低、留不下、守不住”的問題,子洲縣對有限資源進行整合,推行“一村建站、聯村服務”的農村衛生室建制模式,每個站配備3名有資質的村醫,服務周邊方圓5公里內的3至5個村,打造農村15分鐘公共醫療衛生服務圈。截至2019年9月,榆林市因病致貧戶由2016年的3.2萬戶減少到7255戶。

為了讓貧困人口看得好病,山西省建立急慢分治、分批分類的救治體系,動員2.9萬餘名基層幹部職工對全省農村貧困人口摸底排查,實現分類救治、動態監測;開展健康扶貧“雙簽約”服務,家庭醫生團隊和鄉村幹部團隊簽約幫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群眾,解決他們看病就診、就醫報銷等問題。

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嵐漪鎮石家會村貧困戶崔國寶給記者拿出一個帳單,上面記著他因患膀胱癌在岢嵐縣醫院的治療費用:總費用7275.38元,基本醫保報銷5094.08元,民政醫療救助700元,補充醫療保險報銷927.6元,自己支付553.7元。“過去有病也不捨得到醫院看,現在多虧有了健康扶貧的好政策,我終於能安心看病了。”崔國寶説。

截至目前,山西省因病致貧返貧人口由2015年的55.19萬減少至31.66萬,大病集中救治病種由9種擴大到24種,住院實際報銷比例平均達到90%以上。

精準施策:政策“組合拳”誓拔窮根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我們的經驗是,健康扶貧抓得實、抓得好,扶貧的各項措施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山西省扶貧辦副主任張建成説,一系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務實創新之舉,讓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扶貧開發工作穩步推進。截至2018年底,呂梁山區累計脫貧88.2萬人,貧困發生率首次降至6%以下。

“現在就是好,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我這個外出打工沒人要的老漢還能賺這麼多!”看著存摺上的收入賬,大寧縣三多鄉樓底村62歲的貧困戶劉英明笑得合不攏嘴。

2017年,大寧縣在全縣推行購買式造林,劉英明加入了造林合作社,參與造林3個月,獲得工資收入8000元。“現在看病能報銷,我們就沒了後顧之憂,我跟著去種樹也賺上工資了,我們家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劉英明高興地説。

在呂梁山區,“合作社+貧困戶、政府購買式造林”的生態脫貧模式如今“遍地開花”:由貧困戶組成造林專業合作社直接參與造林工程,驗收合格後,政府以購買社會化服務的辦法回購林地,貧困戶賺取勞動報酬,通過對林木進行長期管護,貧困戶還可再獲得一份管護收入,增綠增收實現“雙贏”。

深秋時節走進呂梁山區,光伏扶貧電站隨處可見。嵐縣梁家莊鄉建起了容納1000頭驢的養殖驢棚,在驢棚上布設光伏組件,下方種植牧草及中草藥,這種“光伏+畜牧+農業”的模式,使1200戶深度貧困戶穩定增收。

打開思路,就有活路。現在,政府幫助呂梁山區貧困戶穩定增收的手段可謂多種多樣。

一年多前,曹纏平還只是呂梁市臨縣安業鄉前青塘村一位貧困的農村婦女,“刨個坡坡兒吃個窩窩兒”是她祖祖輩輩靠種地、吃窩頭為生的窮苦生活的寫照。命運的改變源於呂梁市政府開辦的“呂梁山護工”培訓。經過專業護理培訓的曹纏平來到太原當上了護工,每月工資3000多元。曹纏平説:“從來沒想到,我還能掙上這麼高的工資!”

截至目前,呂梁市累計免費培訓“呂梁山護工”25期約4.5萬人,實現就業2.4萬餘人,護工每人平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

像劉英明、曹纏平一樣,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在過去幾年真切感受到呂梁山區的巨大變化。健康扶貧讓貧困戶的生活煥發出活力,生態扶貧讓山區增綠村民增收,護工培訓讓農村婦女換了一種活法。一套“組合拳”,拳拳有力,驅逐了貧困,換來了笑容,使呂梁山人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路上信心滿滿。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