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山鄉:産業扶貧鼓起百姓“錢袋子”

發佈時間:2019-09-02 09:37:46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梁建強 | 責任編輯:孔令瑤

關鍵詞:錢袋子,貧困戶,瑤泉村,南山鄉,葛根

新華社武漢8月31日電題:鄂南山鄉:産業扶貧鼓起百姓“錢袋子”

新華社記者梁建強

“葛根麵條還沒做好,宋書記已經提前幫我們對接到了縣城好幾家大超市的訂單……”8月下旬,説起村裏的變化,湖北省咸寧市瑤泉村支書吳亮説,“貧困戶對脫貧更有信心了。”

瑤泉村地處鄂南幕阜山區,交通不便,全村共685戶,貧困戶曾多達182戶。吳亮所説的宋書記,是通城縣供電公司駐瑤泉村扶貧工作組第一書記宋宏武。

2018年3月,宋宏武帶領工作組進駐瑤泉村。工作組經過考察發現,這裡土壤肥沃、水源優質,有獨特的自然資源,但産業發展存在明顯短板。

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今年,扶貧工作組幫助瑤泉村引進了葛根種植項目,150畝的葛根收穫在即,新建的葛根麵條加工車間即將開始生産。“這能夠直接帶動貧困戶的就業以及增收。”宋宏武説。

扶貧工作組還幫村裏建起了100畝苗木基地,又幫助村級光伏電站順利實現運作。僅此兩項,瑤泉村集體收入2018年就達到了8萬元。

此外,通過考察和引進技術,村裏還建起150畝百合基地,油茶基地也擴建至600畝。目前,正在建設50畝蘑菇基地,楠竹加工産業正在洽談之中。2018年,瑤泉村被評為咸寧市特色産業發展示範村。

“在百合基地打工,一天工資是110元,去年下半年就掙了6000多元;光伏電站每年可以‘分紅’700元……”貧困戶何業禮説起去年的收入,樂得合不攏嘴。

和瑤泉村一樣,在通山縣金坑村,産業扶貧也鼓起了百姓的“錢袋子”。在通山縣供電公司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村裏建設起260畝的果園産業基地,直接帶動了村裏24戶貧困戶就業,在基地打工,每名貧困戶每天的收入從110到130元不等。

在赤壁市東風村,赤壁供電公司扶貧工作組通過引進技術和資金,把村裏原有的蔬菜基地由原來的幾十畝擴大到300畝,解決了十多戶貧困戶的就業難題。

嘉魚縣復陽村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實現了農網改造,簰洲魚丸實現從手工製作到電氣化加工的轉變,年産量從300噸提高到近2000噸。

一方面,為村集體發展壯大“支柱産業”;另一方面,扶貧工作組同步致力於為貧困戶創造條件,自主發展“小産業”。

52歲的黃華清是赤壁市小柏山村9組村民,因病致貧。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2018年,黃華清申請到6萬元的貼息貸款,開辦起了農家樂,如今每月收入可達5000多元。

瑤泉村村民宋世水,因為身體原因需常年服藥,但兩個小孩較小,生活陷入貧困。2017年到2018年,在扶貧工作組的幫助下,他累計獲得13萬元的貼息貸款,2017年養了40多頭豬,2018年又養了10多頭牛,全部銷售一空。去年年底,宋世水被評為通城縣“脫貧之星”。

把産業“扶開工”之後,扶貧幹部還變身為“銷售員”,幫助貧困戶解決後顧之憂。

建設葛根基地時,宋宏武就已經提前幫助找好了銷路。針對個體農戶們很多優質的農副産品,各地的扶貧工作組也一一建立臺賬,歸檔整理,並通過網路和電商等渠道,不斷拓展銷路。

瑤泉村71歲的村民何育南養了蜜蜂,一年能産500斤蜂蜜,最初一直為銷路發愁。扶貧工作組幫他把蜂蜜“挂網銷售”,半個月就賣了300多斤,純利潤數千元。

“産業是脫貧的核心動力,要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全面加快産業發展是關鍵。”咸寧供電公司駐赤壁市官田村扶貧工作組成員魏碧濤説。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